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省份經濟到區域經濟 中國經濟共謀一體化發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5日 11:10 中國新聞網 | ||||||||||||
中新網8月15日電據《經濟參考報》報道,即將完成的中國“十一五”規劃首次把以經濟區發展為內容的區域規劃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與之相呼應,泛珠三角區域11省區7月份開始步入有組織有制度保證的實質性“共謀一體化發展”階段。 中央層面和地方層面的“上下互動”跡象意味著,中國經濟空間格局在經歷了26年地方政府主導型經濟模式的發展之后,市場主導型的區域經濟發展將邁出實質性步伐,中國開
國家級區域規劃起步 “十一五”規劃是指導未來5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未來15年也將產生深遠影響的綱領性文件。“十一五”規劃明確把區域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觀察家認為,從中央層面首次突出區域規劃,表明中國未來發展更加注重跨行政區的空間經濟布局,中國經濟空間格局將從過去省份經濟走向區域經濟。 國務院已經批準從“十一五”開始,將“五年計劃”改為“五年規劃”。規劃與過去“五年計劃”的區別主要是,過去以產業發展計劃為主,現在改變為以區域規劃為主體。觀察家認為,“規劃”一詞改變的信號表明,區域經濟發展將“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體制模式回歸到構建“市場主導型”的市場經濟體制模式上來。有理由相信,隨著長三角、泛珠三角區域、京津冀地區、東北老工業基地區域等區域規劃在實踐中的展開,區域經濟一體化將呈現迅猛發展局面。 區域經濟一體化試驗啟動 7月25日,“第二屆泛珠三角合作與發展論壇”在成都舉行。泛珠三角區域的范圍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云南九個省區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 與第一屆論壇相比,本屆論壇擺脫了“坐而論道”色彩,注重在實踐層面上“擦”出新的亮點:舉行了首屆泛珠三角行政首長聯席會議,通過《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將基礎設施建設、通關便利化、開通農產品綠色通道以及農業、科技、信息化等方面列為泛珠三角區域近期合作重點,明年將力爭開通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提出爭取用三年時間建立起規范有序的區域合作統一市場體系;決定成立泛珠三角區域行政首長聯席會議秘書處,作為常設機構。從而初步構建起一整套有組織有制度保證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機制,標志著由廣東省2003年首先提出的泛珠三角區域整合開始步入具體實施階段。 觀察家認為,泛珠三角區域合作開創了中國區域經濟合作的新模式,重要特點是異質性合作。泛珠三角區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范圍最廣、在不同體制框架下的新區域組合,覆蓋著東、中、西部三個處于不同發展梯級上的地區,港澳是國際性城市,為第一梯級;閩粵是沿海發達地區,為第二梯級;其他7省區屬中西部發展中省份,為第三梯級,從而形成一個包含有不同發展水平的區域經濟合作體。通過打通行政壁壘、市場配置資源,勢將突破“東部-中部-西部”梯度依次發展的模式,打破過去以行政區域配置資源和規劃經濟發展的模式,按照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在一體化的經濟互動中,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從全球視野看,泛珠三角區域合作還與國際區域合作結合。泛珠三角區域與東南亞相鄰,東盟十國最密切的貿易對象是泛珠三角區域,而東盟也是泛珠三角經濟發展的一個全新平臺。作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前沿基地,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發展將使中國有效對接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 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倒逼” 中國從省份經濟真正走向區域經濟,是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倒逼”的必然結果,是中國行政區經濟進一步發展“乏力”的必然結果。 從國內大局看:地方政府靠體制內的優惠政策來推動社會前進已后繼“乏力”。從2005年1月1日開始,中國進入WTO“后過渡期”。在WTO的框架下,以政府力量來支持或扶持某個產業或企業發展的余地將大大縮小,政府的指令性計劃不再可行。 一個省份依靠自己的力量崛起“乏力”。在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進程加快的今天,經濟活動已經沖破了生產力發展傳統的、行政的區域范圍,國內區域間對于市場一體化的內在要求日益強烈。但受行政體制的約束,行政區之間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流動非常緩慢,市場分割,資源難以實現優化配置,企業的規模經濟難于形成。 