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設銀行完成上市前引資沖刺,并勾畫出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引入國際戰略投資者的新范式
□ 本刊記者 凌華薇 曹海麗 發自北京上海
本刊特派記者 盧彥錚 發自香港
2005年3月17日,北京市西二環金融街25號的中國建設銀行總行大樓正處于漩渦中心。股改上市過程中的中國建設銀行于一天前宣布董事長張恩照因“個人原因”辭去所有職務,引來了全世界的注目。即便如此,極少有人注意到,美洲銀行(Bank of America)全球計劃與戰略部主管格里高利克爾(Gregory Curl)與建設銀行行長助理范一飛坐到了一起。直到現在人們才懂得,這是建設銀行最后三個月引資沖刺的開始。
三個月后,大事底定。6月16日晚,美洲銀行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肯尼斯劉易斯(Kenneth D. Lewis)一行五人乘坐灣流V專機來到北京;次晨9點30分,建設銀行與美洲銀行簽署入股和戰略合作協議,劉易斯一行隨即在中南海受到了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黃菊的接見。然后,11點在建行大廈22樓大廳,建行董事長郭樹清、美洲銀行董事長劉易斯現身于鎂光燈下,向中外30多家媒體記者宣布:建行引入美洲銀行為戰略投資者,美洲銀行首期以25億美元從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受讓建行9.1%股權,再于建行IPO時購入5億美元的股權,同時擁有未來數年內將股權增持到19.9%的選擇權。
當晚,劉易斯東飛美國,目的地是紐約,他現在需要向華爾街解釋這一30億美元投資的合理性;同一時刻,建行上市財務顧問中金公司的投資銀行家們南下香港,建行終于可以啟動上市程序的下一步。他們需要在月底之前向香港交易所遞交上市排期申請表格。這是在香港主板申請上市的第一步。
可能是因為各自有其繁忙緊迫的日程,又可能是因為中國商業銀行業近來大事如此頻仍,新聞發布會上沒有人強調,這是工商、建設、中國、農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第一宗引入國際戰略投資者案例,是一個里程碑。
突破一旦發生,便是一貫而下。在本文截稿之前,《財經》獲知,6月24日,也就是美洲銀行與建行簽約一周之后,新加坡國有淡馬錫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與建行再簽入資協議。淡馬錫入資14億美元左右,獲建行5.1%股權,并承諾于建行IPO時再購入10億美元股權。
花旗:美麗的誤會
美洲銀行是后來者。直到今年3月以前,美洲銀行甚至還不在建行的“求婚者”名單上。長期在這個名單上位居前列的,是美國花旗集團。
早在建行剛剛獲得中央匯金公司225億美元外匯注資從而正式啟動股改上市進程之初,2004年1月,花旗和建行在釣魚臺國賓館共同舉辦“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論壇,當時的建行董事長張恩照與專程從美趕來的花旗CEO查爾斯普寧思(Charles Prince)聯袂出席,這就被業界認為是花旗與建行親密合作的第一個信號。2004年春節前后,花旗被選定為未來建行上市主承銷商之一;當年9月,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普寧思再訪中國,隨行的還有花旗聯席董事長、前美國財長魯賓。建行、花旗最高層往來頻頻,建行戰略投資者“非花旗莫屬”的氣氛一度相當濃厚。
