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如論:中國第一慈善家 兩年捐2.86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5日 22:46 公益時報 | |||||||||
他是中國的卡耐基,最慷慨的慈善家。金錢對他來說,僅是抽象的符號。黃如論,這位房地產巨鱷,同樣在慈善業開辟著大盤。在這位華僑眼里,慈善是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是必備的品質與義不容辭的責任。 黃如論黃濤父子為人低調,不喜張揚。或許,這正是黃氏家族所標榜的“王者之道” - 本報記者 薛 京 黃如論喜歡大手筆。
在其子黃濤闊大辦公室及其套間和外間的秘書室中,隨處可見黃如論親自以大手筆潑墨的橫幅,被恭敬地掛在各面墻上。 這間足有200平方米的辦公室,其裝修風格也儼然是大手筆的。朝南的墻體全被打掉,代之以整面的玻璃窗。窗前一株異常高大茂盛的滴水觀音在春天的空氣里正綠得恣意。窗外擠擠挨挨的破舊低矮的民居毫無保留地被收入視野,卻也并不影響室內的風度和氣勢。 在黃濤身上已看不出明顯的閩系商人作派,他講一口還算純正的普通話,穿著和工作人員一樣的西服式工作套裝。斯斯文文,言談謹慎,低調的行事風格顯然也是黃如論的手筆。 整個空間惟一能讓人聯想到福建的,是窗前放置的造型別致的全套功夫茶桌椅。 對于辦公桌上方懸掛的黃如論手書“魚濃于水,愛大于恨;王者之道,教化萬方”16個大字草書,黃濤說這是其父在經營過程中領悟到的一種人生態度。 “我覺得‘萬方’是指公司的員工,也可以說是社會的各個層面。作為一個公司負責人而言,對待自己的員工需要有容乃大。”在被問及“萬方”一詞的具體含義時,黃濤沉吟了一下回答。 傳承 54歲的黃如論兩年前就已在考慮退休的事,“我讓弟弟和我兒子去做,我不打算做了。”其實黃如論是退而不休,他只是從房地產領域退出來,轉而進攻服務領域。 對于兒子在管理上的表現,黃如論的評價是,“還有欠缺,慢慢學吧。” 作為家中長子,黃濤從小就被父親看重,著意培養。但在黃濤的印象中,父親的威嚴要多過慈愛。黃濤并不認為父親對他有專門的訓練,“沒有刻意的傳承。應該說,是我從小耳濡目染,聽到和看到他處理各類事情的過程,然后自己從中領會。” 身為世紀金源公司的總裁,黃濤身上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他說是否能夠接班取決于他的能力,“我父親寄予了我很多希望,但如果我不行的話,我會主動選擇退出這個位置。這個集團也是我父親的第三個兒子,是我的另一個弟弟,我父親把幾十年的心血都放在這里面,我不能害了它。” 被員工們喚作“濤總”的黃濤,雖然外表還嫌稚嫩,言談間其家傳的淵源已可感知。 “我老家福建是理學文化盛行的地方,傳統文化在農村根深蒂固。父親從小就是在這種文化氛圍中長大的。他相信他事業的成功有一部分得益于儒家文化。有人說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但其中有些是非常好的,值得借鑒的,比如說尊老愛幼,就是應該被秉承的,不斷延續和發展的。” 黃如論一直很得意于自己的出身,他說他的第12代祖先黃斡是朱熹的大弟子,儒學正宗。儒家倡導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中國傳統文化,被黃如論奉為圭臬,他表示這句話將作為家族精神“在黃家代代相傳”。 取財、散財之道 做房地產發家的黃如論,每個新項目的運作都是令人驚訝的大手筆。有人說他“每次都像是在賭,但每次他都贏”。 黃如論對此說法不置可否,他說:“我還是愿意跟著感覺走,眼見為實。來北京時,我開著車在北京轉了好幾圈,根據《易經》看東、西、南、北,城外、城內的很多地方。到了世紀城那片地時,我的心情非常舒暢,覺得這是塊好地,就決定要了那塊地。” 作為商人的黃如論,他覺得自己還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比如他說他從不賺朋友的錢,“在福州,我決定不再做房地產,就算是黃金地段也不做。一塊很好的地皮,我200萬買進來,又以200萬的進價賣給我的朋友。朋友的錢我不賺,做生意有舍才有得。” 黃如論并不想把錢留給孩子,他曾公開講過,“錢留給孩子不如造福更多的人更有意義”,黃濤認為“這句話非常好”,“一個企業能否做好,一個人能否成功,靠的是智慧和機會,而非金錢。像比爾·蓋茨的微軟成長不過十幾二十年,從零做到一千多個億,這就顯現了智慧和機遇的力量。” 