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企慣性不破 公眾理念不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4日 01:01 中華工商時報 | |||||||||
社評 隨著證監會調查結果的公布,“顧雛軍與科龍謎團”也已接近真相大白。 毫無疑問,顧雛軍作為證券市場的“觸線者”,必然要接受法律對其進行的公正裁定。不過,縱觀本案的發生、發展、到最后的結果。回眸顧本人這幾年的市場足跡,顧案卻著
近年來,在融資難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的情況下、在“資本魔方”的巨大利益誘惑下,有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參與到資本市場中來,他們紛紛以買殼、參股甚至直接IPO等形式亮相,成為一大特色。 應該說,這是我國經濟發展和市場化程度提高的必然結果,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民營資本的進入,給曾經鐵板一塊、一度死水微瀾的資本市場帶來了活力和更多的流動性。它一方面解決了民營企業自身發展的瓶頸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在眾多充滿體制優勢的民營企業的“鯰魚擾動”積極影響下,一些本來已經進入困境的國企獲得前所未有的機遇,這也使得國有經濟的基礎得到了某種程度的加強。 這種“雙贏”局面是各方所樂見的。 但是,在一片順風順水的發展航程中,一些慘痛的教訓卻一再提醒我們,使我們不得不清醒地認識到,只有認真對待民間資本的特性與公眾公司之間的差異,全面地了解并合理地規避矛盾,民營經濟才能獲得生存發展的新空間,而整個社會資源也才能得到更高效率的運行。 私人老板進入公眾公司,除了產權關系發生變化、管理成本增加之外,或許還有很多成本是沒有被廣泛認識到的。 我們扼腕于德隆集團的轟然倒下,嘆息顧雛軍的一失足成千古恨,而這些鬧劇悲劇慘劇的產生,無一例外都有一個原因,民營老板入主公眾公司后公私不分,家天下的錯誤意識在進入公眾公司后仍在延續。 我們知道,家族式管理當為眾多民營企業的典型特征。家族是什么?與社會公眾相對應,它不可避免是“私人控制”的本質,但是,就像我們一直在強調并且仍將強調下去的:私人控制的企業進入公眾公司,無論是參股還是絕對控股,其所控制的企業仍然是姓“公眾”而非“私人”。并不能以大股東身份的變化而使公司的性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是游戲規則,也是私人公司進入公眾公司的必然成本。 無論是IPO還是參股控股,在進入公眾公司后,大股東要經歷一個從不規范管理到規范管理的,從不透明、一個人說了算到高度透明、充分發揮經理人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要發生許許多多的成本,過去用不著做的,現在都得做,而且得不遺余力的做。上市,意味著企業永遠被套上了一種遠期成本的套子。 實踐證明,民營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能夠更為迅速地實現做大做強、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發展并且實現與投資者的雙贏局面的目的。但是,在享受了成為公眾公司后諸如資金、品牌優勢的同時,那些已經或即將成為公眾公司大股東的民營企業家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公司治理的成本是必須接受并且無法逃避的生存法則。(4A7)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