對于急于上市的國有商業銀行們來說,一個有分量的戰略投資者加盟,無異于上市通行證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背書。但引入戰略投資者的重要性不止于此。它是中國商業銀行改革的重要一環,其作用一是促使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治理結構,促進董事會真正發揮作用,實現對經營管理層的選拔和監督;二是轉移風險控制、管理技術、人事資源管理等方面的技術;三是雙方優勢互補進行業務合作。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們需要一個亦師亦友的合作者,而戰略投資者們被寄望于擔當這一角色。
“如果用大學來比喻國際銀行界的話,花旗無異于哈佛。”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君說。花旗集團是全球最大和最受業界尊重的金融集團之一,以進取著稱,在世界95個國家開展業務。花旗也是最苦心經營中國業務的美資銀行,1995年開設第一家中國分行,至今已有五家。2002年花旗入股浦東發展銀行5%,并在未來有權將股份增至24.9%,更是外資銀行入股中國中型銀行的首例。
看上去,花旗與建行像是天作之合。正因為花旗的強勢存在,不止一家外資銀行根本沒有動過進入建行的念頭。“很多銀行不敢接觸我們(建行),主要是以為我們跟花旗已經是鐵板上釘釘的事情。”一位建行內部曾參與談判者告訴記者。
然而,進入實質性談判以后,建行與花旗的熱情很快趨于冷卻。
據《財經》了解,在自去年7月中下旬開始的談判中,花旗提出建議,如若以戰略投資者身份進入,雙方可以在貿易融資、個人理財等九個領域展開戰略合作。這一建議頗令建行失望。建行所寄望的花旗“看家本事”如風險平臺建設、金融產品設計等付諸闕如。最具增長潛力的信用卡業務也因花旗與浦發行排他性合作協議在先,不可能放在與建行合作之列。
各種猜測陸續出現。
一種猜測是,盡管在華已經有了規模很大的分行,已經入股浦東發展銀行,以及未來可能與建行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但花旗“還沒想清楚”其在華的戰略布局。一位接近建行決策層的投資銀行家持此說。
另一種猜測懷疑花旗的合作誠意,認為花旗“項莊舞劍而意在沛公”,以入股建行之名,謀承銷建行IPO之利。“它就是為了IPO。”一位來自JP摩根的投資銀行家對記者說。建行IPO是年來最被關注的融資案,市場普遍預期其融資總額將在50億美元左右,傭金總額可能達到1.5億美元。至少對于某些建行、中行的“求婚者”,這一猜測不是毫無根據。事實上,某美資金融集團亞洲投資銀行部積極游走于中行、建行,活動頻頻,最后卻被發現根本未獲得董事會談判授權,是一個業內談論的例子。
最具殺傷力的猜測是,花旗建議與建行展開九個領域內的合作乃是“木馬計”,花旗可從九個項目窺建行之全豹;更有甚者,花旗如果做了盡職調查,建行的商業秘密就盡入其眼底,一旦最終并不入股,建行豈不是門戶洞開?建行內部一位曾參與引資人士如此告訴記者。
上述種種猜測,可能均對最終結果起到了作用,但對于花旗未見得公平。只有一個可以肯定為事實,這就是中國最大的商業銀行之一建設銀行與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團之一花旗彼此走到很近,卻發現終于無法建立相互信任。花旗如第一種猜測所說并沒有厘清其中國戰略的可能性不會大。可能性更大的是,花旗有一個中國策略,但它與建行的利益并不完全兼容。平心而論,放眼2006年以后的中國銀行業,不難想像,未來的花旗與建行將更像是戰略競爭者而不是戰略合作者。花旗在華的雄心——如同它的全球競爭者匯豐集團一樣——根本不是秘密。
“中國企業吸引戰略投資者,想學這想學那。”高盛高華一位高層人士評論道,“過去往往是一廂情愿,最后只有戰略沖突,沒有戰略合作。”戰略投資者聽起來固然很美,“但經常變成美麗的誤會。”
在最關鍵的價格問題上,雙方也無法達成一致。據《財經》所了解,花旗所開出的價格為1倍P/B(價格/賬面凈值)。這是一個建行不能接受的價格。
