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東:為窮人化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5日 22:35 公益時報 | ||||||||
(導語)從1989年至今,林東先生的捐款公益事業(yè)沒有間斷過。他是位職業(yè)慈善家,他說他的工作,就是為弱勢群體"化緣"。我們非常認同他的說法:只有一個林東不行,有十個百個也不夠,必須讓“行善”的傳統(tǒng),在現(xiàn)代中國遍地開花。 林東先生有句名言,“我不是大企業(yè)家、大商人、大財東,我的錢都是別人送給我的,我拿這些錢來辦公益事業(y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遵循“以國為主、以民為本、
林東先生祖籍福建莆田,生于廣東中山,少時家境貧寒。新中國成立后,林東重獲新生,在人民政府的安排下有了份固定工作。家境改善、生活安樂的林東先生時時回憶起童年的辛酸經(jīng)歷和從未走近校園學習的終生之憾,心思報答祖國再生之恩,因而備加關(guān)注祖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社會弱勢群體的境遇。 他創(chuàng)辦東井圓佛堂,立下走遍中國重點貧困區(qū),盡己之力扶危濟困的宏愿,以“留有余之地以還國家,留有余之財以還造化,留有余之祿以還社會,留有余之福以遺子孫”的思想,身體力行,不顧高齡,足跡踏遍四川、廣東、廣西、山西、貴州、江西、天津、云南、內(nèi)蒙古等地,并以崇高聲望,通過各種途徑在港澳、海外籌集資金建校興學,扶助貧困弱勢人群。 (小標題)為教育,一捐不可收拾 2003年7月,竹山縣城關(guān)鎮(zhèn)林東橋心小學正式落成,480名師生終于告別危房。山區(qū)的孩子們從此記住了一個名字:林東。 該校的前身是竹山縣蓮花小學。2002年5月,林東來這里考察。這個覆蓋人口2911人、服務半徑達10公里的中心小學,由于校舍嚴重不足,本應有的12個班被壓縮成8個,僅有的6間水泥砌校舍,墻體布滿裂縫,已被定為D級危房。 “條件太差了,苦了這些孩子,我有義務幫助他們。”林東當即表態(tài),捐款20萬元興建新校舍。 新校舍建起來了,林東又四處募款,為該校的配套工程籌集資金。像這樣捐建學校、慰問學生的事情,林東先生自己也說不清曾經(jīng)歷過多少次。 林東先生關(guān)心教育事業(yè),開始捐建學校是從1994年開始的。那年,有幾十年歷史的中山坦洲鎮(zhèn)中心小學的校舍被列為危樓,身居澳門的林東率先捐出20萬元,并發(fā)動一批熱心的愛國人士籌款興建學校。2年后,一所占地83畝、建筑面積達14000平方米的新學校落成。他又拿出14.42萬元購置新書桌,捐款20萬元建立“林東小學教育基金”。后來,林東夫婦又捐款60萬元建設(shè)校園網(wǎng)絡(luò),使學校達到現(xiàn)代化的教學要求。 自此,他一捐不可收,由他個人發(fā)動親友、熱心人士捐款的數(shù)目達3000多萬元。“希望我們國家多一點人才”,為了實現(xiàn)這個樸素的愿望,林東樂此不疲。他要趕快走遍國內(nèi)尚未到過的重點貧困區(qū),他希望祖國的孩子人人有書讀。 林東先生常說,做公益不能停留在表面與口號上,要“落實于行動上,融化于血液中。”于是“公益”一直伴隨著老人度過了幾十年的光景。即便在他并不富有的時候,他也沒有間斷過對同胞的關(guān)愛。 “幾十年前,我就有過愛護老人家的經(jīng)歷。記得那時候,我時常看望中山市福利院的老人們。我把自己微薄的工資節(jié)省下來為他們買來生活所需,甚至電視機。老人院的工作人員見我穿著破衣服,背著電視,還以為我是個偷電視的小偷。” 他邊說,邊像孩子一樣笑著。 (小標題)吝嗇自己的慈善家 林東對社會公益事業(yè)毫不吝嗇,自己卻常常穿著別人給的舊衣服。有一年中秋節(jié),他買了幾箱月餅送往坦洲中心小學慰問老師,一位年輕教師誤認為他是搬運工,讓他把月餅送到三樓去,他欣然同意。 林東每次到內(nèi)地考察,食宿、交通都是自己付款委托旅行社辦理,不給當?shù)貑挝惶砺闊?001年5月,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邀請林東前往餐館,他們一行15人原定坐飛機往返,后來為了節(jié)約資金,自己開車去,全程800多公里的路途走了16個小時,林東把節(jié)省下來的1萬元路費捐給金秀鎮(zhèn)幼兒園。從此,他們每到一個地方,能坐汽車不坐火車,能坐火車不坐飛機,為的是節(jié)省每一分錢。 在外人看來,林東“很有錢”,他卻說:“不是我有錢,而是我有心。”在港澳地區(qū),許多人在林東先生的感召下,紛紛加入他的慈善組織,為社會獻愛心。 林先生有1000多個干兒女,他們個個為他的善行所動。林先生的干女兒樊小姐感觸頗深:“他將近80歲了,一天只睡一、兩個小時,其余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貧困地區(qū)的學生、福利院的老人、落難的華僑以及對我們這些干兒女的關(guān)愛中;他把募集到的資金全部用于慈善事業(yè)中,自己卻以蘿卜青菜為伴……這些怎能不打動我們?他從不為自己購置衣物,他出席各種活動的衣服都我們這些干兒女幫助購置的,也算盡我們一點孝道吧。” (小標題)傳播愛心的公益使者 樊小姐回憶:“記得有一次,我們?nèi)ズ钡囊凰鶎W校考察。那時,那個地區(qū)正在下雨。本來只有20多分鐘的路,我們的車卻輾轉(zhuǎn)了幾個小時。當車上的其他人都餓得肚子痛,林東先生卻堅持先去看孩子們。考察結(jié)束,當我們拿出消費給司機師父時他拒絕了:‘你們還是把這些錢給尚在危房中讀書的孩子們吧。’他這樣說。后來那個司機還打電話給他旅游局工作的姐姐,希望旅游局也能幫助學校改造危房。” “如果我的這些行為能把公眾團結(jié)起來,喚起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一天只睡一、兩個小時也值了。”林東常常掛在嘴邊上的這句話總在激勵他自己,也總在感動他身邊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