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田魚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8日 16:17 南方周末 | |||||||||
王攀(浙江) 報道 2005年5月16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在世界范圍內評選出了5個古老而瀕危的農業系統。按照糧農組織的解釋,世界農業遺產屬于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農業遺產保護項目將對全球重要的受到威脅的傳統農業文化與技術遺產進行保護。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古國和大國,在此次“稻魚共生系統”的申報中,代表亞洲躋身全球農
中外專家在中國稻田養魚系統中選取了3個點,江蘇、貴州從江縣和浙江青田。江蘇的稻田養魚現代化程度很高;而貴州當地的瑤族則還完全停留在千百年前最傳統的稻田養魚模式中;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龍現村處于兩者之間,最終被評為世界農業遺產保護區。 龍現村位于青田縣東南,是個遠離一切交通干道的村落。早在1999年,這里就被國家海洋總局認定為中國田魚村,村口還留有費孝通先生的題字。橫跨石橋,放眼望去,保存完整的300多年的古屋與蔥綠的青山形成優美的田園風光,一片片的水塘分布在屋前屋后,連未曾插秧的梯田也都注滿了水,一尾尾的魚兒游動其間。據村民楊民康說,這個村子在稻田中養魚已有近700年的歷史。 楊民康介紹道,村民們在稻田養魚,是因為水田面積有限,稻魚共生可以節省空間。人們起初只是將田魚放入注滿水的田渠中,任由它自生自滅。毫無疑問,這是一種粗放的養殖方式。現在的田魚是一種變種的鯉魚,有黑、紅、黃、白四種顏色。 不過,養魚大戶楊民康的養魚方式和祖輩們相比,已有很多不同。 楊民康說,要等田里水溫在10℃以上了,才用生石灰對水田消毒。然后放入用鹽水洗過的魚苗,“要在一天的清晨或傍晚時放魚苗,中午水溫太高。” 放魚之前,楊民康先將田埂堆高,一般高出稻田50-60厘米,還要到山上撿些樟樹枝、松樹枝,把它們浸泡在稻田里,用來防治魚體的寄生蟲。 楊民康的妻子伍麗貞每天上午8點和下午3點,用麥麩、米糠等天然餌料喂魚。她說:“龍現村很多人養魚是不喂的,那些魚就很小。” 魚在田里覓食時,攪起水波,翻動泥土,“就像牛在耕地。”伍麗貞說。有了田魚的這些動作,她就不用下地除草了。“那些和水稻搶奪肥料、地盤、水分和生長空間的豬毛草、鴨舌草等,都給田魚吃了。” 稻田養魚,稻谷可以為魚類提供遮陰和有機物質,魚類又可以為水提供氧氣,吞食有害昆蟲,有益于養分循環。這種好處,正是聯合國糧農組織所關注的。 養魚的水從山中流下,村民們依循一種古老的規矩,將這些水公平地分到每戶人家的田里。水質差一些的就排到溝里或塘里。“水對稻米對魚都很重要。就是因為青田的水質好,所以田魚鱗片都是柔軟的,可以吃。同樣的魚苗放到金華去養,魚鱗就會慢慢變硬。” 村里現有農田396余畝,水塘140多個,具有得天獨厚的養殖田魚優勢。村里人女兒出嫁,有田魚(魚種)作嫁妝的習俗,象征熱愛勞動和致富。 每年9月份,水稻收割前后,村民們撈起田魚,不僅可以食用,還可以到市場出售。養魚大戶楊民康還會制作大量的田魚干。他有間四五平方米的小房間,專門用來烘制當地著名的特產田魚干。 不過,現在的年輕人,并不熱衷于楊民康這門技術。 村里現有765人中,有650多人僑居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村50戶,只有7戶無人在國外。”楊民康說。據介紹,早在清末,村中就有人去歐洲經商。由于青田縣窮,山多石頭多,地本身不好種,年輕人就想著到其他地方去發展。村中的青壯年,高中畢業甚至未到畢業,就開始計劃出國的事情。他們大多選擇了西班牙、巴西、意大利等西歐國家,在那里打工、開辦中國餐館或做石雕生意。 這種現狀讓專家們感到憂慮。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教授胡瑞法是此次參與申報世界農業遺產的中方主要人員,他擔心“原來從事傳統農作的人為了謀求更高的勞動力價值而改變先前的勞作模式,甚至放棄原有的勞動技術”。 “要靠種田養魚發家致富真的很難。”楊民康說。按照傳統的稻田養魚模式,一畝田只能產20公斤魚,養1畝魚需要1年,按活魚1公斤30元算,農民養一畝魚的收入也就600元。“而村里很多戶人家只有幾分田。” 去年楊民康賺了4萬多元,但他并不滿足,因為和在國外打工的人們寄回來的數目龐大的美元、歐元相比,他認為自己掙得不算多。 現在,除了村民養魚積極性的消退,農技現代化也正在一步步影響著古老的稻田養魚方式。龍現村村口一些田塊的田埂已經澆鑄上水泥。因為那些田地在村口,會成為游客的觀賞對象,走上去好走些。上面派來的技術人員正教村民們投喂飼料養魚。這么一來,野生田魚便成了商品魚。科技特派員胡益民對此解釋道,現在養魚的村民愈來愈少,主要原因就是傳統的稻田養魚模式產量上不去。長此以往,傳統的稻田養魚必將消失。 與世界文化遺產不同,農業不只是一種文化形態,作為一種社會生產力,必須適應社會的發展。專家承認,世界農業遺產的保護在全球范圍內還是首次,該保護什么,怎么保護,一切還在摸索之中。入選世界農業遺產對青田的稻田養魚模式將會是一個有力的促進。 -鏈接 首批全球重要農業遺產項目 突尼斯南部的傳統綠洲:一年四季集約栽培,現有空間和高度多樣化的生產可以最佳利用供水、最大量地生產糧食、建筑材料和藥用植物。畜牧僅限于提供肉類、奶類、運輸和糞肥的少數家畜。 法屬圭亞那的遷移性耕作:農業屬于一個復雜的活動系統,包括采集、捕撈和狩獵。主要作物是木薯(已記錄有70個品種)和甘薯(13個品種)。農民保護雜草作為驅蟲劑、食物和藥材。 東非放牧:這種定期放牧的形式,有助于將資源利用擴大到廣泛的區域,以免畜牧過于集中,造成過度放牧。交換牛群可創造更豐富的畜牧生物多樣性,而文化機制有助于保存有關植物及其用途。 斯洛伐克的山區農作系統:在喀爾巴遷山區,15個族群的農民居住的地區,地貌具有豐富的馴養野生物種的環境,這可確保生態可持續性和經濟活力,以往該地區的農民栽培了1900個當地農作物品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