至今有人認為,一系列其他事件也對最終結果發生了影響力。如2004年6月23日,花旗投資銀行家任克英突被解職;如建行董事長今年3月被要求“協助調查”并辭去在建行所有職務;如在3月花旗集團被美聯儲申斥,要求其解決其內部控制問題,等等。
至遲到2004年底,建行花旗雙方均意識到合作可能性趨微;而到今年3月,終于“明確了”。建行一位高層人士告訴記者。
也是在3月,中國銀監會公司治理改革課題組出臺一份研究報告,對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引入戰略投資者提出四點建議,引人注目者,為第四條“競爭回避”原則:“鑒于業務合作難免會涉及部分商業機密,因此戰略投資者須在相關領域與銀行不存在直接競爭”。4月,該報告的四條建議簡化為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所言,即“長期持股、優化治理、業務合作、競爭回避”,正是有所指。
又過了三個月,在建行6月2日上市籌備會上,已經沒有花旗代表出席了。
美洲銀行閃電進場
建設銀行的公開目標是于年底前在港上市。由于引入戰略投資者是中國商業銀行上市路程中不可缺失的環節,可以想象與花旗牽手不成給建設銀行帶來何等壓力。
美洲銀行的主動出現,于是成為一個令人愉快的意外。
美洲銀行(NYSE, BAC)是美國最大的商業銀行之一,截至2004年底的總資產為11104.6億美元,凈資產為996.45億美元,2004年凈利潤為141.4億美元。之所以說它的出現是意外,是因為與規模相仿佛的花旗銀行不同,美洲銀行過去幾乎沒有什么國際擴張行動,惟一的大規模投資是2004年度在墨西哥斥資25億美元購入西班牙國家銀行旗下墨西哥第三大銀行Santander Serfin 24.9%的股權。美洲銀行在美國銀行市場所占份額之大,已經摸到了美聯儲所規定的天花板——10%,但美國以外的業務只占其收入的5%。它在亞洲更是“基本一片空白”,荷蘭銀行金融機構及公營部門中國區主管田力告訴記者。
更令人意外的是,“我們已經跟蹤兩家銀行(指中行、建行——記者注)三四年了。”3月17日首次與建行方面會談時,美洲銀行全球計劃與戰略部主管格里高利克爾告訴建行行長助理范一飛。
克爾是一名老資格的銀行收購兼并專家,10年前為美國波特曼銀行負責收購兼并的副主席,一手促成了該銀行與國民銀行(NationsBank,1998年與美洲銀行合并)1996年的合并。在美洲銀行近年在美國國內的數起大手筆行動如Fleet Boston銀行收購案中,他均發揮了關鍵性作用。“這幫人是老手。”一位參與談判的建行財務顧問告訴記者。
談判進展快得超乎想象。
——3月17日,建行美洲銀行雙方及中介機構第一次會面;
——4月初,建行派員飛往美國,主要交易框架包括入股比例及價格于此役即基本敲定。“真是amazing(令人驚訝),與最后的定案相差無多。”一位知情者告訴記者;
——4月底,美洲銀行派員至北京繼續談判;
——5月2日,雙方簽署諒解備忘錄,近一個月的盡職調查隨即展開;
——6月1日,雙方開始準備有關協議;
——6月13日,美洲銀行董事會“一致通過”對建行投資案;
——6月17日,建行美洲銀行簽署協議。
從始至終,正好三個月。
進展如此之快,與建行在與多家投資者有過接觸后已經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樣的戰略投資者有關,也受益于建行處于上市進程中有比較充分的來自承銷商、會計師事務所的盡職調查資料。同時,無論是美洲銀行的董事長兼CEO肯尼斯劉易斯,還是建行董事長郭樹清與行長常振明,都與各自的談判隊伍保持著幾乎是即時的聯系。
美洲銀行方面之所以決斷如此明快,當與董事長兼CEO肯尼斯劉易斯在公司內之影響力巨大不無關系。
今年58歲的劉易斯在美國金融界屬極有個性的領軍人物。因幼時父母離異,劉易斯自小便打零工養家。在1969年畢業于喬治亞州立大學之后,劉易斯進入北卡羅萊納國民銀行工作,這也是36年來他所惟一工作過的機構。北卡羅萊納國民銀行演變成了今天的美國最大的銀行之一美洲銀行,他則從一個最底層的信貸分析員攀至頂峰。