黃濤說:“擁有多少財富是沒有用的,你需要去創造財富。從一定層面上講,財富不能換取智慧和機會。做事業要有自己的判斷力和積累的經驗,僅有財富是不能達成的。”當財富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后,“對個人而言,一個億跟十個億沒有多大差別,十個億能吃到的東西,一個億也同樣能吃到。” 社會責任感 黃濤辦公室的左側墻上,懸掛著黃如論手書的“知賢善任,見賢思齊”的條幅,落款“贈兒濤”幾個字,濃濃父愛溢出紙面,讓觀者感同身受。 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的黃濤,對現代化的管理方式并不陌生。“以人為本”在現階段是個泛濫的詞,但真正能夠做到這一點,卻并不容易。黃如論因此寫了這八個字時時加以勉勵,可謂用心良苦。 黃濤認為,“以人為本”是跟企業的發展有密切關聯的。 拿“金源”這樣的家族企業來說,最初是作坊式的,后來發展成為企業,再后來就會發展成如何用人,以人為本。“當一個企業遍布中國或者一個省的各個地區時,僅僅依靠家庭的成員是無法控制這個企業的,只能通過不斷的創新。” “創業初期,生存都會有問題,無暇顧及其他。當公司發展平穩,每年都有利潤時,就會考慮到公司的員工。我們制定了很多福利政策,比如分房,副經理以上員工都有房子,對員工進行股份式分紅。利用這個模式來推動公司的向心力、凝聚力及他們在社會上的地位,使員工得到最大的滿足。” 黃濤進一步從“以人為本”引申到“社會責任感”,“當公司的利潤達到一個非常高的水平時,我們就會有另外的目標,”黃濤認為,一個有實力的公司,應把更多的視線投注到社會上那些需要扶持、需要幫助的人身上。 對此,黃濤的解釋很實在,他說:“雖然我們沒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這種崇高思想和理念,但是,我們的財富也來源于社會,因此要回報社會。取得財富不能作為一個公司運作的最高目標,它應該有一個更好更高的升華。” 他強調社會責任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隨著公司的發展,財富的增加,這種責任感才會越來越強。“這需要一個過程,不是開始就能夠認知的。” 父子慈善家 當被告知在這次的慈善家排行榜上,黃如論仍然是第一名時,黃濤略思索了一下,說:“其實我們不是為了第一名才去做慈善的,但這是有關組織給予我們的一個肯定,很高興能夠獲得這個榮譽。” 黃濤隨后強調,“我們不一定非要做第一,我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對社會做多大貢獻,就做多大貢獻;能捐助多少人,就捐助多少人。我們根據自己的實力,只有企業做好了,才能夠把這個傳統保持下去。” “在榜上越靠前,說明我們捐的越多。我們希望名次能靠前,這說明我們為社會做的貢獻越大。再往深里想,這也說明我們企業經營的越好,這些方面都是能夠彼此互證的。”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榜單,很好地推動了慈善事業的發展。”黃濤接著認真地說,“建議你們在做榜單的同時,注意保護這些慈善家,保護他們的熱情。他們的義舉是值得全體企業家共同學習的。” 黃濤把父親從事慈善事業所帶來的好處歸結為兩點:“使心態得以平衡”,“有利于公司發展”。 “以前我們沒有做慈善的渠道,主要是通過寺廟向老百姓發放一些現金。”但現在,黃如論的很多捐款也都是隨機的、不經意的。“他聽說哪個地方出現了危機需要幫助,就馬上開支票,一兩句話就把事情解決了。” 黃如論之所以沒把捐款按照某種固定模式來運作,是因為“太忙了”,無暇考慮如何把捐款做成事業的一部分。“我建議父親建立一個專項基金會,把慈善事業作為一個長遠的事業來做。” 對兒子這項建議,黃如論并沒有采納,他認為他有太多的商業項目要做,因此無暇再分心來成立基金會。“我自己的專長是創造財富,至于做基金會從事公益事業,不是我的專長,所以我采取捐贈,而不是直接成立自己的基金會。” 黃如論認為一個企業家,如果能為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為國家創造更多的稅收,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是更廣泛意義上的社會貢獻、社會責任,甚至也是更大的慈善。” 相關報道:中國頭號卡耐基黃如論兩年捐2.86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