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外貿易需要反思 現行對美模式走到盡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7日 09:09 中國經濟時報 | |||||||||||
見習記者 龐皎明 2005年7月21日晚19時,國內外市場上喧囂了近3年之久的“人民幣升值論”忽然變成了現實。 中國人民銀行以一紙《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公告》宣告
“這條消息注定是本月全世界最大的經濟新聞,今年全世界最大的經濟新聞之一,也很有可能成為日后經濟學教科書上政治博弈的經典案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博士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應該壽終正寢的,還有若干過時的對美貿易政策。” 鼓噪了幾年的“人民幣升值論”終于以人民幣對美元小幅度升值2%暫時給人們一個“出其不意”的交代。然而,回顧近幾個月來中美貿易間發生的各種事件——無論摩擦還是合作,不管妥協還是緊逼,細心的人們不難發現:中國在對美貿易的諸多問題上,處處受制于人,時時處于被動! 紡織品貿易摩擦爭端未決,知識產權保護問題談判進展緩慢,中海油競購優尼科(Unocal)壓力重重……這是近段時間以來中美貿易呈現給人們的一幅圖像。 “中美經濟關系正值‘動蕩紛繁’的多事之秋。”美國總統布什19日在華盛頓出席同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聯合舉行的記者招待會時毫不避諱中美經貿出現的問題。 是什么原因導致中美經貿陷入“多事之秋”?又是什么原因,使中國在對美貿易的過程中,顯得如此被動? 或許,我國的外貿進出口模式、外向型經濟的弊端已經逐漸顯現;在對外貿易的大交換中,中國是獲益還是受損了?這些,都需要人們重新認真審視。 中國正從國際貿易舞臺的邊緣走向中央,其一舉一動都備受各國矚目——尤其是持續了近3個月之久的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 從5月31日起,美國商務部部長古鐵雷斯、農業部部長約翰斯及貿易代表波特曼等多組人員在一周之內相繼到達中國,與中國國務委員吳儀、商務部部長薄熙來等高層官員進行談判。 然而,在導致貿易關系惡化的具體問題上,雙方只是“一再重申各自在中國紡織品出口和知識產權等問題上的既有立場”,談判幾無進展。 7月11日,在北京舉行的第16屆中美商貿聯委會上,關于中美紡織品貿易的諸多冀望也付諸闕如。 “出現這些問題,是一個發達國家與一個發展中國家所處的客觀經濟實力所決定的。”梅新育說,“美國的很多做法,對中國是十分不公正的。” 根據WTO的條款,從2005年1月1日起,紡織品配額將在全球范圍內取消,而WTO協議中《紡織品與服裝協議》(ATC)也規定,美國對中國實行“設限”的3種紡織品(針織布、胸罩及睡袍)也是屬于自由貿易的范疇。 為此,中國對美方的做法十分不滿。商務部副部長廖曉淇表示,美方的做法,“背離了世貿組織倡導的貿易自由化的基本精神,違背了世貿組織《紡織品與服裝協定》,不符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相關法律的規定”。 然而,事實似乎并非如此簡單。 “這幾年來,我國的紡織品出口政策搞得相當過分。”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軍對中國經濟時報說,在對美貿易尚有很大調整空間的時候,政府的經濟政策把握不當。這是我國在對美貿易過程中出現被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國加入WTO議定書》第16條即“特定產品過渡性保障措施”及《中國加入WTO工作組報告》第241-242段之規定,為美國對中國紡織品實行特殊保障措施提供了“借口”。 仲大軍說,美國有一部分人打起貿易保護主義的招牌,維護本國紡織工人的利益,這是正常的反映。“然而,我國大宗的物資流向美國,大量的廉價原材料和勞動力資源為美國人服務,他們占了大便宜還要反過來找中國的麻煩,這需要我們好好反思。” “這是‘一個劫匪和一個良民所做的交易’。”梅新育分析說,除了美國“蠻不講理的野蠻行為”外,中國的對美貿易處于被動還有兩大原因。 首先,中國對美的貿易依存度過高。目前,除了歐盟之外,美國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近年來,我國對美貿易依存度由1997年的5.4%上升到2003年的8.95%,由于對美貿易依存度過高,與美國發生各種形式的貿易摩擦在所難免。 其次,忽視價值成本的出口戰略,導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增幅過快,這成為了部分美國政客“刁難”中國的理由。 除了紡織品貿易摩擦之外,中美兩國在知識產權保護、中美貿易逆差等問題都產生了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摩擦,而在這些貿易爭端當中,美國顯得較為主動——頻頻向中國施壓。 “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仲大軍說,“我們的對外貿易模式是需要反思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