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應對貿易摩擦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2日 10:42 工人日報天訊在線 | |||||||||
新華社記者 張毅 隨著對外貿易持續快速發展以及貿易總量迅速擴大,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摩擦也越來越多,對外貿易進入摩擦多發期。積極應對貿易摩擦,切實維護國家和企業的合法權益,關系到我國對外貿易、國內就業和相關產業乃至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今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政府有關部門、中介組織和企業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應對貿易摩擦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特別是中歐紡織品貿易談判的成功,使中歐實現了雙贏,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經受住了考驗,為我國紡織品對歐盟出口贏得了穩定的發展環境,有利于我國紡織業的健康發展。同時,談判的成功還防止了一些國家對我國紡織品出口形成合圍態勢,緩解了與發展中國家在紡織品問題上的矛盾。貿易摩擦五大特點 我國是當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今年以來各類貿易摩擦總涉案金額達百億美元以上。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呈現出五大特點: 一是紡織品已經且將持續成為貿易摩擦的熱點。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涉及我紡織品的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事件共有7起。近期,加拿大、南非、哥倫比亞等國產業界亦已申請對我紡織品采取限制措施。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紡織品將持續成為貿易摩擦的熱點。 二是發展中國家不斷出現的摩擦新熱點使我應對工作復雜化。上半年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對我反傾銷方面不斷出現摩擦新熱點。今年1月至7月全部35起“兩反兩保”案件中,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發起的就有22起。 三是國外對我貿易進行限制的手段和規則日趨嚴厲。反傾銷仍是國外對我實施貿易保護的主要限制手段,但近期各國不斷對我實施和濫用名目繁多、花樣翻新的貿易壁壘措施。部分國家正積極采取更加嚴厲的手法對我產品實施打壓,且有擴大之勢。 四是貿易摩擦波及我政策和體制層面的深層次問題。一些國家不僅關注我出口產品的價格和質量、出口企業的規范經營和公平競爭等微觀層面的問題,而且日益關注我知識產權保護、勞工標準、銀行呆壞賬核銷政策、稅收和補貼政策、人民幣匯率等宏觀層面的問題。貿易摩擦從產品、企業等微觀經濟層面向宏觀經濟政策、體制和制度層面不斷延伸。 五是貿易摩擦對我國就業和產業發展影響嚴重。近一年來的貿易摩擦,大多針對我勞動密集型產品,涉及企業數量大,就業人口多。應對工作成效顯著 解決貿易摩擦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我們國家和企業的合法權益。面臨新形勢下的諸多挑戰,今年以來,有關部門通過對內充分整合國內資源,對外區別對待,靈活處理,為我國企業營造了和諧的貿易環境,切實維護了國家和企業的利益。 中歐經談判磋商,就紡織品問題成功達成諒解,為妥善解決貿易爭端提供了一個范例。這一談判結果使我國企業獲得了穩定增長的貿易環境,維護了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兼顧了發展中國家的關切,體現了我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反傾銷大要案應訴取得成效,切實維護了我方的正當權益。上半年歐盟反傾銷已裁決案件中,有42家涉案企業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占歷史總數的60%(截至目前,我在歐盟反傾銷調查中獲得市場經濟地位的應訴企業共70家)。針對歐盟最近對我輸歐勞保鞋和皮鞋連續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案,廣泛動員企業積極參加應訴,并在預警階段積極游說,使價值3.3億美元的運動鞋被排除在歐盟此次反傾銷調查之外。美國對我木制臥室家具反傾銷案、印度對我絲綢發起的反傾銷調查,通過積極應訴,均取得了較好結果和進展。 開拓工作思路,積極應對貿易壁壘取得實效。今年上半年,針對歐盟委員會意欲再次啟動CR法案限制我打火機出口的情況,商務部7月初派團赴歐交涉,成功阻止歐委會CR決議草案的通過。中日紫菜貿易問題,在我國通過貿易壁壘調查成功、迫使日本承諾開放市場后,商務部門認真指導產業層面的技術會談。今年6月在連云港舉行了首次中日紫菜貿易交易會,成交干紫菜8020萬張,實現了中國紫菜對日出口零的突破。 預防化解貿易摩擦和應對能力有了明顯提高。我國政府有關部門十分重視貿易摩擦預警工作,努力將應對工作前置,一方面注意對個案的預警,另一方面積極通過推動雙邊貿易救濟對話合作機制建設和加強輿論宣傳來化解貿易摩擦。在各部門的密切配合下,解決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取得明顯成效,除越來越多的國家對我表示理解和支持外,截至2005年7月,已有澳大利亞等41個國家承認我市場經濟地位。 商務部負責人指出,雖然今年以來我國應對貿易摩擦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要看到,外有不利條款的限制,內有經營秩序的問題,我們的貿易摩擦應對還存在諸多困難。我國出口產品結構及外貿增長方式容易誘發貿易摩擦;企業應對國外貿易摩擦的主體作用未能充分發揮,主動采取措施避免貿易摩擦的意識不夠強;中介組織在化解貿易摩擦中的作用發揮不到位;我國應對貿易摩擦的手段和協調機制有待完善;應對貿易摩擦的人才培養工作力度仍需加大。(新華社北京8月11日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