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公司足球憲政預演 政府壟斷的足球資源分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8日 18:41 南方周末 | ||||||||
□ 吳金勇 敖祥飛 按計劃,中超公司將于6月30日以前成立,這是否意味著從去年10月開始、以7家俱樂部為代表的足球市場力量開始發揮作用,而由政府壟斷長達半個世紀的足球資源和權力開始分解?
至4月17日,今年的中國足球超級職業聯賽已“裸奔”半月。從4月2日開場以來,中超一直沒能等來總冠名贊助商。 而去年同期,冠名商西門子公司與中國足協的合同金額還高達1.4億人民幣。據目前的現狀,“裸奔”仍可能持續下去。因此有業內人士估計,今年中超的商務開發可能會比去年損失1億元。 這是市場對11年來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總體情況給出的最公正而又最殘酷的評價。 然而最殘酷的現實中,往往會蘊含著必然的改革轉機。 從今春開始,中國足球的權力和權利格局已經開始默默變化。2月中旬,原足協副主席、國家足球管理中心主任閻世鐸離任,謝亞龍履新,許多媒體用“走了閻王來了龍王”的說法,寄希望于新掌門能實質性地推動中國足球改革。4月6日,經謝亞龍提議、國家體育總局批準,中國足協領導班子進行了重新分工。備受關注的中超職業聯賽工作由副主席南勇代替楊一民主抓。這樣新接管聯賽部的南勇也因此排名上升,在足協的4個副主席中位次僅低于謝亞龍。 在重新分配足球管理行政權力的同時,中超改革也向著市場化方向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2月25日,中超聯賽最高權力機構的中超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在河北香河召開。會議正式對外界公布,中超委員會將在今年6月末前成立中超公司。同時,為使中超委員會更具廣泛性和代表性,也使中超委員會能夠更有效地管理中超聯賽,這次會議還改組了中超委員會及其休會期間的常設機構———中超常務委員會。 這是否意味著,從去年10月開始的、以7家俱樂部為代表、以爭奪權利為訴求的足球改革派力量開始發揮作用?而由政府壟斷長達半個世紀的足球資源和權力開始分解? 中超公司分權 2月25日在香河召開的中超會議規格極高,許多平時不常見的俱樂部董事長紛紛現身會場,剛剛走馬上任的謝亞龍也虛心地列席了會議。會上,時任中超委員會主任楊一民宣布,設立中超公司,時間應不遲于2005年6月30日,以便獲得2006年后中超聯賽商務運作及市場發展的主動權。 據介紹,中超公司的職能主要是在中超委員會協議授權的范圍內開發運作中超資源,不斷拓展中超市場,創造中超財富,保障和增進中國足協、中超聯賽和中超俱樂部的利益。楊一民在會上指出,中超公司運作的主要是無形資產,而非有形商品的生產企業,無需過多的注冊資本,以數百萬元為宜。 據參加會議的一位俱樂部高層稱,會議之前,中國足協設計的中超公司總股本僅為300萬元,公司性質為有限責任公司。其中,中國足協出資20%,為60萬元;中超俱樂部出資80%,為240萬元;各家俱樂部均股均權。以16家俱樂部計,每家出資5%,為15萬元;未來兩家俱樂部的出資暫由中國足協代持。 然而,最后確定經各方協商的中超公司注冊資金改為500萬元。其中,中國足協出資100萬,仍占股20%;而其他的14家俱樂部占股64%,具體320萬元出資額由各家俱樂部平攤,采取均股均權;剩下的16%股權由足協預留代持。 對于中超公司收入和分配方式,足協也有一個大致想法。按照楊一民的說法是,公司按照協議向中超委員會支付商務收入款項,并獲取代理費。中超委員會獲得的商務收入,在稅后按照中國足協的授權約定向中國足協提交分成、留取聯賽成本(包括聯賽開支、中超委員會費用、賽區分成),然后按照中超委員會通過的分配方案向各參賽俱樂部分配。 