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中國發展經濟需要日企 在華日企的困惑與決斷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17日 10:19 瞭望東方周刊

  《瞭望東方周刊》特約記者 陳言 /北京、上海報道

  日本的政治與經濟已經分開,日本企業要走一條自己的路

  2005年4月,是讓在中國的日資企業備感困惑的一個月。從月初到月中,成都、北京、上海等地先后發生了反對日本右翼的游行,這讓日資企業受驚不小。

  有幾家企業收到了東京發來的命令,讓在上海的日本職員準備好了回國機票。“真是成了驚弓之鳥,日本總部是完全沒了主張。”5月10日,一位剛從上海回到北京的日企總代表帶著幾分嘲笑的口吻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也不是不能理解日資企業的做法。4月一整月,成都一些不法分子砸日資百貨商店玻璃的鏡頭,在日本各個電視臺不止千百次地播放,北京、上海游行的鏡頭更是反反復復地播放,給日本市民的感覺是,中國所有城市天天都在舉行反日示威。

  來自日本國內外的壓力可想而知。在各種困惑圍繞在日企周邊的時候,該如何看待中國經濟、中日關系?是否還要在中國發展下去?日資企業在非常認真地考慮這些問題。

  《瞭望東方周刊》在北京、上海采訪數家日資企業,接觸了眾多的日本職員、機構工作人員、媒體人士后,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日資企業雖然有不少困惑,但在中國發展下去的總方針沒有改變。

  能否邁出新的一步

  剛剛在日本度過半年調查研究生活回到北京的張季風已經基本整理分析完了收集到的所有外文資料,他認為中日政治關系發展的相對滯后,不會拖累中日經濟關系的推進。

  “中日經濟是一種互補共贏的關系,不存在你死我活的競爭,打壓兩國發展經濟的勢頭,對誰都沒有好處。”5月9日,張季風在家里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的研究員,張季風一直從事日本經濟、中日經濟關系的研究。他現在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了日資企業在中國的大型投資項目的研究上。

  “豐田已經把它們最新的車型拿到了中國,年產幾十萬輛汽車的生產工廠在中國落腳后,中日經濟關系將會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張季風說。

  新階段的特點是什么?5月10日,三菱商事中國總代表助理小山雅久坐在公司會客室的沙發上,沒有直接回答《瞭望東方周刊》的提問,他從煙盒里抽出一支中國產香煙,但又沒有點燃,開始說:“我覺得可以把日企對中國的投資分為三個階段。”

  小山說,第一個階段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特別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日本企業投資中國的時期,大致從1972年到1990年前后。這個階段以組裝為特點,投資比較集中在日用家電產業方面,但總的件數、投資金額還不能和后兩個階段比。

  第二個階段則是上個世紀的整個90年代。在這個階段,日資企業開始把零部件廠家帶到中國,在中國從事生產的特點更多了一些。90年代后期,中國市場逐步形成后,日企開始重視中國市場,為第三階段的以中國市場為目的的投資打下了基礎。不過小山認為,第二階段的對華投資受到了日本國內泡沫經濟崩潰的影響,沒有把日本的力量力度集中起來。

  在日本經濟從長期危機中脫身出來以后,日本企業才真正具有了投資力量。小山說:“第三階段的投資發生在2000年以后,汽車、重型機械設備等日本最有代表性的企業開始投資中國,我個人認為,真正的對華投資現在剛剛開始。”

  在對日本汽車產業對華投資問題上,小山雅久與張季風的觀點不謀而合。

  汽車產業的投資,特別是年產量在數十萬輛的汽車組裝廠的投資,數額極大,對市場要求極高。這種投資方式,對中國、日本兩國經濟有著很大的影響,已經不同于過去的出資幾百萬、幾千萬就能建設的吸塵器、洗衣機廠投資。

  小山雅久把拿在手中的煙點上后說:“汽車、發電站、鋼鐵加工等一系列的大型、重型項目,是第三階段投資的主要內容,是日本技術、資金都能發揮很大作用的階段。”

  作為一家在中國從事貿易、投資30多年的企業,三菱商事對中日之間的經濟關系是看得很清楚的。小山雅久在三菱商事20多年的工作中,在北京、上海度過的時間比在東京還要長,結交的政府、企業、學校、媒體的中國朋友比日本朋友還要多。

