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京滬深港金融四分說 深圳產業金融第三制探路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31日 19:04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賈玉寶 深圳、北京報道

  ·記者手記·

  對名位的爭取,一直是和成功聯系在一起的,自然,這是一種示強。與之相比,一時的堅忍,默默積淀力量,則是在守弱。

  深圳目前所做的正是守弱。從早期的全國金融中心之爭,到后來的區域金融中心定位,再到現在的大金融格局自我調整,深圳逐漸學會了韜光養晦。

  事實上,守弱,對深圳來說,是不得已而為之。隨著上海、北京全國金融地位的抬升,廣州在區域金融上的強硬攻勢,深圳再忙于名位之爭,實非上策。

  而一時的守弱,則可做實自身的金融功能。按照深圳市委書記李鴻忠的話說,這是“以特別之為立特區之位”。

  做實深圳金融,需要兩步走,一是在內涵上如何整體并進和發展產業金融;二是在外延上如何重拾與香港的關系,并借助“一國兩制”的體制資源,實現新的聯合。

  如此一來,深圳與香港、北京、上海或可形成金融功能的精細分工,深圳應有的金融地位當不致衰落。

  “金融四分說”

  上海、北京、深圳三地關于全國金融中心的爭論,早已沸沸揚揚多年,彼此間每一次消長變化,都吸引著公眾的眼球。這一膠著之勢至2000年9月告一段落,以深交所暫停發行新股為標志,深圳喪失了競爭的核心基礎。

  深層原因在于,在全國經濟一體化的大勢面前,深圳必須作出讓步,這正如同20年前全國支持深圳一樣。

  沉寂四年后的2004年,中小企業板的啟動,讓心有不甘的深圳又開始重謀全國金融中心的地位,這突出表現為深圳市社科院向深圳市政府提交的《打造中國內地第三大金融中心》專題報告。

  該專題報告稱,深圳要在新時期找到自己的定位,打造繼北京、上海之后的全國第三個金融中心。為此,深圳社科院提出了24條建議。專題報告的起草單位還包括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多家金融機構。

  轉至2005年3月,深圳市金融辦又開始組織深圳銀行、證券、保險、期貨等行業協會撰寫《深滬京金融業競爭力比較分析報告》,其用意已十分明顯。

  四年的沉寂并未使深圳放棄,但關鍵的問題在于,深圳拿什么比拼上海和北京。

  深圳雖然新開了中小企業板,但四年時間已使滬深股市在規模上遠遠拉開,資本市場地位上的差距,同樣拉開了珠三角與長三角經濟優勢上的差距。而北京作為首都,具有天然的金融集聚功能,并在事實上已經成為金融決策和調度中心,對金融機構的吸引力也遠大于深圳。

  不僅如此,深圳的不足之處還有,中、外資銀行業的建制規格和整體經營規模不及上海和北京;證券業、黃金業因受國家政策調整影響而受挫,大批人才流失;經濟特區的先行先試功能逐漸弱化,深港金融中心合作尚有制度障礙。

  對此,深圳大學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國世平教授稱,金融定論問題不是官方行為,也不是有關人士呼吁的結果,它是地區經濟總體發展的結果,是一種自然形成的市場行為。“深圳不能再無謂地謀求全國金融中心,甚至是華南金融中心,充其量,深圳只能是區域金融中心。”

  “原因一方面在于,上海對長三角,北京對于環渤海灣的地位和輻射作用已經廣泛認同,即兩城市已經成為區域的龍頭;與之相比,深圳城市規模和經濟腹地的狹小,以及擴城的困難,均呈現為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的態勢。”

  “實際上,珠三角的龍頭不應是單一城市主導,而應是互有分工,如香港是金融中心,深圳是高科技中心,香港、深圳和廣州在物流上再各有分工。”國世平稱,深圳即使不做金融中心,并不意味著金融業不發達,這是兩碼事。

  “深圳現在首先要做的是逐步完善中小企業板,并向創業板過渡,做強自己,才是硬道理。如是,才能形成新的金融分工,然后再說深圳的金融定位。”