據了解,即將設立的中超公司還含有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設計,將按照公司法設立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董事會聘任總經理,建立法人治理結構,組建工作部門,聘用工作人員,制定規章制度,依法依章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對中超公司的成立,各俱樂部普遍持樂觀態度。“從不確定到確定,這就是進步。”足球改革派主要代表之一的遼寧俱樂部董事長張曙光說:“中超公司明確了足協和各俱樂部的利益分配比例,改變了一直以來足協憑自己主觀意愿來分配的方式。” “過去開展職業聯賽的11年里,中國足協自己想分多少,就分多少,這是一種剝奪。但可怕的不是剝奪本身,而是剝奪的不確定性。”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陳玉宇博士說。陳玉宇長期研究職業體育聯賽管理,并多次與中超足球俱樂部投資人研討座談。他認為,現在的中超公司是法人,所有經營權問題會在法律的框架下來解決,“中超公司的成立為斬斷過去那種利益向上輸送的方式提供了可能”。 中超公司的這種股權設置不僅體現利益分配關系明確,更重要的是半政府性質的足協對自己權力的分解。“這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意義更重大。”原國家體育總局信息中心研究員林顯鵬說。 此前,中國足協主要官員堅持認為,中國足協獨享足球聯賽資源,包括所有權、經營權、管理權、監督權四項權利。前任足協專職副主席的閻世鐸就認為,既然國際足聯規定各國聯賽的最初所有權歸各國足協,那么中國足協就有權選擇自己開發市場,與別人合作開發,或者完全交給市場三種方式。基于此,閻世鐸還提出了著名的“五個不動搖”和泛政治化的“人民足球”理論。“閻世鐸時代,他本人及一些官員所擁有足球知識、市場知識、法律知識是不夠的,所以許多問題他們認識不到,這引起了全國球迷的批評。”張曙光說,所以他們這些“倡導改革的聲音”暫停下來,“我們等待足協的變化”。 他們終于等到了足協權力的變局。“與閻世鐸相比,謝亞龍對足球的市場定位進步了,他承認足球聯賽是市場機制的,他本人的任務就是整合資源。”張曙光評價說,“謝亞龍的語言不再是政治口號,而是一種技術性的語言了。” 更重要的是,各俱樂部的投資人認為,謝亞龍比較民主,主動積極地聽取各俱樂部的建議和意見。2月份,俱樂部方面提出2005年超聯賽推遲,這個建議很快被采納了。“其實,謝亞龍不同意我們也沒辦法。”張曙光說,“但從他的行為可以看出,俱樂部與足協可以實現從溝通到了解,從了解到理解,從理解到諒解,從諒解最后可能達到合作。” 2月25日的中超會議上,一直由中國足協行政權力獨占的市場權利開始松動。楊一民在他的工作報告中已明確提出,2005年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明晰中超資源所有權,努力實現資源最大價值,并稱根據國際足聯章程規定,中國足協是中超聯賽整體資源所有權利的最初擁有者,并對其擁有支配權,“目前中國足協已決定將這些權利書面授權中超委員會管理”。 分權讓利的背后 中國足協分權讓利了。這對許多足球圈內的人來說多少有些不可思議。 “過去足協的最大錯誤是它不想劃清政府和市場的界限。因為過渡階段更適合利益集團。”陳玉宇說。 中國足協原本屬于社團法人,并不是政府機構,法律上也沒有明文規定它擁有什么權力。“只是體育法上有一籠統說法:國家體育總局負責全國的體育事業,而中國足協與國家體育總局足球管理中心是一套班子,兩塊牌子。”林顯鵬說,這一模糊的行政權力來源,影響了中國足協泛行政化的力量。 然而,市場體制的發展和職業足球發展的規律,并不是以某些官員的意志為轉移的。“痛定思痛”是楊一民對2004年中超聯賽工作評價的關鍵詞。 痛從何來?2004年的風雨波瀾,使首屆中超聯賽遭受強烈沖擊。來自足協官方數據,全部22輪132場比賽,觀眾人數145萬人次,場均1.1萬人,比2003年甲A聯賽下降38%,陷入歷史最低。電視觀眾13000萬人次,與2003年甲A聯賽相比大降42%。大多贊助商提出大幅扣款要求,原本列入預算的1.3億元人民幣收入,實際收入可能在7000萬元左右,下降約46%。