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糧食品種決定權交流通部門 萊州規避"谷賤傷農"風險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2日 12:26 水母網

  馬昕

  糧食直補、糧價回升加上天公做美,去年以來,全國各地糧食種植面積持續擴大,今年,全國糧食種植面積10161萬公頃,比上年增加220萬公頃;全國糧食產量46947萬噸,比上年增加3877萬噸,增產9.0%。可是,據國家糧食信息中心提供的市場信息,今年以來,山東、河南、江蘇等產糧大省小麥價格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小幅回落的異常現象。有些地區,普通
小麥比去年底每噸降低40元。糧食價格出現止升下跌的趨勢,這不得不令人關注。

  7月12日,全國縣級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現場經驗交流會在萊州召開。國家糧食局黨組書記、局長聶振邦,山東省副省長張昭福出席會議并講話,來自11個省、23個縣(市)的糧食部門的負責同志參加了會議。本次會議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總結和推廣萊州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經驗,進一步探索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新思路。

  避免“谷賤傷農”,保護好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在糧食市場化改革中先行一步的萊州市做了有益的探索。從2003年起,萊州市結合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成立了以糧食收儲管理中心為龍頭企業,農業科研院所和財政、金融等部門為堅強后盾的糧食產業化協會。在近幾年的實踐探索中不斷總結完善這一新型農業組織形式,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用“訂單農業”這個紐帶連接千家萬戶的糧食生產,實現產銷對接,形成了“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全新組織模式。每年糧食收儲中心根據市場信息和糧食加工的需要,提出種植方案,在與糧食銷售“終端客戶”簽定銷售合同后,再依此與種糧農戶簽定“種植訂單”,從而鎖定了糧食走向和價格,規避了一家一戶農民的市場風險,也為糧企增效提供了可靠的“糧源”。

  “糧食種植品種的決定權交給了‘耳聰目明’的糧食流通部門,這一看似倒置的結構,正是市場機制使然。由市場來確定種植品種,農民種得安心,糧食企業收得放心。”萊州市市長林建寧的一席話道出了萊州經驗的真經。今年,萊州糧食協會根據全國糧食種植面積大幅擴大的實際,積極尋找新的糧食市場,目前他們已與南方客商簽定了15萬噸優質強筋小麥的供銷合同。按照銷售合同,“協會”及時調整了小麥種植結構,擴大“濟麥20”等硬質強筋小麥的種植面積,并聘請專家推廣平衡施肥、壟作節水等新技術,一年就讓糧農減少肥料投入1000多萬元。

  在環環相扣的糧食產業化運作過程中,糧食企業承接了最大的市場風險。做大做強糧食企業是糧食產業健康發展的內在動力。為增強糧食企業贏利能力,萊州市不斷拉長農業產業化發展鏈條。萊州市糧食收儲管理中心在海廟港建設了10座總容量1.2萬噸的立筒轉運庫,形成了年吞吐60萬噸的能力,極大降低了流通成本。據測算,運抵深圳的糧食,利用近海運輸比鐵路運輸每噸可降低費用85元,市內“四散”運輸每噸運雜費由原來26元降低到18元,港雜費由原來的14.5元降低到9元,減少包裝費支出30多萬元,按年調銷糧食20萬噸計算,每年可節省開支500多萬元。同時,推行“零距離”流通方式改革。萊州市兼并撤消了11個產糧少、糧食收購量低的收儲站,糧源主要集中在交通要道和靠近沿海的收儲站倉庫。根據糧食中轉庫和面粉廠加工的需要,在全市建立了153個農村糧食服務社,把收購的糧食直接運到轉運庫或面粉廠,實現“直達式”入庫,并配套實施“廚房工程”,年加工轉化面粉1萬多噸,初步形成了跨糧食生產、收儲、加工、流通、科研等多個領域,集產供銷、科工貿為一體的“大糧食”產業格局,為農民增收和糧食企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有這樣一道糧食產、供、銷環環相扣的產業鏈,糧食銷售終端穩固,糧食產業鏈頂端延伸到農民的田間地頭,萊州糧農增收有了可靠的保證。協會成立后,種糧大戶們紛紛加入,目前,萊州糧食產業化協會已在全市設立了12個分會,吸納種糧大戶會員10250個,會員經營糧田面積20多萬畝。今年,萊州糧食協會以每公斤高出市場10%的價格收購“訂單小麥”,糧農會員僅糧食增產、訂單加價兩部分就增加收入2200多萬元。萊州市委書記劉延林說:“糧食購銷企業的根基在農村,沒有農民的增收,就談不上企業的增效。我們把分散的種糧農民與市場化的糧食購銷企業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組建糧食產業化協會,把糧食產業鏈延伸到農民的田梗上,從機制上保證實現糧食安全、糧農增收、糧企增效的‘三贏’。”

  山東省是全國的經濟大省,經濟強省,也是農業大省、農業強省,山東的經濟總量占全國的1/4,財政收入占全國的1/7。近年來,山東省在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方面作了大量的嘗試和探索,取得了非常豐富的經驗,受到了國務院領導的重視。國家糧食局黨組書記、局長聶振邦在會上提出,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要堅持四個“有利于”的工作原則:有利于糧食企業的生存發展,有利于種糧農民的增收,有利于糧食市場的穩定,有利于國家的糧食安全。深入探索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經驗,形成糧食國有主渠道為主,以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為調控手段,以多種所有制形式為補充的糧食生產循環模式,確保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積極穩妥地向前發展,真正實現中央確定的糧食安全、糧農增收、糧企增效的目標。責任編輯:劉家昌(來源:經濟導報)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