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2日,是第十一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變化世界的生命保障。環保總局5月19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中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履約工作的進展情況。環保總局自然生態司司長萬本太表示,針對目前我國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問題,環保總局將進一步加強監督管理力度,保護生物安全。
1992年6月5日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生物多樣性公約》,是全面探討生物多樣性的第一個全球性協議,是世界各國保護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和公平分享其惠益的承諾。中國是最早簽署和加入《公約》的國家之一。目前,該公約已有188個國家及歐盟正式批準加入,是締約方最多的國際環境公約。
萬本太介紹,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物種多樣性高度豐富,約有高等植物3萬多種,居世界第三位;生物物種的特有性高,擁有大量特有的物種和孑遺物種,如大熊貓、白暨豚、水杉、銀杉等;生物區系起源古老,如晚古生代的松杉類植物,中國占世界現存的7科中的6科;經濟物種異常豐富,如藥用植物11,000多種,原產我國的重要觀賞花卉超過2238種。
萬本太說,十多年來,中國政府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履行國際公約,積極認真地開展了一系列工作,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和完善國家履約協調機制,自1993年中國批準公約后,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了由國家環保總局牽頭的中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工作協調組,目前已有國務院22個部門和單位參加;加強立法和依法監管,已制定并頒布實施了包括《自然保護區條例》在內的有關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法規20多項,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每年都聯合或分別組織一系列執法檢查,嚴厲打擊和查處破壞生物多樣性違法活動;制定和實施科學保護規劃,制定并實施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中國國家生物安全框架》等保護管理規劃和科學規范;搶救性地建立了一批自然保護區,強化就地保護,截止2004年底,中國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2194多個,保護區面積約占陸地國土面積近14.8%,初步形成了分布廣泛、類型多樣的保護區網絡體系;參與并推動全球行動,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交流,通過與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署、全球環境基金和一些國家政府機構等的合作,引進保護技術和資金,有力提高了中國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能力;開展宣傳教育和科學研究,提高了社會公眾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生物多樣性保護已經從一個科學理念轉化為大量的具體行動和保護舉措,在我國經濟社會的許多層面展現了新的風貌。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動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組成部分。生物界為人類提供了食物、纖維、木材、藥材和多種工業原料,提供了保持土壤肥力、保障水質以及調節氣候等生態服務功能,它關系著人類的安康福祉和文化完整性。當前中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生態環境退化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遏制;各種開發建設的人為破壞仍在持續,物種生存面臨威脅;外來入侵物種危害日益嚴重,生物安全管理亟待加強;生物遺傳資源流失問題突出,保護和管理不到位;西部地區生物多樣性急需采取搶救性保護措施。
萬本太說,國家環保總局正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組織開展一系列工作。一是組織制訂《自然保護區法》、《轉基因生物安全法》等,研究擬訂生物多樣性保護、外來入侵物種監管和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二是組織開展全國生物物種資源重點調查,進行生物物種資源編目,摸清我國生物物種資源本底狀況;三是組織制定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為物種資源的保存與可持續利用提供政策指導和投入保障;四是組織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政策調研,擬訂國家生物物種資源專利保護戰略,參與相關的國際談判,建立與完善中國的相關管理制度;五是推進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監督管理,努力實現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六是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和物種資源保護管理的統一協調,發揮生物物種資源保護部際聯席會議和《生物多樣性公約》履約協調組的作用。
萬本太說,中國現已正式核準《生物多樣性公約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這是繼2000年8月8日中國簽署該《生物安全議定書》之后在生物安全領域的重要進展,表明中國切實履行國際公約,加強生物安全管理的重大承諾。
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澤旦先生的倡議,本次新聞發布會還與各締約國同步發布了全球生態系統評估項目的重要成果——生態系統綜合報告:“生態系統與人類福祉”。這個項目是由聯合國秘書長提出的,歷時五年,著重研究生態系統和人類福祉的關系,集中了眾多當今世界相關領域最優秀的專家學者和有關國家組織管理者的智慧。這份研究報告突出強調了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至關重要性,特別是在提供人類生存發展必須的生態服務,以及各種重要的安全與防備措施等方面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