這與中超聯賽初衷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中超聯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都蒙受了重大損失。 “比上億元的經濟損失更為重大的是中超聯賽自身的公信力和形象。”楊一民說。2004年5月,中超元年的聯賽在天津開幕。聯賽初期尚還平穩有序,但其后“假球”、“賭球”、“黑哨”漸起。10月風云突變,隨著罷賽事件的出現,一些俱樂部“投資人”要求取消降級,中止中超聯賽。與此同時,賽場上群體斗毆,追打裁判,甚至再次發生罷賽的惡性事件。 “中超聯賽及我國足球運動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甚至國際足聯、亞足聯也接連要求中國足協提交情況報告。”楊一民說。 陳玉宇認為,這些問題與比賽產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無關,他們的行為選擇是一個被動的過程。在足球市場上,有生產者(俱樂部、球員、裁判等),消費者(球迷)和政府部門。消費需要什么,生產者就生產什么,這原本簡單,但簡單的事情為什么沒發生?陳玉宇認為,“是因為目前中國足球聯賽相關的制度規則破壞了聯賽的運行機制。” 職業聯賽是一種特殊的經濟組織,在公正的情況下,不同的俱樂部能提供相同或相近(勢均力敵)的產品(比賽),共同合作,產生結果不確定的比賽結果,這樣才能創造出共同利益。而足協的相關制度和規則,正是左右聯賽產品的質和量的關鍵。 當俱樂部按照聯盟合作機制作出努力,生產比賽產品時,他們所獲得的收益卻幾乎全被政府拿走了,這必然影響他們下一步選擇,開始作出“負努力”。 據知情人分析,中國足協所擁有的大部分資產主要來自于聯賽的收入,而這種情況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總投資10億元的河北香河國家足球訓練基地,就是過去11年中國足協從職業聯賽中賺到的最實實在在的資產。 足協拿走大部分收益后,由于缺少相應制度,導致余下利益分配也未形成共享利益。“政府的管理者,大塊剝奪,小塊不負責。這就導致過度激勵的產生。”陳玉宇說,14家俱樂部本是共同的生產者,現在就變得以鄰為壑,惡性競爭。為贏一場比賽,不擇手段,高價買球員、打假球、賄賂裁判等行為成為行業潛規則。 “當一種不好的傾向出現而主管部門沒有很好的管治時,所有的參與人都會謀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偷錢沒有人管,那大家就都偷吧。”張曙光也認同這一點。他補充說,后來裁判的“黑哨”錢俱樂部都給不起了,由一些賭盤給錢,這就形成了“賭哨”———“10萬元吹個點球,20萬元把進的球吹出來”。 原國家體育總局信息中心研究員林顯鵬也認為,“任何問題都要排序,要找最根本的原因。中國足球問題的根子在足協維持的體制,然后傳導到俱樂部的不理性行為,最后表現在中超比賽這個產品質量上。” 這個因果推導也是被普遍認為的足協分權的理由。“如果中超公司這一步還不走出來,聯賽就會崩盤。這種例子在世界上不是沒有,比如新加坡。”林顯鵬說。 另一種說法是,目前足協無力獨撐中超財務負擔———去年虧損2000萬元,今年又招商無望———所以拉來俱樂部墊背。 無論何種原因,足協官員已明確表示,“依照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的要求和職業足球發展的規律堅持深化改革,維護穩定健康的社會環境和足球環境,加強中超委員會及中超俱樂部的團結,開創中國職業足球的發展之路,是我們惟一的正確選擇。” 中超公司的現實角色 大方向達成共識,但足協的設計與俱樂部的設想出入仍很大。因此,一些俱樂部高層認為,中超公司設立的形式大于實質。 去年10月,大連實德俱樂部董事長徐明等改革派所設計的中足聯公司,就比目前的中超公司擁有更多的權利。“中足聯的設計與英超更接近,由各俱樂部共同組成聯盟公司,采取現代法人治理結構,各俱樂部股權均等,足協不占股份。”張曙光介紹說。在世界足球職業聯盟中最成功的英超中,英足總只有所謂的“金股”,即針對違反英國體育章程或國際足聯章程的問題有一票否決權。 