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警告說,面對長三角、珠三角的崛起,閩南金三角已落后甚遠,唯有形成整體競爭力,才能更上一層樓
“漳州港與廈門港同處廈門灣,以前是兩岸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有的只是暗地里拼低價、搶客戶;如今雙方走動頻繁,并確立了共建組合港、實行港政統一管理的目標。”招商局漳州開發區總經理吳斌介紹說。
這一合作,使得閩南金三角積極謀求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又邁出扎實的一步。面臨“成長的煩惱”
閩南金三角指福建省講閩南方言的廈門、泉州、漳州三個城市所覆蓋的區域,人口1400多萬,目前經濟總量占全省逾4成。
由于長期以來受行政區劃的影響,閩南金三角各顧各自我發展,缺乏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和必要的分工協作,區域整體發展態勢難以形成。專家警告說,面對長三角、珠三角的崛起,閩南金三角已落后甚遠,如果不能形成整體競爭力,將有被邊緣化的危險。
廈門市發展計劃部門負責人鄭柵潔介紹說,廈門已形成跨國公司總部的“洼地”聚集效應,而產業鏈自然形成的關聯企業要求進入的沖動也十分強烈,但因島內土地緊缺,近兩年約有40%的項目無法承接。
而城市之間的競爭,也使閩南金三角在一定程度上陷入資源分割和重復建設的怪圈。更令人憂慮的是,廈泉漳三市都憑借豐富的港口資源各自為戰、你爭我奪。廈門港是國家的主樞紐港和集裝箱運輸干線港,廈門市的發展戰略就是以港立市、建設現代化港口及風景旅游城市;泉州也提出以港興市,立志建成國際化綜合性大港;漳州市則提出建設生態工貿港口城市。市場推動區域融合
泉州恒安集團最近決定把其銷售和研發總部遷至廈門。這個擁有20多億元固定資產企業的加盟,說明廈門幾年來著力構筑的總部經濟帶,不僅對戴爾這樣的跨國企業、也對其周邊的民企精英產生了深深的吸引力。
2003年1月,在廈門做大做強的臺資企業——廈門燦坤公司在漳州角美鎮的新廠建成投產,年產值突破40億元,安排就業崗位近20000個。這是漳州市近幾年堅持“承接廈門經濟結構調整工業轉移”戰略的得意之作。
事實證明,行政區隔阻擋不了市場規律下的經濟融合。據統計,目前廈門市商品住宅有三分之一購買者為泉州人,大量泉州商貿公司在廈門注冊,泉州85%的出口貿易通過廈門口岸實現。
就對外經貿而言,廈泉漳早已超越地域競爭,形成非常緊密的聯系和良好的分工協作。廈門企業在國際市場開拓、產品研發設計、結算匯兌等方面掌握優勢,往往是通過參股、控股、委托加工等方式聯系周邊地市。而周邊地區的企業則逐步把營銷中心向廈門轉移,把出口貿易放在廈門。
廈泉漳三市正逐步看清這樣一個事實: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經濟呈現出來的城市競爭格局,如今正在讓位于區域協作與競爭。閩南金三角只有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形成城市走廊產業的調整、分工與協作,才能提高三市的綜合競爭力。“城市發展走廊”呼之欲出
漳州市角美鎮位于九龍江入海口,東接廈門市海滄區,是國家級“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和“小城鎮建設示范鎮”。今年初,角美鎮空間發展概念規劃及城市總體規劃通過專家評審,這也是廈泉漳三市開展“城市聯盟”所取得的一個成果。
根據新的規劃,角美鎮的城市主導功能定位為區域制造業基地及重大基礎設施服務基地,以主動承接廈門的輻射,引進外來資本,形成制造業基地;同時在垃圾回收處理、污水處理等重大基礎設施與廈門實現共建共享。
2004年7月,在福建省建設廳的推動下,廈泉漳城市聯盟第一次聯席會議在廈門召開,并簽訂《廈泉漳城市聯盟宣言》,確定從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項目著手,突破行政區劃,加快廈泉漳中心城市和周邊經濟帶發展,實現閩南金三角經濟一體化。目前三市已在規劃、人居、交通、港口、旅游、海洋等多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對接與合作。按照規劃,廈泉漳城市發展走廊定義在三市沿海長150公里、寬150公里的連接帶,形成若干城鎮密集群和都市連綿區。
專家認為,隨著閩南金三角地區基礎設施的共享、產業互補的實現,這個區域的綜合競爭力必將大大增強,并在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加強閩臺經濟合作、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中發揮重要作用。
(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