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藍姝 廣州報道
8月5日,廣東省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以下簡稱“廣東聯社”)在廣州正式成立。央行從1650億發行專項票據中拿出236億元用于支持廣東的農信社改革,廣東省政府也拿出12億元的財政資金用于支持農信社改革。
作為全國農信社中資產規模最大,歷史問題最復雜的農信社,廣東農信社改革依然是一項系統而復雜漫長的工程,在統一法人、增資擴股、扭虧贏利三個主要環節中還面臨著諸多難題與考驗。
“聯社”背后的統一法人
廣東“聯社”是在“廣東省信用合作管理辦公室”的基礎上,由廣東省4家地市級聯社和95家縣聯社以每股股金為10萬元自愿認購,注冊資本金3億元,具有獨立企業法人資格的地方性金融機構。
“廣東聯社”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 廣東省金融辦主任、廣東“省聯社”籌備組組長羅繼東任第一任理事長,原信用合作管理辦公室主任蘇寶玉為常務理事兼聯社副主任,另一名來自銀監局的官員蘇會亦為副主任,聯社主任職位暫時空缺。
與原來信用社管理辦公室不同的是,新的聯社理事候選人名額確定是根據各社員社入股“聯社”股金額度大小,并適當參考社員社業務規模和效益以及區域分布,并綜合考慮候選人業務水平等諸多因素。
但在入股比例上,一些贏利能力強的信用社表現了爭奪話語權的欲望:其中,資產質量好、率先完成增資擴股的廣州、東莞和順德入股分別為10%,若非銀監會有此上限要求,其入股比例甚至還會更高。
然而,“聯社”的成立僅僅是統一法人的第一步,由于主體眾多,法人格局復雜,主體之間資產身家、贏利狀況差別很大,很多盈利社不愿與虧損社分享自己的“好日子”,統一法人工作遭受了空前的挑戰與考驗,目前,一些地區仍然采取了折中的方式,初步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法人。
“增資擴股”潮
廣東聯社成立面臨的任務是盡快幫助各地農信社完成增資擴股任務,而拿到央行的票據支持是一些農信社、當地政府與主管部門正在緊張進行的一項運動。
2003年6月27日,央行將按照試點地區信用社2002年底實際資不抵債數額的50%,安排專項再貸款或發行專項中央銀行票據,用于置換不良貸款。央行拿出1650億,其中給廣東236億。
這236億元票據在廣東一些農信社眼中被視為“天上掉餡餅”,但拿到餡餅并不容易——獲得資金扶持是有條件的,各地農信社只有在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增資擴股計劃后,央行才提供相關專項票據;而只有在其資本充足率和壓降不良貸款比例達標后,專項票據才最終兌付成現金。
在一些地方政府眼里,農信社增資擴股的成功,就是一根撬動央行資金支持到位的杠桿。各地政府紛紛展開了增資擴股的“達標行動”,出現了市政府主要領導總動員、派任務,各下屬區縣領指標、落做落實的增資擴股大行動。對于東莞、廣州農信社這樣每年有不錯的贏利與分紅歷史的農信社來說,增資擴股不是難事,而且他們目前已經提前完成了增資擴股計劃。但像珠海、河源、肇慶、惠州等地農信社這樣的虧損大戶,地方政府為完成任務不得不采用了非常手段:“自愿入股”成為一場全民總動員,甚至出現了珠海香州、肇慶鼎湖等地一些行政區政府為完成增資擴股任務攤派、強制當地公務員、教師入股的做法,將其是否按人頭任務入股與評優、行政晉升掛鉤的現象。這些被強制入股者更擔心的是入到農信社的資金是否能保障收益與分紅。
此外,各地政府紛紛研究制定了相關扶持政策,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從地方財政中安排農信社改革專項扶持資金,但對于像河源這樣財政困難,地方財政赤字高達200億元的地區來說,無論財政支持還是增資擴股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