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8日電 記者董峻
一個林區,不靠砍木頭,如何能在短短五年里財政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躍居全省第一?一個靠資源吃飯的落后地區,如何能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但沒有破壞生態,反而森林覆蓋率逐年提升、生態狀況日益好轉?
2000年和2001年,國家先后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和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這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大戰略舉措。像全國其他林區一樣,這兩個工程給神農架帶來了“陣痛”。所幸,林區人從挑戰中找準機遇,走出一條發展生態經濟之路。
啟示一:舉生態旗,唱旅游戲,發綠色財
30多年前,梅德成來到神農架,拿起斧頭和油鋸,成為一名伐木工。2000年3月9日,神農架林區開始實施天保工程,全面停止了木材采伐,他又成了護林員。幾年功夫,梅德成和同事們的造林管護付出得到回報:森林覆蓋率提高到87.8%,保護區內更是高達96%。
他回憶說:“林場場部前面那條溫水河,以前冬天經常因為缺水而斷流,現在一年四季水都是清的,而且一年比一年大。夏天的泥石流和山洪,現在也很少見了。”
森林覆蓋率增加、生態效益提升了,但樹不讓砍,林區人靠什么吃飯?
神農架作為湖北最重要的木材產地,曾經是邊修路邊砍樹開發出來的,是全國唯一以“林區”命名的行政區。顯然,優勢是郁郁蔥蔥的植被,是空氣中富含的對人體有益的負氧離子,是奇花異草和珍禽異獸。這第二次開發,神農架確定林產工業要全面、徹底、盡快向綠色產業、旅游產業、多種經營、造林管護等領域轉產,并在發展綱要中融入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旅游建設、生態農業建設、生態工業建設、生態城鎮建設等全新內涵。
“舉生態旗,唱旅游戲,發綠色財”,這是神農架林區黨委書記譚徽在概括的。看準這一點,神農架人開始行動了。
他們建成5大旅游景區,近100家賓館飯店,每年接待游客50萬人次,2004年旅游收入達1.5億多元;實行生態移民,把分散居住的農民搬遷到城鎮或公路沿線,減少人為破壞森林資源,促進旅游業發展;推行生態農業,全區81個行政村已有35個村建成生態農業村,形成了“一鄉一品、一村一業”的生態農業格局;建設10萬畝優勢農產品基地,平均每畝按200元收入計算,10萬畝將增加收入2億元。
實施天保工程前的1999年,全區財政收入2332萬元,其中木材及木材相關行業收入就占八成以上。如今,神農架以天保工程后續產業特別是以生態旅游為支撐的產業布局,徹底打破了“獨木支撐”的產業結構。2004年在沒有一分錢“木頭財政”收入的情況下,全區財政總收入為6382萬元,凈增長4245萬元。
啟示二:“既要保護好四條腿的,也要保護好兩條腿的”
神農架茂密的森林孕育和庇護著數不清的野生動植物。近幾年亂砍濫伐、亂采濫挖、亂捕濫獵現象基本遏制,動植物種群數量不斷擴大,但保護區內8000多農民靠伐木、狩獵、采藥等收入卻大減。林區黨委、政府認識到,單純保護沒有出路,只有從根本上改變群眾靠山吃山的生產方式,老百姓腰包富裕了,才不會盲目向森林伸手、與野生動物爭生存空間。
林區黨委書記譚徽在說:“既要保護好四條腿的,也要保護好兩條腿的”——“兩條腿的”靠什么保護?
