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王少華)由輝縣市市民唐德順發明的全自動立式烘干機,每年可節電節煤總額達120多萬元,但是,這項實用新型專利在成果轉化時困難重重,唐德順苦于沒有流動資金而無法進行產業化生產。
節能技術:
巧解水泥廠能耗“難題”
據了解,目前國內年產20萬噸以上的水泥生產企業所采用的幾乎全部是高煤耗、高電耗、污染重的臥式烘干設備。
從1999年開始,唐德順用了3年時間發明了全自動立式烘干機并獲得國家專利授權,與臥式烘干機相比,這種裝置每天節電3000千瓦時,每年可節約電費50多萬元、節煤60多萬元,被權威部門稱為傳統臥式烘干設備的換代產品。
專利權人:
3年難找技術“婆家”
從獲得專利授權至今,3年過去了,唐德順的專利技術依然沒找到“婆家”,他試圖找過社會上的一些中介機構,還到一些銀行和政府部門尋求支持,依然找不來錢搞產業化投資。
眼看著這項有潛在市場的專利技術被束之高閣而無法實施產業化生產,唐德順說他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呀!
專家呼吁:
急需政策性資金支持
省知識產權局的石曉東處長指出,像唐德順遇到的情況在我省并非罕見,專利技術不進行成果轉化就等于形同虛設。
那么,如何打破這一“瓶頸”?他建議,對節能專利技術,政府應該有一定的政策性資金投入,引導社會力量大力發展中介機構,在專利發明人和企業之間架通一座“橋梁”,同時,在現有的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和推廣經費上,要對之加以傾斜,以提高專利技術轉化的成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