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萍 北京報道
7月22日,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3328.hk)三位董事同時請辭的公告見諸市場,有交行人士透露匯豐將派出其執行董事王冬勝接替柯清輝。
7月28日,在即將結束北京之行返回香港之前夕,王冬勝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并向
記者證實了上述消息。不同是的,這次王是以香港銀行學會會長的身份坐在了記者的面前。而他關于匯豐與交行合作的只言片語,以及他對中國銀行業的理解和發展建議,亦能讓人大體勾勒出這位交行新董事的“施政”思路。
匯豐和交行的合作
《21世紀》:匯豐銀行參股交行以來,雙方主要是在哪些方面開展合作?
王冬勝:主要是文化上的交匯和融合。我們可以帶給交行先進的管理方法,而交行對國內市場的熟悉于匯豐也很有幫助。
目前,兩家公司融合得很好,但也面臨一些挑戰,需要加強的地方主要是溝通和培訓,不一定是重大的變革。我們會讓交行的員工到匯豐去了解匯豐的情況,也會讓匯豐的員工到交行去看其運作方法。
《21世紀》:除了文化外,交行在業務有沒有發生重大變革﹖
王冬勝:目前交行的業務還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雙方的合作還沒有到那個地步。但在合作較多的信用卡部門,已經有了一些變化,他們的業務管理水平提高了很多。
信用卡不是一項容易經營的生意,做得好,只虧18個月,做得不好可能一直虧下去。因為信用卡的風險管理和運作方式都很重要,如果客戶質量不好,管理成本就會很高。
《21世紀》:在銀行零售業務領域,你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加盟交行后,會不會力主交行發展零售業務?
王冬勝:我們和交行的具體合作,不便多講,可以說的是,匯豐和交行會在很多方面共同推展業務,交行上市后,這種合作將會更加緊密。
現在主要是有一個聯席的信用卡,通過信用卡可以得到客戶的很多資料,總結出客戶喜歡買什么,消費能力如何。
香港銀行多和城商行合作
《21世紀》:這幾年,國內的銀行業一直在進行改革,對內地銀行的變化你怎么看?
王冬勝:內地銀行在近年間經歷了重大的變化。首先是國有銀行經營體制的改變:從1979年到1993年,國家專業銀行處于計劃模式;1994年至2002年改革后,國有銀行從計劃模式過渡到半規劃、半市場化的模式;再由2003年至今,國有銀行進行公司化及股份制改革,轉化為市場競爭模式,轉變不可謂不大。
例如在引入戰略合作伙伴方面,從2002年到現在只有三年的時間,但步伐很快。四大國有銀行都在國際上尋找戰略合作伙伴。
《21世紀》:香港的銀行和內地的哪些銀行在開展合作呢?
王冬勝:香港很多銀行在與內地的股份制銀行合作。我認為,香港銀行可以更多地和內地城市商業銀行合作,因為這樣合作的成本比較低。我也聽到很多香港銀行在和城市商業銀行進行合作談判的消息。
《21世紀》:目前內地銀行和香港銀行之間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王冬勝:目前內地銀行在零售業務上的發展還非常薄弱。在銀行業發達的西方國家,零售業務大概占到銀行業務收入的50%-60%,而國內大概只能占到10%-20%,所以很需要發展零售業務。
零售業務好學,但發展比較難,主要原因是人才素質不強,培訓不夠。發展零售業務,首先要把信息系統做好,另外,營運、推廣、培訓、服務一個都不能缺少。每次推出一個產品,可能要1萬個員工,而培訓一個員工的時間大致要4-7天。累計下來,投入的時間和成本會很大。
另一方面,內地銀行在客戶資料的管理方面還有很多欠缺,客戶的資料不完整,保存時間不長,一般只有1-2年。而香港或國際銀行業,客戶的資料至少可以保存10年。沒有這些客戶資料,推銷新產品給老客戶就會比較困難。所以很多國內銀行的零售業務發展得不是很好。
而國內銀行在公司業務方面做得還不錯,但在風險管理上又有所欠缺。
改革由淺入深
《21世紀》:在中國銀行業向國際化轉型的過程中,內地銀行業應該先學香港的銀行,還是先學美國的銀行?
王冬勝:如果現在學習美國模式,太過復雜,因為他們的稅收政策、法律環境、監管方法與國內都不同,而香港跟國際市場接軌很緊,所以香港模式值得國內銀行借鑒。在中國銀行業向國際化轉型的過程中,香港會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另外,香港有很多美國沒有的復雜產品,因為香港是一個信息交匯中心,有些信息比國外很多地方都快。
而且香港銀行業擁有很高素質的員工。從多年做零售業的經驗來看,發展零售業對提高員工整體素質最有效果,也是最快的。
《21世紀》:但內地銀行業目前最缺乏的不是產品而是管理人才,迫切需要解決的是內部治理和更深層次存在的問題,比如體制問題。
王冬勝:你說得很對,但產品是很重要的,因為推出一個新產品,就要有培訓,通過培訓可以提高員工的素質,比如一些將利率和匯率捆綁在一起的產品,還有一些將利率和股指連在一起的產品,在推動這些產品的同時,通過員工培訓就可使他們了解到這些知識。
體制則是另外一個問題,而實現體制上的轉變需要時間,并且前提是要提高銀行內部的治理水平,降低銀行的不良資產率等等。
《21世紀》:你的意思是不是銀行內部存在深層次和淺層次的問題,淺層次問題解決后,可以滲透或是觸及到深層次的問題?
王冬勝:是的,必須要一步一步來。
從1980年開始,我已經進入香港銀行業,經過了不少風浪,從1981年利率到了22%,1983年的中英談判,接著就是港幣貶值,1987年的大股災,1991年的擠兌風波,跟著是1997年的金融風暴,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爆破,2001年負資產風波,后來是信用卡破產……
但是在過去的十年間,國內的經濟都是向好的,所以,大家有個共識,不可能永遠這么好,一定要經歷幾個風浪,內地的金融業才能真正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