農民以前種的玉米、洋芋、小麥、魔芋、蔬菜等一般都吃不完,但又很難賣出去,現在游客多了,用這些沒有污染的原材料做的農家飯菜受到極大歡迎,綠色農產品賣出了好價錢,大大調動了農民積極性;天保工程區內山場大、牧草多,非常適合養殖業生產,游客喜歡神農架的臘肉、土雞,于是農民開始養豬、牛、羊、雞,又為農民脫貧致富提供了一條途徑;神農架是有名的“中草藥王國”,各種珍稀藥材對游客有很大吸引力,蜂蜜、茶葉、香菌、木耳品質好,頗受游客歡迎;不少農戶離鄉進城,有的在保護區附近的旅游明星鎮辦起農家宴,一批農村富余勞動力又找到了就業門路。
2003年搬進松柏鎮新坪村生態移民小區的農民陳明春過去經營木材生意,如今搞起了客運和農家飯莊,去年純收入3萬多元,在這里還算是一般水平。記者在這里看到,小區許多家都關著門,那是外出打工或在附近做游客生意去了。
“政府給通了路、通了水、通了電,有了有線電視、學校和衛生所,每家還分了地,沒啥后顧之憂,現在只想怎么能從游客身上多掙點錢。”陳明春說。
而在游客最集中的木魚鎮,98%的老百姓都在從事旅游和與旅游相關的職業,人均年收入兩萬元以上。
林場職工收入也有所增加。天保工程實施后在崗職工從4405人驟減到1107人,就業壓力卻并不大。原先的林場職工向昌林說:“過去砍樹時山高坡陡,砍樹、運輸辛苦得很,越砍越沒希望,現在讓砍都不想砍了。”下崗后他搞起了養豬和釀酒生意,年收入有3.5萬元左右。在崗的林業職工也紛紛搞起了養蜂、種菜等家庭型經濟。
過去種樹是粗放經營,什么樹長得快、出材率高就種什么,現在考慮生態、經濟、景觀、防火功能,適合養蜂的地方就多種蜜源植物,公路邊種景觀植物,防火通道多種臭椿、柿子樹等防火功能強的樹種,房前屋后則是核桃、板栗成林,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得以兼顧。1999年人均收入6000元上下,去年每個工人從造林管護上得到的工資是8500元左右,其他經營收入大致在四五千元左右。
啟示三:保護中開發,更要在開發中保護
神農架如何避免“第二次開發”不會造成資源和環境再次受損?
林區從生態保護中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從生態保護中得到了實惠,國家從生態保護中贏得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干部職工和當地群眾從實踐中感受到這一點,因此,廣泛樹立并堅持當發展和保護出現局部矛盾時發展服從于保護,當建設和保護出現抵觸時建設服從于保護的觀點。
例如,城鎮發展不貪大求全,木魚鎮人口容量最多13000人左右,越來越多的游客無疑增加了資源和環境壓力,因此他們減少了常住人口并就近遷移到其他集鎮;政府把公益林建設管理和重大林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都納入本級財政預算,每年投入50萬元用于森林防火、野生動植物保護與種苗基地建設等;每個鄉鎮設一名林業副鄉鎮長,林業建設指標納入全區綜合責任目標統籌管理,林業生態建設成為干部選拔任用和政績獎懲的重要依據之一;先后開展“神農架一號行動”“天保行動”“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等專項行動,嚴厲打擊亂砍濫伐林木、非法運輸木材、非法獵捕及加工銷售野生動植物等違法犯罪行為;從2000年5月起,林區主要集鎮和公路沿線逐步停止使用薪材,其他鄉鎮改灶節柴,減少燒柴消耗。
尤其是發展旅游方面,堅持只在保護區的實驗區內開發,適度進行生態旅游。目前生態旅游區面積只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74%,并規定在劃定區域內定時進出、定量接待、定線觀賞、定點逗留,避免了無序的旅游開發造成生態破壞。景區景點還建立了永久監測點,與保護區的核心區研究樣點同時觀察和比較分析,確保生態資源安全。
政府部門還從旅游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扶貧,近五年為農民群眾建了上千口沼氣池、800多臺省柴灶,還安排資金用于科技推廣、技術培訓,基本做到了社區農民每戶有個明白人、每組有個帶頭人,每村有個科技項目負責人。
自然資源的保護,離不開群眾參與和支持。老百姓經濟收入增加、生活條件改善,從而提高了保護意識,感受到保護自然資源是為了永續利用,義務護林防火和救護野生動物的事例比過去增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