劉易斯曾獲多個美國銀行界專業雜志所頒年度最佳銀行家稱號。他稱自己最重視的素質是“有紀律”和“不妥協”。一次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說最愛看的電影是《角斗士》。批評者稱其領導作風太過嚴酷不近人情。美國《商業周刊》文章中曾引其屬下稱劉易斯“血管里流淌著的不是血而是冰塊”之語。一名基金經理則無法忘懷2000年一次劉易斯當眾直斥其白發屬下為“鼻涕小兒”的景象。
不難想象,劉易斯在美洲銀行是多么一言九鼎。6月13日,美洲銀行董事會“一致通過”對建行投資案。
新的均衡
此番建行與美洲銀行共簽下三大協議:一是入股協議,包括從中央匯金公司手里購買9.1%的股權以及在未來五年半內有權以建行IPO價格將總股權份額提高到19.9%;二是投資協議,即美洲銀行承諾于建行IPO時購買5億美元新股;三為戰略合作協議,下屬七個分協議涉及公司治理、風險控制、IT、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零售銀行、資金業務等方面。每份協議都厚達二三十頁。
雖然僅近期投資30億美元之舉即已創下了美資公司對華單筆投資的紀錄,美洲銀行對于分享建行的管理權上并無所求。CEO劉易斯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美洲銀行將向建行董事會派出一名董事,將派出50名管理或專業顧問向建行提供技術援助,幫助建行提高“關鍵領域的管理和經營水平”,但“沒有向建行派高管的計劃”。
美洲銀行的中國業務目前規模與匯豐、花旗等相比并不大。美洲銀行的業務歷來分成公司銀行(corporate banking)和消費商業銀行(consumer commercial banking)兩大部門,無論在美國國內還是海外,兩大部門間均保持相對獨立。公司銀行部門已經在北京、上海和廣州開設了三家分行,而消費商業銀行部門進入相對緩慢,至今只在上海開設一家分行。建設銀行行長常振明在接受《財經》專訪時稱,現有這些美洲銀行的中國業務,在雙方的協議中均有安排,“未來這些業務可能將通過建行的平臺進行”。
無論是與匯豐銀行還是花旗銀行相比,最重要的一點是,“美洲銀行不會在建銀行網絡方面有想法”,荷蘭銀行的田力評論道,“它只是想通過入股來進行業務合作。”
這正是美洲銀行董事長劉易斯所表達的意見:美洲銀行此番進入建行,是因為其服務的客戶們來到中國,而美洲銀行須得追隨其客戶;言下之意,美洲銀行的目標在于通過入股建行,擴展其服務企業客戶的全球平臺。
業界認為,兩家銀行在零售業務、批發業務、資金交易方面均可有所作為;亦頗有論者認為,其以30億美元出資以“蛙跳”姿態前進中國市場,為明智決定。有意思的是,美洲銀行在美國最具競爭力的業務則為其消費商業銀行部門,零售銀行業務亦列入了與建行的戰略合作領域。但美洲銀行在亞洲的零售銀行業務近年來卻在萎縮之中,似乎也不是此番雙方合作的重點,消費信貸中最具潛力的信用卡業務,并不在合作范圍中,美洲銀行在此領域僅僅是提供技術支援而已。
就財務角度而言,對建行無競爭威脅且無控制權要求的美洲銀行,此番拿到的是一個相當不壞的交易。因為建行即將尋求上市,雙方未公開交易的定價方式,但《財經》了解到,此次美洲銀行以25億美元購入建行9.1%股權,其定價相當于1.15至1.2倍P/B值。
美洲銀行在紐約股票市場上的表現印證了這一點。在消息公布以后,美洲銀行股價微漲。顯然,華爾街更關心的是此宗交易帶來的即期財務效應。高盛公司在與美洲銀行高管層會面后發表分析報告,指出美洲銀行的出價相當于建行2005年度預測利潤的7至8倍,市盈率(P/E值)低于市場水平,再加上可望獲得“可觀的紅利”,美洲銀行此筆出資將為其帶來“非常具吸引力”的投資回報,且“馬上對其每股盈利產生貢獻”。該報告以及另外一份來自信誠證券的分析報告,均對美洲銀行表示將不再尋求大規模國際投資機會感到釋然。
