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昂起舞大風 打造魅力常德·經濟篇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5日 10:28 紅網-湖南日報 | |||||||||
編者的話 常德,沅水之濱的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近年來所展示出的動人魅力令人矚目。短短幾年時間,她相繼捧回了“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工作先進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華詩詞之市”的桂冠。幾個月前,“中國魅力城市”又花落常德。 煥發的容光源自健壯的肌體,城市的魅力根植于社會經濟協調快速的發展。鶯飛草長
常德城的東南角,坐落著有名的德山工業園,穿行在方圓20平方公里的園區內,觸目可見一片片嶄新的廠房掩映在芳草綠樹之間。這里聚集了172家企業,其中像恒安紙業、金健米業、德海藥業、云錦紡織、七一機械等規模以上企業達56家;同時,在一個個如火如荼的建設工地,一批新上馬的規模企業正抖開宏偉的發展藍圖。 遙望著沅水對岸廣廈林立的城市,市委書記程海波對記者說:德山雖然在城市的繁華之外,但它與城市西郊的煙草工業城一起,構成了城市騰飛的雙翼。 市長陳君文在分析常德的經濟結構時如此評述:是常德工業龍頭昂起,走活了常德經濟滿盤棋;從某種意義上說,常德經濟的魅力,是工業強勢突起的魅力。 (一) 財政收入、勞動就業、城鄉居民收入這三大指標,是反映一個地方經濟運行狀況的晴雨表。常德市近年來創造的一串串數字,展示的是其區域經濟的盎然生機。去年,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91.9億元,居全省第二位,增長42.9%,地方財政收入21.6億元,增長25.8%,今年前3月,市本級財政增幅超過80%;去年,全市新增城鎮就業5.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952元,增加402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70元,增加了969元。 這種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主要得益于其工業經濟的強力支撐。去年,該市規模工業實現利潤21億元,居全省第二位。在財政總收入中,工業稅收占到了80%以上;新增的就業崗位,絕大多數為新上工業項目和企業規模擴張所創造;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同樣得益于工業的快速發展。 今日的常德,人們能夠感受到工業經濟無處不在的影響力。 在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中,人們感受到的是工業脈搏的強勁律動。一條條寬廣的街道在延伸,一座座漂亮的花園在“生長”,書畫院、圖書館、博物館,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花園式公廁等城市公用設施日臻完善……這些市政工程建設所投入的大量資金,便主要來自于工業。據統計,近三年來,常德市工業企業每年貢獻的城市維護費均在3.3億以上。 在農業產業化的大舉推進中,人們觸摸到的是工業這棵大樹的根須正在向廣袤田野伸展。常德市委、市政府按照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以工業化的思路抓農業產業化,從2001年開始實施的“五個百萬畝工程”已初步建成,沅澧平原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結構大調整所勾畫的斑斕圖畫。現在,楊樹、優質果林、優質蔬菜、高效養殖水面、牧草及飼料糧等五個百萬畝正逐漸成為工業的“第一車間”:全市年產值過百萬元的農業加工龍頭企業達到145家,其中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13家。依托龍頭創品牌,全市已注冊的農業品牌達300多個,其中獲得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達80個。 毫無疑問,在常德市的區域經濟發展中,工業已成為實實在在的“第一引擎”。目前,該市工業占GDP的比重已達到43%,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2.3%。由于工業的強勁拉動,2004年,全市GDP達到588億元,比上年增長13.2%,為15年來最高值;城市綜合實力一舉挺進全國百強。 (二) 常德工業之所以短短幾年能夠積聚起強大的勢能,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們的“搶跑”。 2001年早春時節,常德市新一屆領導班子剛剛組成,市委、市政府在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明確提出將加速工業發展作為全市經濟發展戰略的首選———“全面發展靠經濟,經濟發展靠工業”成為各級黨委政府堅定的決策,工業成為全市經濟工作的主線,各種政策措施,各級領導力量,各類生產要素不斷向工業集聚,加快工業發展的大平臺迅速搭起。 