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航運遇瓶頸 水陸水翻壩成首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5日 10:57 中國經濟周刊 | |||||||||
出乎很多人預料的是,世紀工程三峽大壩的通航,并沒有改變三峽航運的“翻壩”歷史。翻壩,本來是在三峽工程斷航期的臨時應急措施,但現在卻成了三峽交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而翻壩的選址及配套的碼頭、道路等工程建設,引發了南北兩岸的爭奪戰,令最終決策變得更為慎重。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宋雪蓮 ★王道新/武漢、宜昌、北京報道
三峽長期翻壩方案日前已經起草完成并上報給了國務院,南北兩岸的利益之爭將從此告一段落。交通部規劃研究院的劉揚洲總工程師對《中國經濟周刊》說,如果能把三峽翻壩所需要解決的公路、碼頭等的建設確定為三峽工程的附屬設施來考慮,那么所有的無益于三峽地區物流通路建設的爭論就都可以找到破解的方程式了。 翻壩由應急變為長期 三峽翻壩將長期進行,這是許多人事先沒有料到的。 1998年汛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使三峽工程所在地水位陡漲,湍急洶涌的江水使船舶無法繼續航行。面對一個個告急電話,湖北省宜昌市市委市政府當機立斷,所有船舶在秭歸縣茅坪一個臨時港口就地靠岸,中外旅客通過茅坪港棄水路走陸路的翻壩轉運序幕,不經意間就這樣拉開了。 據介紹,當時的茅坪港地處荒郊野外,設施極為簡陋,根本不具備每天萬人以上旅客在此中轉的條件,但是宜昌市硬是把1998年特大洪水期50多天、轉運中外旅客達46萬人之多的翻壩轉運完成了。 而后是2002年11月1日,長達234天的三峽工程蓄水礙斷航期的翻壩轉運開始:當天由重慶開往宜昌的客輪,中途駛入秭歸縣茅坪港,308名乘客上岸后轉乘客車再到宜昌。據介紹,這一時期的翻壩運轉量非常大,如轉運客船8595艘、滾裝船4860艘,轉運中外旅客1203136人次。 到了2003年6月16日,三峽船閘進入為期一年的試用通航期,本以為可以退出歷史舞臺的應急翻壩轉運,卻在2004年6月30日,因一些重載滾裝車被發現夾帶有危險物品而不允許通過三峽船閘,而是采取“水—陸—水”的方式翻壩。 三峽航運的長期翻壩運轉從此開始。目前,通過三峽的載貨汽車滾裝運輸已全部采用翻壩方式。 據《中國經濟周刊》了解,2004年三峽庫區全年完成滾裝運輸25萬輛,約870萬噸。據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和及交通部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以下簡稱長航局)對三峽樞紐運量的預測,2010年三峽翻壩運量將在6000萬噸左右,2030年可達1.2億噸左右。 因此,實施三峽長期翻壩,建立長期的翻壩轉運機制,已成為最現實的選擇。 三峽航運遭遇瓶頸 據長航局統計,自2003年6月三峽試通航以來,在船閘流量超限、樞紐沖沙、旅游黃金周、船閘應急搶修和計劃性停航修理期間,三峽壩區等待過閘船舶最高時曾達408艘,即使在三峽船閘雙線正常運行的情況下,三峽壩區待閘船舶最高也曾達252艘。在作出讓滾裝船翻壩轉運決策之前,每天約有4~10個艘次的滾裝船滯留,最高曾使400余車次受影響。 據說最長的一次滯留,曾讓滾裝船等候五天五夜,致使一些如水果、肉類等鮮貨變質,船方因貨物變質而賠償車主損失費,一次就高達3萬元以上,原本“快速便捷”的川江滾裝運輸受到嚴重制約。 在此背景下,翻壩便由最初的“應急”重新定位為“長期”。 但事實是,翻壩并沒有完全解決“通而不暢”的問題。 