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國之策。2005年,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成為上海市政府排定的實事項目之一。為反映農村居民新增非農就業情況,上海市統計局農調隊日前對閔行、寶山、嘉定、南匯、奉賢、松江、青浦、金山、崇明等9個區(縣)中的2540個農村居民家庭開展了一項抽樣調查。推算結果表明:上半年,上海市農村居民家庭新增非農就業人數為5.5萬人(不包括外地戶籍人員來滬就業),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萬人,增幅達22.2%,就業形勢好于去年。
上半年,上海市農村居民家庭新增非農就業的主要特點:
一、落實農村“
4050
”人員非農就業成效顯著
按年齡分組,上半年,在新增非農就業人員中,40-50歲的占24.8%,比去年同期提高12.1個百分點;50至60歲的占10.3%,提高6.5百分點。這表明,落實農村“4050”大年齡組人員非農就業成效顯著。從年初開始,各區縣積極落實市政府制定的當年十大實事中關于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非農就業崗位的目標,千方百計落實非農就業崗位,針對市政府組合推出的“萬人、千人、百人”就業項目,在“四保”的公益性工作上開發就業崗位。松江、青浦、奉賢等區還就“4050”人員就業的薄弱環節加強對他們的技能培訓,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村大齡人員非農就業困難的問題。上半年,新增非農就業人員平均年齡為33歲,分別比去年與前年同期增加2.5歲和5.1歲,主要是今年上半年農村4050就業人員增多,使新增非農就業人員平均年齡繼續上升。
二、第三產業新增非農就業人員的比重繼續提高
上半年,新增非農就業人員在第二、三產業就業的比重分別為52.4%、46.9%。與前兩年相比,第三產業新增非農就業人員的比重呈上升趨勢,比2004年和2003年分別提高了5.1個、31.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則分別下降了4.6個百分點、29.3個百分點。這表明,郊區第三產業為緩解農村失業矛盾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三、新增非農就業人員從事的公益性崗位增加
上半年,農村新增非農就業人員在各行業中的就業分布較前兩年有所不同,原來排位較后的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躍居第二、三位。按行業分,新增非農就業人員居前三位的行業依次為:制造業(51.7%)、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15.9%)、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7.6%)。這主要是各區縣從本地實際情況出發,有針對性地在社區管理、公共服務、市政建設等公益性工作上挖潛,千方百計落實就業崗位,如保潔、保安、林業養護、交通協管等。
四、國有和集體性質的單位吸納新增非農就業人員比重有所提高
按單位性質分,上半年,新增非農就業人員在國有單位和集體單位就業比重分別占13.8%和28.3%,比去年同期提高2.4個和10.6個百分點;在私營個體的就業比重最大,占33.8%,基本與去年持平;在合資合作、外商獨資單位就業比重分別占14.5%、8.3%,分別下降了3.2個、5.6個百分點,主要是上半年郊區外商投資項目與資金總量的減少造成的。
五、勞動服務中介、職業中介推動新增就業的作用明顯
從新增非農就業方式看,上半年,通過勞動服務所和職業中介就業的占22.1%,比去年同期提高13.2個百分點;通過親友介紹就業的占29.7%,下降了9.5個百分點;自謀職業就業的占40%,下降了10.6個百分點;通過其他途徑就業的占8.3%,提高7個百分點。各區縣政府加大就業扶持力度,注重發揮勞動服務所和職業中介的優勢,拓寬了非農就業渠道,增加了就業崗位。
六、新增非農就業人員收入存在較大的年齡性差異
調查數據顯示,上半年,新增非農就業人員平均月收入為895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7.1%。按年齡分組,30歲及以下的新增非農就業人員的平均月收入為1030元;30-40歲的平均月收入為817元;40-50歲的平均月收入為720元;50歲以上的平均月收入為666元。各組收入差距(以50歲以上年齡分組為基數)分別為364元、151元、54元。調查結果表明,大年齡的新增非農就業人員學歷和勞動技能相對較低,多在一些低收入的崗位就業,因此收入差距也隨之顯現。
(來源:上海市統計局)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