  日資企業在決定大項目的投資時,需要有一個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這些年來的中日政冷沒有拖累兩國的經濟交流,但有一個良好的政治交流,能更大地維護和促進兩國的經濟交流。政冷是大多數人不愿意看到也沒有充分預料到的。

  日本右派勢力施壓

  5月9日下午,剛剛從日本來到北京的《東京新聞》編輯委員清水美和靜靜地坐在國際俱樂部飯店大廳的木椅上,與《瞭望東方周刊》記者交換對中日關系的一些看法。

  清水在北京當過特派員,是日本報道中國問題的專家。日中關系似乎進入到了清水從未經歷過的對峙狀態,他來北京想尋找出一個突破僵局的對策,不過似乎一時難以找到點什么。

  就在前一天,小泉的心腹、自民黨國會議員中川秀直在朝日電視的對話節目中說,小泉純一郎首相今年將繼續參拜靖國神社,“不參拜靖國神社,日中關系也不會出現重大的改善。”

  同樣在日本媒體工作過幾十年、主要從事中日關系報道的橫堀克己在北京見到《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后,問的第一句話是:“如果今年日本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中國會不會出現上百萬人的大游行?”

  日本媒體中,右派報紙《產經新聞》、保守派報紙《讀賣新聞》在煽動日本政治家參拜靖國神社,在炒作北京、上海出現的一些反對日本右翼活動中的過激現象。

  從4月中旬5200名日本觀光團成員取消了五月黃金周來中國旅游的結果看,日本媒體的報道發揮了作用。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中日關系從來沒有今天這樣緊張過。小泉首相參拜供奉著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是得到《讀賣新聞》、《產經新聞》的全力支持的。

  中國也從來沒有碰到過一個要在經濟上遏制中國,要把中日經濟關系拉向倒退的經濟產業大臣。不論什么時候,現任經濟產業大臣中川昭一出現在電視屏幕上談中國問題時,總是沉著臉,短、犀利、特別讓人不快的語言從他口中一一脫出,找不到一句面向未來的話。

  臺海兩岸之間在加強交流,日本外務大臣町村信孝好像什么也看不見,在外交上公開挑戰中國底線,他明確地對中國說:“45年來,日美安全保障條約一直把臺灣問題放在條約范圍內。”

  同樣,町村大臣清楚地知道光他那幾句反對的話,不會讓歐洲在對華武器出口方面改變主意,但他要的是表現自己的態度,要把日本遏制中國的態度表現得明明白白,至于結果怎樣,則并不在考慮范圍之內。

  問題是這種來自日本國內的政治、輿論壓力能發揮多大的作用?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駐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安田真一認為,日本的政治與經濟已經分開,日本企業要走一條自己的路。反而,“中國國內民意的變化是日本企業更加關心的。”安田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日本政治經濟分離

  安田真一,1980年大學畢業后從事中日貿易方面的工作,以后到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就職,25年來,中日政治經濟關系一直是他最關心的問題。

  5月10日下午,安田在擺滿了中國各地政府贈送給該協會各種紀念品的會客室里,向《瞭望東方周刊》講述了他觀察到的日本政治經濟特點。

  “美國總統可以帶一飛機的企業家來中國談項目,但日本首相是不會這么做的。”安田苦笑一下說。在日本國內,政治家要為選民爭項目找資金,但國際問題大都不會成為選舉時的爭論焦點,日本政治家也沒有把國際政治看得有多高。

  日本政治的注重點在國內,在國際問題上,日美關系是日本外交的主軸,這種主軸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只聽從美國命令的簡單方式,沒有任何日本特色。

  但是,日本企業看到的則是國際世界,不是日本政府眼中惟一存在的美國。日本企業需要的是一個國際市場。內向的日本政治與外向的日本經濟在進入2000年以后,已經成為一個矛盾的結合體。

  一位采訪過小泉首相與經濟界見面會的日本記者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會長奧田碩在會上對小泉首相說,應該慎重考慮參拜靖國神社的事。小泉根本沒理睬奧田。小泉從會場走出來時,臉上的表情是:生意人喝錯了藥,如今也要干涉政治了。”

  包括經團聯會長在內,企業家能影響政治的人,在日本已成為鳳毛麟角。

  “中日政治關系發展不順暢,但目前并沒有影響兩國經濟關系。”安田說。日本企業該如何開展對外貿易,企業各自有自己的戰略,按自己的計劃走。

  “在去哪里投資,分幾個步驟投資方面,日本企業是很慎重的。如果接受投資的國家出現了政治環境等的變化,日本企業會在制定新的投資計劃時,把這些新的變化考慮進去。”安田接著說。