一方面,由于三峽通航能力受限,川江滾裝船無奈于2004年6月30日改為雙向“水陸水”翻壩轉運,滾裝車輛在宜昌市內6個轉運碼頭幾上幾下滾裝船,不僅轉運環節多、運輸組織工藝復雜,還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和近200元/車的碼頭費及轉運費,大大降低了川江滾裝船運輸的競爭能力;另一方面,港口和疏港道路等基礎設施現有的承載能力有限。為了避免宜昌滾裝車輛壓港和堵塞交通,三峽工程總公司曾經開放過黃泊河大橋、西陵長江大橋、三峽工程專用公路等設施。但在運行短短一個月之后,這些設施都不堪重負,有的甚至變成了危險建筑,因此自2004年5月以后,總公司就逐漸禁止滾裝車輛使用三峽專用公路和大橋。 重慶市港航局副局長楊大倫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川江航道是重慶市能夠通江達海的惟一通道。川江航道上的滾裝船來自于全國28個省市,它不僅服務重慶經濟,也是服務全國經濟。在2004年重慶市的水上運輸承擔了90%的運輸量。川江航道暢通與否,不僅關系到重慶航運事業的生死存亡,也關系到重慶經濟的生死存亡。”三峽船閘的“通過能力”成為各方關注焦點。 三峽船閘通過能力有多大? 交通部2004年相關資料顯示:三峽大壩五級船閘年設計通過能力為單向5000萬噸,雙向1億噸,每線日平均運行22閘次。三峽船閘的設計通過能力是遠期通過能力,是設計水平年2030年基于一個4×3000噸級船隊過閘情況下的通過能力。對于近期和中期通過能力,沒有具體的核定。 在實際營運過程中,目前三峽每線船閘日均運行僅維持在13閘次左右,最高不超過16閘次,船舶平均過閘時間為3.17小時,均遠未達到設計能力,但已表現出滿負荷運行特征。2004年,雖然滿負荷運行,但三峽船閘全年實際通過能力僅3431萬噸。 有專家對《中國經濟周刊》分析說,船閘通過能力不是死數據,單向通過5000萬噸是有條件限制的,其主要因素是船舶的有效尺寸,船閘(設備)的運行指標,并建議船舶向標準化、大型化規范,以提高每閘次的單位運量。也有專家提出不同看法,要全部實現船舶的標準化、大型化,在我國尚有不少困難,原因是我國長江支流資源豐富,船舶全部實行大型化后,長江支流還能不能開進去? 自2004年6月開始實行汽車滾裝船 “水陸水”的翻壩轉運后,三峽船閘的通過壓力暫時得以緩解。 但是翻壩本身又出現了新問題—最近通過的南線、北線應急翻壩方案都有缺陷,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三峽物流瓶頸問題。但有關部門提出,讓國家再投資重新修建一座五級船閘的可能性不大,最經濟、最簡易的辦法就是讓部分船舶避開五級船閘,但這需要配套的碼頭和公路來共同完成。 于是,三峽大壩庫首南北兩岸的方案之爭又開始了。 南北兩套方案引發爭端 在三峽大壩庫首,南岸是宜昌市秭歸縣轄區;北岸是宜昌市夷陵區轄區。自三峽工程上馬以來,為了爭取港口復建資金和發展建設項目,南北雙方早已暗中角力。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宜昌市政府通過勘探兩岸水域、陸域地形以及陸路交通基本條件,確定了港口淹沒復建方案:實行兩岸分流;南岸以客為主,以貨為輔;北岸以貨為主,以客為輔的港口碼頭建設思路。在南岸,先后興建了秭歸茅坪客運港和物流中心滾裝船碼頭,在北岸也相繼復建了太平溪客運港和興建了靖江溪滾裝船碼頭。 當得知三峽船閘通過能力不足時,南北雙方認為這是一個發展庫區客運和滾裝船運輸業的大好時機。南岸另辟蹊徑,提出“北線通航,南線翻壩,水陸并舉、雙向運行”的翻壩轉運新思路。該思路以三峽船閘上游引航道(北岸)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為切入點,基本否定了北岸的客運、貨運碼頭建設的可行性。 北岸對南岸所提方案迅速作出反應,特別是正在建設之中的靖江溪碼頭。