  對此,中銀香港董事總經理曹遠征亦稱,香港、北京、上海和深圳已初步顯現了精細分工的雛形,如上海主要發展中等以上公司股票的交易中心,深圳主要發展中小企業板,而香港則是一個容納大型公司股票上市的交易中心,北京是一個大的商業銀行和金融決策中心。

  顯然,國、曹觀點不謀而合,從區域金融核心功能上分析,是對金融功能作了天下四分說。

  “之前,往往是只考慮內地幾個金融城市,實際上,應將香港納入這一整體體系來共同考察。”深圳金融界一分析人士稱,這樣,也許會賦予珠三角金融城市新的使命,比如如何利用“一國兩制”體制資源本身,加強彼此合作,變體制障礙為體制開發等。

  大金融與產業金融之惑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顯然,深圳金融發展首先要練好內功,而練好內功的關鍵是如何打造自己的產業金融鏈。由于深圳是移民城市,更多投資者將之作為淘金之地,其產業經濟根基不牢,產業結構亦不甚合理;加上生產成本越來越高,部分企業繼續留下來已有難度。

  此種情況下,如果深圳金融機構再延續原來的規模之爭,只會走進誤區。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大的商業銀行寧愿盯緊那些已不需要貸款的大企業,而不愿在中小民營企業的貸款上探索新的思路。2004年,對中小民營企業批發式貸款模式的探索是由國家開發銀行深圳分行來主導的。而另一層面上,對民營企業產業鏈的綜合授信金融服務則是由深圳發展銀行來嘗試并摸索出經驗的。

  產業鏈金融服務,在深發展內部稱為“1+N”模式,即將大企業客戶和它眾多的上下游產業聯系在一起,通過對產業鏈上企業整體服務,擴大業務,并降低風險。也因為此,深發展廣州分行被定位為以能源金融為主的貿易融資專業行。

  深發展廣州分行能源金融業務于2000年開始全面啟動。基于中國油品市場主要集中在珠三角,深發展廣州分行首先開展的就是油品票據業務。隨即,又將其模式拷貝到煤炭、鋼材、電力等行業經銷領域。截至2005年4月底,深發展廣州分行票據貼現量累計已達938億元,并占據廣東地區能源行業80%的業務量。據悉,深發展總行決定在全系統發展這一模式。

  “實際上,這種模式適用于所有銀行。但,金融機構對城市產業和產業鏈的了解并不是太充分。”深圳某銀行人士介紹說,一個極端的例子是,商業銀行業務人員常常感嘆一些企業的財務執行官對銀行業務的嫻熟程度,這部分是因為有些財務執行官是企業直接從銀行挖來的,而鮮有銀行到企業挖人的情況。由于銀行對企業的了解遠不如企業對銀行的了解,自然,銀行對企業的金融服務創新也付之闕如。

  而一個有利的金融政策則是,2002年8月,人民銀行深圳中心支行發文規定,允許本地區商業銀行接受異地企業開戶、辦理結算和授信業務。該人士稱,“這相對于深圳銀行機構每年約1500億的存貸差來說,實施異地金融服務是一個現實的突破口。同時,由于異地金融服務風險較大,而完善產業金融鏈則可相對彌補這一不足。”

  深圳海盛投資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盛立軍稱,近兩年深圳銀行存貸差每年都在1500億左右,突出表明貸款增長乏力和投融資渠道不暢,而現在允許銀行設立基金公司就是契機;而保險公司除國債、海外投資和委托投資外,下一步也可進入創投領域。這些都是有可能的。

  盛繼稱,“除銀行外,證券、信托、擔保等金融機構也應納入產業金融鏈中。”

  如深圳的融資擔保業、融資租賃業、信托業、風險投資業、私募基金都有一定基礎,并一直與各地開展融資服務合作。“事實上,深圳已經具備發展產業金融中心的基礎。”盛立軍稱,產業金融中心的戰略定位比區域金融中心的戰略定位更適合深圳,前者應是后者的基礎。

  現在,完善產業鏈,包括工業適度重型化,已成為深圳市政府的施政思路,而金融機構在這一潮流中如何發揮金融功能,并做強自己,當是必須考慮并不容錯過的。屆時,即使深圳本地企業如萬科、華為等開始大舉北伐,但由于創新的產業鏈金融服務,深圳本地金融機構同樣可以活躍于全國市場甚至國際市場。

