記者 朱劍平 通訊員 薛萍 報道
本報煙臺訊 日前,煙臺魯信產權交易中心一則掛牌公告宣稱:美國某基金希望收購銀行不良資產項目,資產包總金額在40億—50億元人民幣,要求項目有較全面的信息披露。
記者隨后的采訪表明,國外一些投資銀行從去年下半年起就開始對國內的不良資產處
置感興趣。至今,有約10家國外投行到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濟南辦事處接洽。煙臺產交所則透露,目前,已有國外某基金對看上的省內不良資產項目進行盡職調查或說是投資分析。
煙臺產交所為每一位前來問詢的客戶建立了檔案并跟蹤服務。副總經理吳斌說,國外投行認為國內的不良資產物超所值。不良資產大多是國家從銀行剝離出來的。多年來,我國銀行一直沿用“一逾兩呆”制度來劃分不良貸款,但逾期、呆滯、呆賬三種類別本身并不能確定每一筆貸款的真實情況,即便是近年來實行的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五級分類方法,也只是大致反映了資產損失程度和提取撥備要求。受劃分人員的能力和經濟形勢、貸款對象變化影響,即使同一類別的資產也存在極大的差異。
據了解,國外投行在不良資產項目的甄別方面有其獨到之處。他們雖然開出的條件較寬,撒的網很大,但對項目的前期考核相當完善。他們對一個項目的盡職調查,也即我們所說的投資分析,一般要做3個月左右時間,包括項目的周邊環境在內都了解得十分細致。有些項目,雖然看起來窟窿很大,但可能包含有土地的使用權或產權,礦產資源的開采權以及企業的參股權等,這些都是國外投行較為看重的。通過收購一些不良資產,可能就因此獲得某種權力而進入一些行業。另外,對人民幣升值前景的預期,也加快了這些資金的進入速度。
對于這一變化,有關專家認為,利用國際資源(包括資金、處置經驗與技術、銷售網絡等)處置不良資產,有利于提高處置效率,加快處置進程,推進國內不良資產處置市場的成熟和發展。責任編輯:劉家昌(來源:大眾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