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許蘭武
秋斗蟋蟀,冬懷鳴蟲,架鷹捉兔,挈狗捉獾……王世襄老人皆樂之不疲;傾心葫蘆,收藏家具,刻竹漆器,著書立說,他樣樣出色。而且以“玩”為生的他,居然玩不喪志,竟然把“大俗”玩成了“大雅”,甚至玩出了好幾門“世紀絕學”。
2003年,他從荷蘭約翰·佛利蘇王子手中,接過旨在鼓勵全球藝術家和思想家進行交流的荷蘭克勞斯親王最高榮譽獎,成為名副其實的 “中國第一玩家”。
王世襄老人除了能玩、會玩,而且能寫,但凡他玩過的東西,都能留下優美的文字記載和研究心得,而區別于其他的玩家,也因此被認為優雅生活的代表。
芳嘉園小院藏國寶
91歲高齡的王世襄老人一生喜歡玩,可玩是需要場地的。如今居住在現代化公寓里的王老,卻難忘記居住過大半輩子的芳嘉園小院。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古代書畫、瓷器、青銅器逐漸成為收藏界中的主流時,被人們逐漸遺棄的蛐蛐罐、鷹狗轉環、鴿哨、葫蘆、明清家具卻成了王世襄鐘意的玩意兒。
這些所謂的大俗之物把他的四合院——東城芳嘉園小院堆得滿滿登登的。
這座四合院是他父親置下的家產,為三進院。王老說,芳嘉園小院曾有兩棵海棠樹、一架藤蘿、一棵核桃樹。后來東邊海棠因太老而枯死,便鋸掉留下桌子高的樹樁。
有一天,王世襄像推大車輪子那樣運回一塊約一米直徑的青石板,放在樹樁上,便成了夏夜朋友們來喝茶圍坐的圓桌面。
小院里,每件器物都是寶貝。穿梭于小院的人自然少不了國寶級人物。
“1957年以前,院中只有我一家居住。后來,黃苗子、郁風也搬了進來,住進東廂房的五個房間。在這里,他們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芳嘉園小院實在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文人聚會的場所。當時經常來往于此的還有聶紺弩、啟功、葉淺予、沈從文、張正宇、黃永玉等,真可謂“往來無白丁”,“名流”云集。
他們互相借書,談文物、談古文詩詞、談繪畫。各人有各人的興趣愛好,而不時的相聚,卻可以互相交流,給予彼此精神上的鼓勵。
2000年前夕,由于城市規劃,王老最終還是離開了他生活了半輩子的芳嘉園小院,搬進一套現代化的公寓。由于空間不大,王老與苦心收藏的玩意兒不得不分開,80件名貴家具只好割愛都進了上海博物館,一件也沒有留下。
“我對任何身外之物都抱‘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態度。只要從那獲得了知識和欣賞的樂趣,就很滿足了。遣送所得,問心無愧,便是圓滿的結局。想永久保存,連皇帝都辦不到,妄想者豈非大傻瓜!”
昔日長有兩顆茂盛海棠樹的芳嘉園小院,已經成了某房地產樓盤了,想起這些,王老還是有些感懷。
滑過世紀的哨音
2003年秋天,與王老相依為命幾近60年的夫人袁荃猷,因病故去,留下他孤獨地面對窗外枯葉飄落。從那時起,王老把更多的時間留給了鴿子。
他說:“觀賞鴿能把我最美好的想象和失去的記憶帶到遙遠的地方去!庇^賞鴿因此成為王老難以逝去的記憶。他希望這些鴿子能飛翔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上空。
王老說,現在的人自然會想到信鴿和“和平鴿”。其實,二者都是進口物種,如果出現在奧運會開幕式上,一放全都跑光了,遠不如中國獨有的傳統觀賞鴿,可以圍在場地四周盤旋,還帶著悅耳的鴿哨,人文奧運自然會體現出來。
他在所著的《北京鴿哨》中曾經深情地寫道:“在北京,不論風和日麗的春天,陰雨初霽的盛夏,碧空如洗的清秋,天寒欲雪的冬日,都可以聽到從空中傳來央央瑯瑯之音。它是北京的情趣,不知多少次把人們從夢中喚醒,不知多少次把人們的目光引向遙空,又不知多少次給大人和兒童帶來了喜悅……”
如今的王老很少出門,他很想通過觀賞鴿的放飛帶去他對大自然持久的愛。當觀賞鴿重新盤旋在北京城的上空時,王老的“玩”又上了一個層次。
王老說,老北京的鴿子分兩類:樓鴿和觀賞鴿。樓鴿即灰色野鴿,因為住在城門樓上而得名。信鴿難得一見,被稱為“洋樓”即“外國的樓鴿”。至于觀賞鴿,花色、品種繁多。同一品種,其頭、嘴、眼睛、眼皮、顏色、羽毛閃光等等又有許多講究,好壞 貴賤大不相同,它是中國的傳統物種,是完完全全中國的鴿子文化。
可惜的是,近些年中國觀賞鴿日漸凋零、幾近絕滅。老人殷切的眼神里透露出些許期盼,在奧運的腳步愈來愈近的今天,讓中國傳統的觀賞鴿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懷抱,是他的心愿。
帶動明清家具消費時尚
王老喜歡玩的東西極多,但玩得最上心、最過癮的是古典家具。
上個世紀80年代中葉,王老的《髹飾錄解說》、《明式家具珍賞》、《明式家具研究英文本》等相繼發表,引起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范圍內的轟動,致使中國明清家具面臨著新的抉擇。
隨著王老圖書的發行,明清家具狂飆般地成了中國收藏界的新寵兒。山西、陜西等地明清家具潮水一般地被運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拉完明清家具再拉民國時期的家具,拉光了檀木家具,拉烏木、梨木……
有人因此說,世襄老人關于明清家具的幾本專著,帶動了整個中國古典家具的收藏和制作產業。
當時,競相仿效的明清家具在中國各大城市頻頻出現,無論是仿制品制作還是真品的保護,都不可否認,古典家具的產業化鏈條已經成型,新的行業隊伍正不斷強大,許多明清家具的仿制品已經大批量地銷往國外。現在,如果你走進北京高碑店明清家具店里,店主的書桌上一定會找到王世襄的著作。
1993年,王老《說葫蘆》中英雙語版出版后,北京、天津等地紛紛出現了葫蘆一條街!扼白V集成》、《中國古代漆器》中文版和英文版、《中國古代音樂書目》等書的出版都帶來不同程度的反響。
“中國太需要像王世襄一樣的文物鑒賞家了,他和徐邦達以及故去的謝稚柳、啟功,真不愧為中國四大文物鑒賞家。”中國文物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員這樣說。
今年年底,王世襄工作室將在中國文物研究所成立,以挽救中國即將失去而又無法挽回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