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會談藥企尷尬讓步 藥價降幅可能調為40%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6日 11:01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金豐杰 24家醫藥行業協會因嫌發改委擬推出的藥品降價方案降幅過大,聯名上書國務院之后,最新藥品降價方案遲遲未見出臺。而記者最近從相關藥企得知,上月發改委與26家相關藥企代表已進行了“一對一”的閉門會談。
一位不愿具名的參會代表透露說,原方案中平均降價60%的降價幅度可能調整為40%,原定降價幅度較小的外資企業相關品種有望調整為與國企品種保持同等降幅。降價方案本月仍難出臺。 發改委“尷尬”調降幅 與以往的集中式座談不同,7月19日和20日,發改委采取了與企業一對一閉門面談的方式。 據稱,每家企業的面談時間都在30分鐘以上,共有26家藥企代表參與了會議。而在這次面談過程中,發改委拿出了調整后的新方案征求企業意見。此方案主要包括了前述的調整內容。國內一大型抗生素生產企業的負責人興奮地表示,“沒想到,協會上書國務院還真起了作用!” 然而,那位不愿具名的參會代表透露:與企業的興奮相比,發改委正處于一個“尷尬”境地:原先擬訂的60%并非最終確定的降幅,只是在征求藥企意見,然而有企業隨后將此消息泄露出去,搞得世人皆知,如今發改委再把降幅調整為40%,就顯得很被動。因為人們不免會質疑:這降幅變動的依據是什么?發改委做事是不是太輕率?而發改委面臨的這種“尷尬”境地,也使此次參會代表不再輕易對外透露更多情況。 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朱長浩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發改委在降價幅度上的變動,主要還是考慮了企業的承受能力。8月1日,國資委對23戶醫藥國有重點企業的統計顯示:醫藥重點國企盈利能力顯著下降。2005年上半年,23戶醫藥行業國有重點企業產銷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從規模看,23家重點企業約占整個醫藥行業的1/3,但盈利能力顯然不是很強。從增長速度看,23家重點醫藥企業上半年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1.4%,低于全行業21.18%的增幅,與全行業利潤同比增長19.84%相比,23家企業甚至出現了0.8%的降幅,重點醫藥企業的經營狀況不容樂觀。 業內人士分析,發改委先后進行的16次藥品降價經歷也使其認識到:在“以藥補醫”的衛生體制下,價格管理政策的效果已經大打折扣。這恐怕也是發改委不再堅持60%降幅的原因之一。 藥價之爭現體制矛盾 正是由于“以藥補醫”衛生體制下形成的過分追求利潤的行為,注定了藥品價格管理政策的暫時失靈。政府和企業對藥品價格的博弈,折射了藥品價格管理政策與現行醫藥衛生體制間的不適應和不協調,而這也是藥企和藥業協會極力反對大幅降低藥價的最直接理由。 24家協會在聯名書中表示,“三醫”改革不配套,特別是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滯后是“看病難、看病貴”的根本原因。醫藥衛生體制、機制問題不突破,降價無法根本解決看病貴的問題。 據分析,“藥貴才能賣得好”,這一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現象已成為國內醫藥圈的特有景觀,虛報成本、虛高定價、“金錢公關”、藥物濫用也成為醫藥行業的痼疾。之所以“虛高定價”,是因為醫藥企業要想把產品銷售到最強勢的零售終端,就必須有充分的利潤空間,用來維護生產企業、代理商、醫院或醫生背后的利益鏈條,而最簡單的措施就是虛報生產成本,爭取“虛高定價”。 之所以“降價空降”,就是醫院為了或生存或發展的需要,利用醫療服務中的供方信息優勢,在臨床上選擇使用未降價品種來替代降價品種,謀取利潤或提成或獎金。這就是國家經歷了16次降價,降價總金額達到300億元,而百姓并沒有得到實惠的真正原因。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于明德認為,不解決醫院補償機制問題,就難以改變追逐賣藥利潤來維持醫院運轉的局面。要根治藥價虛高尚需其他改革聯動,在完善藥品價格管理政策的同時,還應積極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以在醫藥衛生領域引入競爭機制,推進醫療保險體制改革以建立醫療費用的約束機制,推進生產流通體制改革以解決重復建設問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