美洲銀行所出價格雖較傳說中花旗的1倍P/B值報價為高,但與此前惟一可資比較的匯豐2004年8月入股交行案相比,卻是頗有不如,交行當時拿到了1.49倍P/B值(每股出價1.86元)。雖然注資重組方式各有不同,但交行、建行財務重組徹底程度相近卻是擺在眼前的事實(參見《財經》2004年第11期封面文章《重組交通銀行》)。
假設交易價格的實質性差別(近30%)不是由于談判者專業水平的區別,惟一的解釋就是,懷抱不同在華戰略的國際戰略投資者們,對于資質相似但準備讓渡不等權利的中國國有商業銀行,開出了不同的價格。此時此刻,不準備讓渡絲毫控制權的建設銀行,所能拿到的就是這1.15倍P/B值。這代表了一個新的均衡價格。
新加坡淡馬錫公司于6月24日簽約入資建行,其所出的價格為1.18倍P/B值。作為機構投資者,淡馬錫對于董事席位與控制權更無要求,而其出價比作為戰略投資者的美洲銀行略微多支付了一點溢價,進一步印證了這一新的均衡價格。
交行成功能否再現
6月18日,交通銀行赴港IPO獲得了較大成功,公開發售部分獲得逾200倍超額認購,凍結資金近1500億港元,國際配售部分也獲得20倍超額認購。最終的發行價格為定價區間上限每股2.5港元,總計籌資146.6億港元,發行市盈率為14.8倍;6月23日,交行(3328. HK)正式掛牌上市,首日收盤于2.825港元,較招股價2.5港元又上漲了13%。
戰略投資者匯豐進入交行,被認為是交行IPO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或許與此有關,中行6月21日在京舉行了潛在戰略投資者的選秀活動。瑞銀華寶(UBS)隨后于6月23日發表新聞公告,稱可能向中國銀行投資5億美元,成為中行的戰略投資者;合作范圍將包括“仍待議定的若干投資銀行業務的商業合作”。
據《財經》了解,剛剛獲美洲銀行加盟的建設銀行,已經在6月24日向香港交易所遞交了上市排期申請書(A-1表格),由此正式邁向上市最后階段的進程。交行IPO發行成功,無疑將極大地鼓舞即將赴港的建行,但是,建行攜來的美洲銀行,非比交行攜來的匯豐;交行IPO的成功,恐怕并不可以簡單復制。
——2004年8月6日,交行與匯豐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后者以144.61億元人民幣持有交行19.9%股權;
——匯豐派出兩名董事至交行董事會,派出一名高管擔任交行副行長,參與日常經營管理,派出六名高級顧問進入交行相關業務部門,負責具體產品和項目的實施,涉及信用卡、風險管理、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財務和資產負債管理、人力資源管理。
戰略投資者能否真正改善其入股中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治理結構以及專業水準,從而增加其價值,國際資本市場自有法眼。如果不在這一背景下尋求交行上市成功的答案,可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只不過,現在看來,交行引入戰略投資者模式再現的幾率不是增大而可能是減少了。
6月10日發布的交行H股招股說明書中披露,在2008年8月18日也就是匯豐入股四年后,“只要政策允許,匯豐將增持至40%”。可能是受刺激于這一消息,很快有消息指出,國務院領導最近重申,要保證國家對國有商業銀行的絕對控股地位,外資入股25%的上限(單個外資入股上限為20%)“不能放開”。
由此看來,建行此番引資,頗有可能成為未來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新范式。
本刊記者于寧,特約記者盧佳敏,特約研究員亞當、王亦瑋、安耐林對此文亦有貢獻
本系列文章:
專訪建設銀行行長常振明
建行中行2004年報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