北岸認為,南岸提出的“北線通航、南線翻壩”的翻壩轉運方案,缺乏暢通東、西部物資交流的全局觀念,旨在“通吃”三峽壩區所有翻壩運轉的滾裝船運輸業務和客運業務。隨著西部經濟不斷加快,物流量成倍增長,南岸在水域、陸域和港口道路方面都難于獨自承擔東、西部物流通道的重任。因為南岸是客運應急翻壩的主要區域,車流量較大,而且南岸臨時性的物流中心碼頭吞吐能力有限,岱獅碼頭不僅陸域狹窄沒有停車場,無法雙向作業,而且水域條件差,在35000m3/秒流量便無法作業,根本無法改造成適合日均千輛車流量的雙向應急翻壩所需要的碼頭。 有一熟知內情的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透露,南北之爭是機遇之爭,也是利益之爭,同時關聯相鄰兩個縣區政府之間、同一轄區內經營者之間以及長江海事部門與地方海事部門之間的協調問題。 有一位滾裝船業主則向記者抱怨說,南北雙方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拉鋸式的項目爭奪上,無暇顧及如何解決應急翻壩轉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長期翻壩進入議事日程 目前,三峽航運的滾裝車翻壩線路有上下兩條,但都是單行線路。 據專家透露,現行滾裝船翻壩轉運在上下行線路中均存在一處“硬傷”。下行線路中的武警滾裝碼頭,離五級船閘僅100多米,稍有不慎就會釀成重大安全事故,并且在明年10月份156米蓄水水位武警碼頭被淹沒后,下行線路將被迫中斷;上行線路中,岱獅滾裝碼頭在出現大流量時不能安全泊船,根本無法作業。假如上下行線路中任何一條線路出現緊急狀況,勢必會癱瘓整個“水陸水”翻壩轉運體系。 在2005年5月—6月間,長江航務管理局匯同相關部門成立了專家課題組,研究制定了《三峽壩區長期翻壩方案》,形成了征求意見稿并于6月27日在武漢集中征求各位專家的意見和與會議代表的建議。與會的《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獲悉,在征求意見中大家基本對應急翻壩轉為長期翻壩,建立三峽壩區長期翻壩運輸機制以及三峽船閘通過能力的測算達成共識,并確立了長期翻壩的總體思路。其指導思想是:“南北分流、水陸聯運、快捷經濟、近遠兼顧”。具體工作立足于:統籌翻壩碼頭布置,構建水陸聯運體系,側重疏港公路建設。 該方案中建議,客運翻壩可沿用原應急翻壩路線。對滾裝車翻壩路線,建議在北岸新建公路實施“水—陸”翻壩,同時爭取遠期協調開放三峽專用道路或利用規劃中的滬蓉高速公路,并協商在三峽壩區附近的張家口段預留互通線路,以滿足將來建設北岸翻壩公路的需要。建議在南岸建設以秭歸縣為起點,以宜昌長江公路大橋為止點的高等級公路,以實現“南北分流、水陸直達”的長期翻壩格局,大壩上的滾裝船碼頭可結合宜昌港總體規劃進行改造,以滿足年通過55萬輛滾裝車的吞吐能力。 《中國經濟周刊》獲悉,第一套方案兩岸的“水陸水”翻壩轉運模式,主要體現在翻壩裝卸環節多、時間長,不經濟不便捷,尤其是岱獅碼頭在大流量時不能安全泊船等不利因素不適合進行長期翻壩。第二套方案南北兩岸都必須爭取開放三峽專用道路供滾裝車翻壩使用,但三峽總公司已明確表態,三峽專用道路是為三峽工程服務的,即使三峽工程竣工也不會全部對社會開放,由此可見此方案付諸實施也有一定難度。 第三套方案是南北兩岸各新開辟一條通道連接路網。根據方案估算南岸要新辟一條61.6公里的道路連接宜昌長江公路大橋,進入宜黃高速公路,如按國家一級公路的標準建設,需投資(靜態)36.81億元。在北岸新開辟一條34.5公里的道路連接滬蓉高速公路,如按國家一級公路建設也需投資(靜態)20.62億元。顯然第三套方案對破解三峽通航瓶頸效果最明顯,并能完全避開對三峽專用道路和西陵長江大橋造成的損害。 