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市國有經濟和國有資產管理的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市國有經濟比重在下降。在工業總產值中,1990年國有企業的比重為72.1%,到2003年則下降到13.5%,平均每年下降4.5個百分點;在建筑業總產值中,1990年國有企業的比重為68.7%,到2003年則下降到32.1%,平均每年下降2.1個百分點。在商業領域,2003年非公有制單位實現增加值155.6億元,經濟總量比2000年增加96.8%,增長1.6倍,占商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00年的26.9%上升到56.2%,上升了29.3個百分點。但是,總量仍然在不斷地發展,只不過其增長速度要低于經濟總體增長速度。據測算,工業、建筑業、房地產業、批發零售業這四大領域擁有經營性國有資產近9479億元,分別占23%、15.6%、31.4%、29.9%,凈資產為2784億元。
經過20多年的不斷探索,北京市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也發生了變革,初步建立了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一是建立了市、區(縣)兩級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專門代表各級政府履行出資人職責,監管國有資產;二是市國資委監管國有企業,監管的國有總資產約為4811.7億元,分布在城市交通、熱力生產和供應業、房地產業、鋼鐵冶煉及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旅游業等30個行業;三是進行國有企業改制,建立起較為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四是推行國有企業領導人市場化選拔和薪酬制度改革;五是推動市國資委監管企業的并購重組;六是全面啟動國有企業主輔分離和輔業改制。與此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六個方面:一是國有資產分布的領域過廣,控制力不明顯;二是國有企業的效率不高;三是國有企業改制尚未完成;四是市國資委監管企業數量多、規模偏小,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五是國資委的職能定位界限不清晰。
二、北京市國有經濟發展的環境和思路
北京市國有經濟的發展面臨著優勢和劣勢并存的發展環境。從優勢來看,主要有五點,一是北京市具有較好的城市環境建設,具有較多的社會公共產品需求;二是高新技術產業在北京的國民經濟中將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國有經濟在這些領域中的先導作用和帶動作用將對國有經濟的成長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三是在一般競爭性行業中,雖然國有經濟的競爭力在減弱,但人均3000美元的強勁消費需求而帶動的巨大消費市場,也為一些有市場競爭力的國有企業提供了發展空間。四是新的國有資產監管框架的建立和完善,國有資產配置方式的制度創新,使國有經濟本身的市場競爭力在增強。五是北京聚集了全國最多、最優秀的人才,為國有企業聚集優秀的高級管理人才提供基礎。從劣勢來看,主要有兩點,一是作為首都,它要求更大的安全和更多的社會穩定,因此,北京的國有企業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這必然制約國有企業改革的進程;二是市場準入的進一步放開,非國有經濟的快速發展,這將對國有企業形成越來越激烈的競爭。
結合北京市的發展環境,“十一五”期間國有經濟發展的思路是進行國有資產行業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的戰略性重組,使國有經濟向適合自己成長的領域集中,尋找國有經濟成長壯大新的空間;構建并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新框架,提高國有資產營運的制度效率。
三、推進國有經濟布局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資產重組
推動國有經濟集聚和重點發展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城市基礎設施、現代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物流業四個領域。鼓勵國有經濟繼續發展的行業主要是現代農業、旅游業、房地產業、建筑工程施工與安裝業和鋼鐵工業等五個領域。進行國有資本經營性的行業主要是日用消費品、耐用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制造、紡織、化工、工藝品制造、商品批發零售、進出口貿易、傳統建材制造等行業。這些行業基本上為完全競爭性的行業,在這些行業中,國有資本的目的不是為了保持控制力,而是要追求利潤最大化。國有資本在這些行業中的進退完全以財務效益為準則。為此,應視情況組建適當數量的國有資產經營公司,通過經營這些行業中的國有股權來實現國有資本的進入或退出。鼓勵國有經濟擬退出的行業主要是對環境負面影響大的資源開采性行業、化工企業、傳統加工制造業。
總體來說,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關鍵是盤活存量,配置好增量,進行國有企業(資產)的戰略性重組。通過收購兼并、引進戰略投資者、規范改制、境內外上市等措施對國有企業進行產權多元化改革,減少國有企業的數量,縮減國有經濟的比重,使國有資本向優勢企業和優勢行業集中。
四、構建并完善北京市新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
1.明確市國資委職能的定位。市國資委職能就是受市政府委托,行使國有股股東權利的授權股東。市國資委直接作為政府授權的國有股股東,使國有股權有了明確的保值增值的主體,同時也使市國資委真正地實現監管到位。同時,還要作為公司制改革中無法進入公司制企業的資產、人員或債務等各種遺留問題的托管人,通過設立直屬的資產經營公司來處理這些問題。
2.進一步明確市國資委的權力定位。作為國有股股東的市國資委,其最為核心的工作有兩個:向所出資企業派出董事和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通過委派代表國有股東權利的董事或公司董事會來行使國有資產的權利,維護國有資產的利益。通過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市國資委成為調整國有經濟布局的直接主體,可以有效調整國有經濟布局,進行國有經濟的存量資源再配置和新增資源的優化配置。
3.明確界定市國資委的監管范圍。市國資委作為監管企業的股東,所監管的企業應為經營性企業,但這并不排除無法進行公司制改革的幾家事業單位繼續由國資委進行管理。另外,國資委的監管范圍,在“十一五”期間不宜再擴大,能夠管好劃歸國資委的現有資產,并探索出成熟的經驗,是國資委未來擴大監管范圍的基礎和前提。
4.界定市國資委與所監管企業的關系。市國資委只能依據《公司法》及有關政策法規對所監企業行使股東權利,它體現的是股東與所出資企業的關系,因此,國資委同所監管企業的關系應該是治理,而不是管理。
5.完善監管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起能夠擔負起受托責任的董事會,董事會成員與高管人員不能過度交叉,賦予董事會有效行使權力的手段。董事會的主要職責就是決策和監督,即對公司生產經營等重大事項進行決策,監督高級管理人員執行董事會決策、履行自己職責的情況。建議取消目前的外派監事會或公司治理結構中的監事會,將其職能并入董事會中的審計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