  除產業鏈金融服務外,“大金融”概念也被寫進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2005年5月,深圳市市長許宗衡(時任代市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稱,“要大力推動銀行、證券、保險業在業務、技術、組織等方面的合作,積極支持金融創新,形成‘大金融’的發展格局。”

  “在日漸混業經營趨勢下,金融機構間的合作顯然是必要的。”深圳某保險公司人士稱,此前的合作多限于單個業務層面,而在人才、管理、經營等方面,鮮有合作。而允許銀行試辦基金公司,會為混業下的合作提供新的契機。

  香港因素的“第三制”開發

  一河之隔的地利,使深圳和香港之間存在巨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與香港這一國際金融中心的合作一直是深圳金融業發展的既定方向。

  但合作如何更進一層?顯然,雙方都在探索。截至目前,雙方的合作包括深港支付業務、結算業務、ATM消費等方面。但對“一國兩制”體制利用從未涉及,并一直將其視為合作的體制性障礙,直到CEPA協議的出臺。

  根據CEPA協議,深圳引進了永隆銀行等數家香港中小銀行在深設立分行。但CEPA只是個短期概念,當中國市場全面放開后,即不存在這一問題。

  顯然,深港之間需要尋找新的合作途徑。按照深圳市政府的設想,將以深港金融合作為突破口,進一步推動深圳金融業的改革開放力度。2005年7月4日,香港貿易發展局總裁林天福率領由20多家企業組成的香港金融業高層代表團訪問深圳,與新任市長許宗衡為首的深圳領導舉行圓桌會議。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下,尤其是泛珠三角形成之后,香港無可爭辯地成為了該經濟區域核心。深圳與香港并非純粹的競爭關系,而應是一種競合關系。”深圳資深金融人士李女士稱,放在整個中國金融戰略中來看,深圳金融中心在功能上只能定位于服務香港金融中心發展的一種補充,同時在此基礎上發揮對香港及內地的輻射。“這才是深圳金融的出路。”

  早在2004年初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郭榮昌就提出,可考慮將深圳列為“金融保稅區”,吸引香港的投資銀行和投資基金,將深圳發展為區域內的基金中心。

  更有包括澳門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黃枝連教授在內的多位專家稱,實際上,深圳和香港,與珠海和澳門一樣,完全可以聯合開發“一國兩制”的制度性資源。

  黃的理論邏輯是,“一國”之下“兩制”的發展,各有其特殊的結構、形態和功能;以“兩制”而言,內地制度體系內,有不同的區域經濟和不同的發展結構,正如港澳制度下各有其特色。“兩制”既然各有差異性,當他們進行交流協作時,會發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和產生不同的前景,但其出發點必須是對差異性的容忍和尊重,形形色色的“第三制”(經濟概念)可以成為其機制。

  黃因此認為,“一國”的一大功能,便在于確保“兩制”的權益下,促使各種“第三制”的開發。

  “如果按照第三制的思路,CEPA可以說是一種前期預熱,而金融保稅區的倡議正可以有效開發這一制度資源。”前敘李女士稱,如在港深金融保稅區的管理架構上,可組建一個管理委員會,由中央、香港、深圳等各級的代表人參加。根據一定的、具有特殊性的金融法規條例,由它直接就地解決問題。同時,在產業金融的活動中,可大量使用WTO相關的法律或香港的法律來行事,以共同探討經驗,實行金融創新。

  盛立軍稱,如何叫法,還要進一步商榷,如叫金融特區也未嘗不可。但關鍵是要達成共識。將香港金融制度有選擇地搬到深圳,實現良好對接,必將在人才、技術、服務、管理等多方面,促進深圳金融業的發展。

  “總之,是香港造就了早期的深圳,但距離優勢轉成為深圳的發展劣勢。而現在,如何合理地開發制度資源,則是產業空心化的香港和產業結構不健全的深圳,需要考慮并爭取的問題。這對于深圳來說,更為重要。”李女士稱,香港的金融中心需要輔翼,而深圳正當其任。也只有在包括香港在內的全國金融格局(即前金融四分說)中,才有深圳的合理定位。


  愛問(iAsk.com)金融 相關網頁約4,392,475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