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廣州7月31日專電 (記者 彭勇) “你能幫我找幾位女式皮包的設計師嗎?”東莞歐利達皮具公司總經理劉錦勉逢人就問,一臉焦急。
自從人民幣升值的消息傳來,劉錦勉就在盤算著提升皮具工廠的檔次,不再專做貼牌,改而搞外觀設計上自主品牌了。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人民幣升值后,公司原來10%的利潤空間幾乎就沒有了,再搞低端的東西沒有做頭。然而外觀設計是個專業的活兒,他的工廠里
有的是懂技術的大學生和會操作的農民工,但就是沒有會設計的專業人才。
與他一樣著急的還有葉小明,作為廣東省一所15000多人的高職院長,他正在為學院籌建陶瓷學院、紡織學院“招兵買馬”而犯愁。他抱怨省內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跟不上經濟社會的需要,致使專業型技能師資匱乏成為很多高職院校的瓶頸,尤其是在畢業生如此緊俏的現在。
據了解,到2005年底,廣東省將有250萬人接受職業教育、崗位培訓。如以平均師生比計算,廣東省大約需要14.7萬名職教教師。來自權威部門的統計數字表明,目前廣東省各類初、中、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教師僅有約5萬人,相對于上述的14.7萬的需求量,廣東省職教師資的缺口達10萬人以上。
種種跡象表明,伴隨著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因素的凸顯,作為制造業基地的珠三角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正呈現出快速升溫的勢頭,這種既能動腦又能動手,又具有較高的知識層次、較強的創新能力、掌握熟練的心智技能的新型技能人才領一時風騷的時代已經到來,教育部部長周濟形象地稱其為“銀領”。
事實上,這種跡象從“銀領”的培養搖籃--高等職業院校的跨越式發展狀況更能得到體現。從1993年我國第一所高職院校--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誕生到現在,廣東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已達65所,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已經占據廣東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廣東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等許多高職院校的在校生規模更是早已突破萬人大關。
從招生情況來看,在一些本科院校“門前冷落”的情況下,廣東高職院校卻是一枝獨秀。一些辦學特色鮮明的院校更是成了“香餑餑”: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今年計劃普高招生2835人,結果第一志愿上線的考生就達11483人,是計劃招生的4倍多,競爭激烈程度可見一斑。
市場也為“銀領”人才的價值亮出了證明:廣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近期公布的用工指導價位中,高技能人才的平均年薪為38000多元,電子器件制造工的年薪最高更是達到459956元。
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W·舒爾茨一項研究表明,當“物質資源”型的經濟增長能力發揮到極限時,它就必須“從物質資源轉移到人力資源”。在美國經濟半個多世紀的增長中,物質資源投資增加4.5倍,收益增加3.5倍;人力資本投資增加3.5倍,收益卻增加了17.5倍。
中國經濟進入“高成本”運營時代,預示著長期的“物質資源”型的增長走到了盡頭,“從物質資源轉移到人力資源”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唯一的選擇,“銀領”時代的到來也就成為一種水到渠成的結果,人民幣升值更是將這一趨勢推到了歷史前臺。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大力發展各類職業教育,讓更多的“銀領”充實到生產第一線也就成為珠三角經濟的必然選擇。
“過去20多年中,無限供給的價格低廉的勞動力是支持珠三角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資源,但是這也是很多企業‘不思進取’,滿足于貼牌出口收取加工費的深層原因。”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蔣年云說,“盡管人民幣升值會給一些出口企業帶來影響,但它逼迫企業重視高技能人才,將更多精力放在技術進步和提升產品檔次上,這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