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網8月8日訊質量認證是企業增強競爭力,打開國際市場大門的通行證,但調查顯示,目前我市通過各種質量標準認證的企業中,僅有40%左右能按質量標準運行。
金字招牌成擺設
企業通過質量體系認證,表明自身的質量管理體系已經達到了國際標準,具備了提供
合格產品的能力。然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我市500多家獲得IS O9000質量標準認證的企業中,40%的企業沒有繼續按質量標準運作。
據市質監部門有關專家分析,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一是一些企業將質量認證僅僅作為金字招牌,用來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并沒有把質量作為提高管理水平的一次機遇,并借機找出企業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因此,證書到手,萬事大吉。二是部分企業雖然對質量工作很重視,并獲得了證書,但由于種種原因導致產品質量不能再上新臺階。像我市一家蔬菜加工企業,去年5月份以前,產品主要出口日本,后因出口形勢嚴峻,至今產品再也沒有出口,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質量管理便又走回了老路,認證證書自然也就成了擺設。
亟待走出誤區
一個企業通過了質量體系認證并取得了“認證證書”,是否就說明該企業的質量體系在有效運行?產品質量就能很好地滿足顧客的需求了呢?有關專家稱,通過了質量體系認證并不能證明企業質量管理十全十美,也不代表企業的產品質量無可挑剔,它僅僅是企業達到了國際標準要求的最低起點的一個證明。
遺憾的是我市許多企業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許多企業管理者坦言,為了盡快獲得認證,企業并沒有對現有的工作流程進行合理的調整,而是將那些通過認證企業的文件直接拿來套用。在一些通過認證的企業,記者看到的大多都是成堆的文字和表格,除了幾個專管質量認證的工作人員外,幾乎找不到能說清楚“質量體系”是什么的工人。
此外,雖然認證有收費標準,但為了搶生意,一些認證機構之間互相壓價,你報4萬,他就報3萬,價格壓下來了,認證的公正性和嚴肅性自然也就難以保證。這導致認證的含金量越來越少,許多沒有達到質量標準的企業,輕而易舉地獲得了證書。
正確對待認證
市質監部門有關專家認為,要想改變質量認證成為“面子工程”的局面,首先要引起企業經營者的高度重視。這種重視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應在工作中組織全體員工系統地學習和運用相關認證標準,并形成制度嚴格實行。他指出質量體系的核心是“程序”,即按規定的標準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因此,要在觀念上適應質量體系文件的要求,堅持執行并不斷地通過內部質量審核和管理評審加強監督檢查,發現問題,隨時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質量體系有效運行。
與此同時,企業應當及時地適應形勢變化,持續地改進質量體系,不斷完善和提高管理水平,當發現管理標準阻礙產品質量的提高或體系的運行時,就應堅決地修改質量管理標準文件,使之更加科學、合理、有效。(鄒海東莫言 梁金昌)責任編輯:邱雁(來源:水母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