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8月15日宣布,“國家環境友好工程”評選活動啟動。這是在不斷叫停并處罰多個違法建設項目的同時,國家環保總局獎懲結合,對認真履行環評規定的建設項目所實施的表彰鼓勵,也是對已經審批通過的建設項目所進行的“后評估”,這將是完善環評監督制度的又一重大改革。
潘岳說,“環境友好工程”是向全社會公開征集后確定的名稱,這一評選活動將與“
環境友好企業”一起成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內容和手段。本次評選范圍,是2005年7月31日前已經通過地市以上環保部門環保竣工驗收、建成投產不超過3年的建設項目,由建設單位向項目所在地環保部門申報,即可按程序參加評選。
潘岳指出,自“環境影響評價法”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頒布實施以來,許多建設項目業主只重環評審批、輕“三同時”的落實,甚至有些建設單位只重“紙上談兵”,在立項、可研階段對各項環保要求一一應承,而在以后的開工、施工、運營階段卻將環保的承諾拋至腦后,造成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因此,國家環保總局在對違法建設項目加重處罰的同時,也建立起相應的表彰激勵機制,對那些獲得“環境友好工程”的建設項目,將作為落實“三同時”、執行環境保護相關法規的樣板,在我國未來可持續發展的生產與生活方式上予以大力提倡。
潘岳指出,環保工作是全社會的事,單憑政府、環保局來做,是力所不及的。需要全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對將審批與審批后、將入選與已選中的各類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建設項目,公眾都有監督舉報評價討論之責。此次評選活動,為充分發揮公眾參與的監督作用,特別吸收了100余名青年環保志愿者為義務監督員。即便對已獲得“環境友好工程”稱號的,也要進行長期跟蹤監督。環保部門與社會公眾聯合進行的工程環境“后評估”,是完善現行環評制度的又一項重大舉措。相信“環境友好工程”的評選,可以有效促進建設單位、行業主管部門、工程設計施工監理單位落實各項環保要求,使建設項目的環境管理模式,由政府強制性管理逐步向政府監督與建設單位自律相結合的管理模式轉變,這將使建設單位最大限度地減輕施工期和試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真正以實際行動落實科學發展觀對環保工作的各項要求。
潘岳介紹說,本次評選活動建立了嚴謹而科學的評選指標體系,從環評、設計、施工到竣工環保驗收4個階段,重點突出了預防為主、開發與保護“雙贏”的宗旨。如考慮環評報告中的環境保護與生態恢復措施能否取得實效;工程選址、選線能否避開自然保護區和飲用水源地保護區;確實無法避繞的工程選線能否有科學合理的生態保護措施等。對那些環保措施已取得顯著成果,公眾意見反映較好,工程的環保執行情況受到表彰的建設項目,還會增加評選附加分值。本次評審委員會由國家環保總局、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環境工程評估中心、中國環境記協、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的行政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以及不同領域的院士、權威專家、學者共同組成,并設計出一整套完善、周密的評選程序。
潘岳最后說,今后“環境友好工程”的評選,每兩年開展一次。獎勵內容不僅是建設項目主體工程,還包括與主體工程相關的多個單位,如環評單位、環保設計單位、環保設施施工單位及環境監理單位等,并為此設立了專項獎。經評委會提名和環保總局評審通過的“環境友好工程”建設項目,將通過網絡等方式對全社會公示,對有異議的建設項目還要進行重新核查。一旦發現存在問題,無論是已中選的“環境友好工程”項目,還是備選的項目,國家環保總局將取消其稱號或參選資格。如造成污染事故的,國家環保總局還將依法嚴加處罰。新聞來源:中國環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