重慶和宜昌港航道部門認為:第三套方式從規劃到交付使用,至少也得3-4年,在這些年中,應把安全、暢通放在首位,按輕重緩急來合理安排長期翻壩轉運工作,充分利用好現有港口設施和疏港道路,并尋求最經濟、最安全、最便捷、吞吐能力最大的上下行翻壩轉運線路。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滾裝船企業老板向《中國經濟周刊》反映:“第三套方案好是好,但什么時候建設?誰來建設?需要多長時間?對解決目前翻壩轉運中存在的問題幫助不大。” 作為交通部規劃研究院三峽翻壩的主要負責人,劉揚洲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其實,對于三峽船閘通航能力的爭論已經不是問題的關鍵了,問題的關鍵是,是否應該把三峽翻壩作為三峽工程的配套工程來考慮和建設,有了全局的統籌觀念,翻壩才會按照一個正常的軌道運轉。不過,他強調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 據悉,三峽壩區長期翻壩研究機制在近期內將全面啟動,破解三峽通航瓶頸的具體實施辦法也在加緊研究,《三峽壩區長期翻壩方案》已經形成送審稿;宜昌市港航管理部門將有一次大的港口碼頭整治行動。 隨著三峽翻壩運輸體系的最終形成,三峽物流“瓶頸”一詞應該成為歷史記憶。 記者手記 川江航運 天塹變通途 長江三峽地區崇山峻嶺,山路曲折,就是公路條件大為改觀的今天,也是許多司機不愿意橫跨的“難于上青天”的蜀道。據劉揚州總工介紹,當年日本侵略者打到三峽后,就因其路途險惡給養無法保障而再也沒有能力打到重慶。 在秭歸物流中心滾裝船碼頭,記者看到了正在待港的重慶某滾裝船負責人,他對《中國經濟周刊》說,由于滾裝船所花費用比起走陸路要便宜,加上司機可以免除旅途勞頓,因此成為了貨運司機進蜀的首選。記者發現,船上為每輛貨運司機準備的帶有空調和電視的房間,為其蜀道之旅增添了舒適感。據悉,一艘滾裝船至少可以裝運20余輛滾裝車,最多的時候可以裝運60輛,效益十分可觀。記者登上的這條滾裝船,運行時間還不到兩年,但是上千萬元的成本幾乎已經收回了。 作為長江中上游地區的重要運輸方式之一的長江航運,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受自身通航條件的制約以及公路、鐵路和航空等其它運輸方式的強烈沖擊,有近80%的運力被閑置和浪費,川江水運發展同樣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發展緩慢。而三峽工程蓄水發電后,川江航道上的激流、險灘基本消失了。于是,繼90年代初長江流域出現商品汽車滾裝運輸之后,1999年前后川江流域開始出現了以載貨汽車為主的滾裝運輸。川江滾裝運輸市場由此迅速形成,并成為拉動川江水運業發展的又一運輸熱點。據統計,2004年,三峽滾裝車輛進出總量達到31.7萬次,比2003年增長58.36%。 川江航道上的滾裝船運輸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據宜昌港航交通部門統計:川江航道上滾裝船在2000年只有3艘,而到2005年已形成近100艘的龐大規模,以騰龍公司為龍頭的滾裝船運輸企業已發展到20家,滾裝運輸車輛臺數從2000年的6.23萬臺發展到2004年的31.7萬臺。營運收入也每年都以一個多億的幅度增長,每年給國家提供稅費3000多萬元,保險1500多萬元,帶動了造船業、服務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年產值10億元的產業鏈,解決了三峽庫區近1萬個就業機會。川江航道正以“安全、經濟、快捷、環保、舒適”的五大明顯優勢,得到市場的認可和青睞,并逐步發展成為東、中、西部的一條重要物流通道,并成為重慶經濟發展的重要生命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