國家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乏力”。長三角跨上海、江蘇、浙江三個行政區單元,大珠三角跨廣東、香港、澳門三個行政區單元,南貴昆經濟區跨廣西、貴州、云南三個行政區單元。調研發現,各行政區單元紛紛構建自己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產業發展自成體系,重復建設、同質競爭現象嚴重,近幾年長三角15個城市支柱產業選擇汽車的就有11個,選擇石化的有8個,選擇通信產業的有12個,蘇錫常三地前五位產業甚至完全一樣。但產業發展的區域傳遞受行政區劃體制束縛,其傳遞的規模與范圍十分有限,形不成產業帶、產業鏈和產業群。 節約型社會建設“乏力”。最大的節約是經濟結構、技術、增長方式優化運行。各省缺乏統一規劃與協調配合,各自搞建設,消耗大、成本高,必然造成大量低水平不合理重復建設。 從國際大局看:參與國際競爭“乏力”。世界經濟區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世界經濟關系正由國家之間的較量轉向區域經濟組織之間的角逐,區域經濟合作已經成為各國和地區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選擇。受行政體制的約束,中國外向型經濟呈行政區各自為政發展狀態。以長三角三省市為例,外向型經濟的政策與制度都帶有顯著的行政區域利益特征,開發區之間存在著大量的爭資金、爭項目、爭人才、爭外商、爭出口等惡性競爭,外貿產品出口競相壓價,過度競爭,近幾年三省市主要出口行業的產值看,名列前幾項的主要行業中就有三至四項是基本相同的。嚴重影響區域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優勢的發揮,削弱整個區域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力。 在世界經濟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狀態下,中國要取得更大的競爭優勢,需要整合不同地區的優勢,從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的需要出發,規劃建設若干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經濟區域。 改革新動力:區域制度創新 有關專家認為,中國從省份經濟真正走向區域經濟,將為新一輪的改革和發展提供新的動力。中國此前的市場化取向改革的戰略格局比較小,是受行政區劃約束的市場化改革。中國必須在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格局上尋求改革的戰略升級,加快區域市場制度創新,促進國內區域經濟區域化發展,探索建立“市場主導型”的市場經濟體制模式。 一、區域經濟是地緣經濟,地緣經濟變化必將也為“地緣政治”增添新的內容。加速“地緣政治”層面的制度創新。 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空間組織模式創新。經濟發展到了區域經濟特定階段,按區域經濟發展規律來組織和調控經濟發展成為客觀要求。中國宏觀調控的空間組織模式由以現行行政區劃為基礎的“中央—省(市、區)”兩級調控模式,切換為“中央——經濟區”與“中央—省(市、區)”并重調控模式,這是中國在區域經濟發展新形勢下宏觀經濟調控格局變革的新任務。需要成立負責區域發展管理的綜合性權威機構,管理跨區域的事務。 政府轉型作為新一輪改革的中心和重點。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加速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各行政區政府應樹立新型的區域觀,把經濟區一體化作為地方發展戰略目標。7月出席“中國改革高層論壇”時,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發表演講已經明確稱,中國改革已進入新的攻堅階段,將把政府管理體制改革作為重中之重。下一步,要圍繞建設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務政府;一方面,跨行政區區域經濟格局變化將直接沖擊傳統條塊分割的行政管理構架,市場統一必將帶來跨地區規劃管理事務的增加,將可能由此引發行政機構的調整或合并,也將給政府職能轉換工作增添新的內容。 二、區域經濟是市場主導的經濟,加速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制度創新。 區域經濟是在跨行政區劃的前提下進行的,是產品市場、生產要素(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等)及服務市場一體化的過程。著眼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產品市場、生產要素(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等)及服務市場一體化制度建設,加速跨行政區的基礎設施供給制度、資源管理制度建設。 區域立法工作創新。中國區域政策工具單一,只有資金投資和政策優惠兩種,而這些政策工具的穩定性和透明度并不是很高,難以讓公眾和投資商所預見,要保證區域政策的連續性和可預見性,必須建立和完善關于區域政策的立法工作。(記者黃庭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