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耀波
站在上海浦東金茂大廈88層觀光廳里,隔著玻璃窗眺望東方茫茫海天時,我忽然想起了這個題目。
我最早提出“浦東高度”這一概念,還是1997年夏天在同浦東新區的主要領導一起交
談的時候。第二年4月,我和另外兩位朋友以《浦東高度》為題,采寫了關于浦東開發開放的長篇報道。此后,使用這個概念的文章便越來越多起來了。
當時,被譽為“中華第一高樓”的420.5米高的金茂大廈剛剛封頂。我當時如是說,這是一種標志,它標志著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浦東的地域優勢已經盡可能好地凸顯出來,并且隨著全球經濟、技術、資金和人才能量的不斷涌入,而隆起一座世界性的經濟高地。
如今再說浦東高度,大概不必再充滿激情地描述這昂起的“龍頭”,如何牽引著世界的目光,順著世紀大道一步步地走向高遠了。對此結論,APEC峰會早已成為極佳的注腳;世博會的成功申辦更是錦上添花,這兩個注腳的說服力不容置疑且勝過雄辯。
我要表達的,將在第三個注腳上展開,那便是國務院剛剛批準的浦東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點。
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15周年。15年來,浦東已基本奠定了在全國的經濟領先地位,對長三角的牽引作用也已明顯地體現出來。
溫故而知新,對浦東過去的15年間的經驗教訓等,要有很好的認識和總結。意識到這一點我以為很重要。我忽然想起美國軍方高層的一個觀點:一個軍事理論的提出到變成軍事實踐,往往需要一段時間,一般認為是15年。科學測算,新技術、新觀念往往需要經過15年才能改變官僚機構和人們的思維方式。
我自然也就聯想到了美國陸軍越戰以后的改革。15年間,美國陸軍逐漸具備了“發現戰場上所有高價值目標”的能力、“直接攻擊所看到的每個目標”的能力,以及“毀傷所攻擊的每一個目標”的能力。15年后的那次“沙漠風暴”為這場大改革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話題再回到浦東。因為版面的要求只能是“窺其一斑”,于是,在諸多特色鮮明的高點中,我選擇了浦東的學習能力進行評說。
那還是浦東開發初期,浦東新區管委會前主任趙啟正應邀到美國英特爾公司訪問。在公司會議室入座后,他被墻上的一塊藍色紙板吸引住了,上頭用英文寫著“會議規則”,正文是一連串提醒會議主持者和參加者注意的問題:“你知道本次會議的目的嗎?什么樣的會議是有效的?你知道你在這次會議中的角色嗎?會議將由誰作結論?什么是有效的會議結論?會議結論將如何執行?……”趙啟正由此聯想到了國內有些會議的毛病,他感到這個“會議規則”有借鑒意義,可以“洋為中用”。
訪問結束,趙啟正向英特爾總裁索要這份“會議規則”作禮物。總裁先是一愣,聽完解釋,心領神會,親自從墻上取下藍紙板,鄭重地遞到了趙啟正的手中。后來,這份譯成中文的“會議規則”懸掛在浦東新區管委會的會議室里。
這個例子有點意思。浦東向世界的學習似乎就是從這樣的“識字能力”開始的。
浦東開發這些年,浦東的決策者們始終推崇并堅持這樣一個工作思路: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先向世界檢索,看看人家做過沒有,如果做過了,有什么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借鑒,我們怎么在人家的基礎上,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
實踐證明了這種思路的科學化,也證明了這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方法論。學會了“檢索”,也就是學會了欣賞、學會了分析、學會了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說,選擇的能力就是綜合實力的一個顯著特征。
在對浦東有了越來越深入的了解后,我越來越堅持這樣一個觀點:與創新比起來,知新、納新的能力可能更重要,或者說更實際。這很像是基礎教育的中小學階段——識字后解詞,再達意。浦東,似乎就是如此這般地一步步“長大”、“長高”了,浦東的視野也就同時一點點地變寬變廣了。
實踐表明:一個城市的發展壯大,取決于這個城市的學習能力。綜觀上海的歷史我們發現,正是在這種“知新”、“納新”的不斷學習中,上海的本質慢慢發生了變化,“現代性”漸漸融入了這座城市以及每一個居民的肌體。所謂“現代性”就是現代化在思維和行為上的體現,具有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這才是地地道道的一切發展的基礎。以此為基點,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在同樣的政治經濟背景下,上海自20世紀二三十年代起就是全國的經濟和金融“龍頭老大”;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這座中國最洋化的城市同時也是民族意識最早覺醒、革命動員最為廣泛的地方;這同樣解釋了上海并沒有像世界上其他殖民地城市那樣喪失自我,而向全中國作出了一個示范:什么是洋為中用。
我很贊同這樣一個觀點:順應生存和發展邏輯的壓力,形成并加強學習和自我改造的能力,是中國力量的主要來源,也是中國在世界體系內地位上移的主要條件之一,還是中國影響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
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實現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歷史使命的過程中,找出構筑國家學習能力的社會結構基礎、基本要素,以及社會的學習激勵機制,建立一個適應現代中國社會,同時又面向未來的國民學習的社會機制,是當務之急,是重中之重。
至于如何學習,“浦東高度”完全可以成為一個有效參照。
幾天前,我和妻子、女兒在浦東乘坐了一次磁懸浮列車,431公里的最高時速很讓我們驚嘆。這是世界上第一條商業化運營的磁懸浮線,其重大意義在于:在德國和中國成功合作的背后,完成了一次關于速度的革命。
與高度、與學習相關的又是什么呢?德國專家曾說,中國公司幾乎使用了他們知道的所有方法;中國專家則說,通過這一工程,我們已經占據了磁浮列車軌道梁的設計制造世界制高點。
無處不在的“高度”標志著開發了15年的浦東愈發成熟了,成熟的特色之一是開放開發行為本身走向了“國際化”,又體現出自己“本土”獨有的學習方法。而僅僅從它學會“如何學習”這一點上,大概就需要從理論高度好好地總結一番了。(作者E-mail:captain1959@sina.com)插圖/蘇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