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人民幣升值 匯率改革破冰 > 正文
 

央行組合拳雙面效應 規避企業風險發現真實匯率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3日 12:27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孫銘 北京報道

  為企業避險開路?

  “企業和銀行的避險機制必須與匯率改革同步進行,它們是一對孿生兄弟,否則匯率波動的風險企業無法承受。”針對8月9日、10日央行連續發布的匯率改革配套政策,國務
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張小濟說。

  一位接近央行決策層的學者稱,“央行公布的這些政策,是匯率改革整體步驟的一部分。”據其透露,早在1994年匯率改革中,這些配套政策即已列入改革方案,但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打亂了中國外匯改革的戰略部署。其后,匯率制度日益僵硬,人民幣雖然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直視之為“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

  正是由于匯率制度基本固定,企業的匯率避險工具也顯得多余,外匯市場的發展亦徘徊不前。“原來匯率波動小,企業犯不上在外匯市場里折騰。”張小濟說。

  細觀央行這次公布的配套政策,更多是在基礎制度、產品創新方面進行規劃和指導;對于更為市場化的交易行為、風險控制等,則交給了相關市場參與主體自己去衡量和把握。在央行公布這些配套政策前,外匯管理局也圍繞匯率形成機制發布了若干管理規定,進一步放寬了居民購匯和企業持有現匯的額度。

  張小濟認為,此次改革,有利于滿足企業規避外匯風險的需要,而外匯市場參與主體的擴大,也有助于形成真實的市場匯率,并對相關金融產品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后,參與進出口、投資的企業更加需要一些管理匯率風險的金融工具。“出于避險的需要,而不是出于投機的考慮,中國外匯市場發展會進入一個新階段。”他說。

  如何發現真實匯率

  自1994年進行外匯體制改革以來,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主要為外匯指定銀行平補結售匯頭寸服務,并在此基礎上生成人民幣匯率。

  然而,對于目前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匯率,學者們認為并不能反映真正的匯率水平。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王元龍認為,結售匯制度安排具有較大程度的強制性:企業出口所得外匯必須結匯,企業不能持有外匯賬戶(以后雖允許大型外貿企業持有部分外匯,但亦受到嚴格限制),無法根據自己未來的需求和對未來匯率走勢的預期,自主選擇適當的出售時機和數量。至于企業的外匯需求,在經常項目下的貿易用匯通過外匯銀行的售匯來滿足,而經常項目下的非貿易用匯則受到較為嚴格的外匯審批控制。在這一制度下,企業無法意愿地持有外匯,由此“強賣”而形成的匯率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價格。

  那么真實的匯率到底怎么來發現呢?也有學者認為,與其通過外匯市場,不如通過購買力平價等方法來計算匯率水平。但對于這個方法的可行性,學界也頗有爭論。

  “在人民幣匯率制度逐步演變成為固定匯率安排的情況下,用購買力平價來計算人民幣與美元的均衡匯率存在著重大缺陷。”王元龍說,“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前提條件,例如信息充分、交易成本為零、關稅為零等,幾乎完全不能滿足。而且由于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一般物價水平既包含了貿易品又包含了非貿易品,其計算結果必然存在著較大的偏差。”

  王認為,如果對匯率決定的各種學說進行折衷和綜合,可得出這樣一個基本結論:從短期來看,貨幣性的資產市場機制和預期是匯率決定的重要基礎;從中期來看,國際收支的經常項目是匯率決定的基礎;從長期來看,匯率是由貨幣方面和實體經濟方面的因素共同來決定。在現階段我國人民幣利率非市場化、資本項目外匯實行較為嚴格管制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的決定基礎主要是經常項目外匯收支。由于經常項目的外匯收入與支出構成了我國外匯收支的主體,從而表明我國的外匯收支與交易仍主要是與貿易等真實經濟活動相聯系的,因此現階段人民幣匯率應以經常項目外匯收支為決定基礎。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愛問 iAsk.com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