  安田認為,日資企業主要有兩種:一種在中國以生產為主,產品基本上返銷到日本或出口到第三國。政治環境、經濟條件的變化對這樣的企業影響很大。只談經濟條件,如果勞動成本迅速上升,這樣的企業可能會從韓國搬遷到中國沿海,再從中國沿海搬到內陸的,甚至有可能去其他國家尋找低廉的勞動力供應基地。

  還有一種是為了占領中國市場而來中國投資。中國市場的存在、發展就是它們生存下去的條件,這種企業最重視的是市場,而上個世紀90年代以后,為了滿足市場需要而來中國投資的日資企業比較多。這是中日經貿能夠穩定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日本政治與經濟的分離,將導致在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日本在政治上與中國對峙的行動愈發增加,而日本國內沒有一個能夠與其掣肘的力量,日本右翼勢力也能肆無忌憚地大行其事。

  中國需要日資企業

  華堂把日本成功的服務模式帶到了中國,日立則把企業綜合生產能力帶進了中國。服務也好,企業綜合生產能力也好,這些正是中國所缺少的。中國企業不論你是做什么的,來觀摩一下跨國公司的運營模式,就能很快地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標。

  張季風對《瞭望東方周刊》說:“中國經濟缺少的是技術和資金,而日本給我們提供的正是這些。”張季風統計了日本的對華直接投資總額,到2004年底,實際到位金額為461億美元,約占中國引進外資總量的9%左右。

  過去有種觀點認為,日本沒有把它們的先進技術轉讓到中國來,張季風對此持否定態度,他說:“一個成熟的市場才能吸引成熟的技術。中國汽車市場成熟了,豐田就來了,而且是把它們最好最成熟的產品帶來了。”

  中國在加強對日本的出口,而且出口品目不再是生姜大蒜,而是機械機器,從2003年中日貿易統計上就能非常清楚地看到這一點。食品的對日出口正在下降,紡織品、機械機器成為中國出口的主流。

  “我們應該看到,兩萬多家在華日資企業生產的產品中,至少有一半以上是出口的,不僅返銷到了日本,還出口到了歐美地區。”張季風強調說。中國發展經濟需要日本,需要日資企業。

  寬闊心胸帶來共贏

  張季風所說的兩萬家日資企業中,大多屬于我們不很熟悉的日本中小企業。眾多的日本中小企業來中國求發展,同時也把它們的技術、資金帶到中國,在更深的層次上,推動著中日經濟的共同進步。

  5月10日,中國日本商會秘書長五十嵐克也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大量的中小企業是我們的會員,我們通過和中國政府的溝通,把企業對中國政府的希望及時地轉達到中國政府那里,同時把中國最新的經濟、法律信息也轉達給來中國投資的中小企業。”

  穩定的中國政治經濟態勢是中國發展的需要,也是日資企業在中國生存下去的一個條件。保持中國政治經濟的穩定,日資企業在中國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以后,中日經濟關系將會出現什么樣的狀況呢?

  三菱商事中國總代表助理小山雅久認為,那將迎來兩國企業共同開發國際市場的一個新階段。“也許不再是日本出技術出資金,中國出勞動力去其他國家建設化工廠、發電站,而是日中兩國共同出人出錢出力建設一個亞洲或國際化的市場。”

  在天然氣、原油、鐵礦石、糧食等原燃料進口市場上,同時在工業品的出口市場上,中國要素的出現,讓建立新的貿易秩序成為一種需求。

  目前中日兩國之間,兩國企業之間小的、局部的競爭是有的,但沒有達到針鋒相對的地步。新秩序的形成,將面臨著新的困惑,新的矛盾,需要用新的智慧做出決斷。

  當經濟活動已經無國界化、貨幣及人能夠自由移動時,不能說因此企業就沒有了困惑,但真正實現了那些,將會使困惑小許多。

  敞開心胸迎接日本企業,求得中日經濟的共同發展,這是讓日資企業擺脫困惑,下決心在中國發展下去的好方法,最終也是讓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一個方式。

  相關報道:華堂和日立:在華日企的兩個樣本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日資企業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鈴聲
Beyond
Beyond激情酷鈴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