張曙光認為,現在只有經營權的中超公司,與英超有兩個根本區別。其一,英超是組織聯賽與經營聯賽為一體的法人治理模式,而中超公司只擁有與中超聯賽相關的經營權,不涉及聯賽管理。其二,在英超中,英足總不參與分利,在日本J聯盟中,日本足協雖參與分配利益,但只分4%。而目前中超公司的設計中,中國足協一家就分去20%。 這樣的分配合不合理?張曙光認為,從國際慣例和投資與風險收益相配的角度上來看不合理,因為盡管中超運作的是無形資產,但它必須得有有形資產的投入,那是各俱樂部實實在在的資金。中超聯賽是稀缺資源,但這不能成為足協參與分利的理由。它擁有某種資源的審批權,可以讓有資格的經營主體來經營,而14家俱樂部正是經過長期投入和一輪輪比賽,優勝劣汰選出來的市場主體。 “舉例說,城市土地歸國家所有,但不是說,國家要用土地來入股、來分利的。它只要拿一筆土地轉讓金就行了。”張曙光認為,中超只提供足協與聯賽相關的一些成本、開支就可以了,現在的分配方式意味著足協將把中超公司成本、費用攤銷之后的利潤分成20%。“中國足協利用其‘初權’分得20%,這絕對不合理。”張曙光說,一家俱樂部一年至少投入3000萬元,而中國足協的初權卻相當于4家俱樂部。 與張曙光的角度不同,北京國安俱樂部總經理羅寧認為,現在談分錢還太早。“還不到在市場分錢的時候,因為現在沒錢呀。中超公司再透明,聯賽產品質量還這么差,不可能掙到錢。中超公司能解決聯賽產品質量的問題嗎?目前看,不能。”羅寧更看重管理權,他認為,中國足球最根本的問題是足協管辦不分,“自己管,自己辦”。目前中超聯賽管理權在足協聯賽部,中超的最高權力機構說是中超委員會,其實主要是足協聯賽部。而只有經營權的中超公司面對擁有管理權的足協時,其經營恐怕只是紙上談兵。 “系統性的黑哨出現,首先是中國裁判是非職業化的,為了利益可能不擇手段。”張曙光認為俱樂部自律差只是原因之一,裁判是足協管理的,俱樂部對其沒有制約作用。“俱樂部給裁判錢,不是為了收買他,很多時候只是為了花錢買公平,這是管理失效后市場的自發調節行為。”張曙光說,目前中超公司的制度設計,仍給足協留下了很多干涉的空間,中超公司的董事們能否有效地保護自己利益仍是一個問題。 最后控制者 在閻世鐸時代,中超常委會其實起不到什么大作用。但在謝亞龍入主足協后,足協已表態,擬將各項權利以書面形式轉給中超委員會。這樣中超常委會在一些決策中發揮的作用突然顯得大了許多,因此“改革派”極力想在其中占得更多的席位。 而與此意相反,加大地方足協在中超委員會中的話語權,是在閻世鐸主政后期就已經表露出的明顯的意圖,這一意圖在今年2月的中超委員會中得到了貫徹。 在武漢天龍黃鶴樓和上海中邦進入中超之后,中超球隊已經達到14支,兩家新俱樂部也自然成為中超委員會的委員。本次會議還形成決議,14家俱樂部所在的地方足協秘書長也進入中超委員會。 在香河中超正式會議前的中超常委會上,初步定下的擴大常委方法是:除代表中國足協的楊一民和郎效農,原來北京、上海申花、山東、深圳、天津5家俱樂部代表,加上在“改革小組”里擴編的大連和重慶以及一個地方足協代表———擁有3支中超隊伍的上海市足協秘書長盧申。這一方案能夠讓大部分人滿意,因為地方足協的名額只有一個,而7支中超俱樂部占據半數,也能照顧好中超球隊整體利益。然而最后的中超常委增補結果出人意料,被盛傳將會成為常委的大連實德和重慶力帆并沒有進常委會,新增加的4個常委名額沒有一個給俱樂部,而是全部給了上海、北京、山東、四川四地方的足協秘書長。這樣,在常委增加到11名后,足協的代表已經增加到了6個,足協方面掌握了控制權。 按照楊一民的說法,新一屆的中超常委會將在中超全體委員會休會期間,以民主協商和民主決策的方式處理必要或緊急事務。“可是足協和地方足協官員居多的常委會怎么會為俱樂部著想呢?那些拿著足協工資的委員當然都是為足協干事。”羅寧說。 張曙光認為,這是國家一直把足球當成一個事業、而不是一個產業來辦的結果。他強調,一個民主法治的社會,特別需要自治,通過最少的資源和成本來實現和諧。 “足球產業由國家機關來管肯定管不好,這需要社會團體及行業的自治。自治就意味著管理人員是民選的,而不是委派的。”張曙光說。 (《商務周刊》雜志供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