發展工業,深陷困境中的國有企業的改革是第一道無法繞過的坎。常德人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氣,開始了一次艱難的“破冰之旅”。2000年初夏,常德全面拉開了國企改制的大幕。歷經4年多的艱苦奮戰,截至目前,全市336家納入改革范圍的國有企業已全部完成“兩個置換”,實現了產權主體的多元化,占全市國有企業總數的97.1%。這些企業在擺脫了舊體制種種牽絆和輜重后,在40多億外來投資及本地社會資金的注入中,迸發出了全新的活力。市直有關部門的調查顯示,所有這些改制企業目前家家實現贏利,發展勢頭良好。在云錦紡織、濱湖彩印、七一機械等上十家改制企業,記者看到的都是煥然一新的景象:花草滿目的廠區,裝修一新的辦公樓,潔凈明亮的員工食堂,成倍擴張的生產車間和滿負荷運轉的生產線。 常德在全力推進國有企業改制的同時,高舉起“引進戰略”的大旗,并響亮地提出了“發展工業靠引資,招商引資靠環境”的口號。他們以親商、安商、富商的誠意,制訂了一系列的招商優惠政策,建立了驅動部門招商的督導機制和引導社會招商的激勵機制,形成了全民招商的濃厚氛圍。全市引進的內外資到位資金從2001年的22億元猛增至2004年的72.8億元,去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資企業42家,目前內外資在建項目平均投資規模均超過了1000萬元;常德區域經濟的開放度也在大幅提升,目前全市三資企業達110家,去年上繳稅金1.8億元,實現利潤3.9億元,安排就業一萬多人。 隨著境外資金的滾滾注入,常德工業在迅速“長大”。目前,三金制藥、吉春藥業、巨星方便米粉、中韓寰球電子科技園等53個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已竣工投產,另有重慶國人啤酒、德惠紙業、煙機廠生活用紙包裝機械、寶龍特種汽車等44個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正在開工建設。去年,常德市委、市政府又乘勢造勢,提出了“實施千億工程,建設工業強市”的奮斗目標。 招商引資大潮拍岸,有力地推動著縣域經濟向工業化疾進。在桃源,記者被創元工業園的磅礴氣勢深深震撼,這個園區計劃總投資80個億,目前已完成投資14億,在建項目7個億,今年還有兩個大型工業項目將在園區落戶。藍天白云下,一座座規模龐大的廠房拔地而起,正在把這個叫做盤塘的荒谷變成現代化的工業城。隨著創元以及年產300萬噸的牛力水泥、年轉化大米上10萬噸的魯洲糖業、年加工柑橘3萬噸的金果實業、投資8000萬元的宗林木業、投資上億元的杰新紡織等一批規模企業的興起,這個傳統農業大縣的工業色彩越來越濃。近4年來,其規模工業以年均32.3%的幅度增長,工業增值稅由2001年的3000萬元增加到去年的7000萬元,今年可過1.3億元,其工業對縣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80%以上。石門、澧縣、臨澧等過去的純農業縣,工業也已成為縣域經濟的主導。 (三) 細心的常德市民發現,就在城郊工業企業機器的轟鳴聲變得越來越渾厚的同時,城里的小鳥“大合唱”也變得越來越歡暢。每天晨霧初開和黃昏日落之時,各條街道兩旁的樹上,便盡是鳥兒們熱情“排演”的天籟。在采訪中,記者還發現了另外一件相映成趣的事:在市經委今年的工業經濟計劃圖上,是新上項目向上飚升的紅線;而在市環保局的環保整治工作時間表上,城區的最后一根煙囪將于今年底明年初從地平線上消失。“工業的快速發展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絕不能再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必須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新興工業化之路。”“我們發展經濟,不要吃子孫飯,不要讓群眾記恨,不要讓下屆政府埋怨。”市委書記程海波、市長陳君文在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語言反復強調這樣的觀點。市領導的清醒,使常德始終保持經濟、環保兩手抓,工業化之路始終保持著健康的方向。這樣一組數據印證著環保在常德市的決策者心中的分量:常德去年全市投入環保的資金上10億元,其中用于污染治理的達6.1億元,全市共否決了24個污染項目。 一些到過常德的經濟學家曾和該市領導探討過一個問題:為什么常德經濟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不但沒有增加污染,生態環境反而越來越好,城市越變越美?市領導的回答是:一靠科學的規劃,二靠歷屆政府對環保一以貫之的重視。早在1995年,常德市就投資1.2億,建起了日處理污水15萬噸的污水處理廠,現在,他們又準備在德山工業園區籌建另一個大型污水處理廠;常德城市不算大,卻建起了中南地區最大的垃圾填埋場,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達到94%。其他各項環保指標,如空氣質量優良率、地表水水質、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煙塵控制區覆蓋率、噪聲達標區覆蓋率等20余項指標均達到了國家生態城市的標準。 正是源于這種堅持不懈的努力,常德才獲得了經濟、環保兩個效益的雙贏。也正因為如此,昂起在青山綠水之中的常德工業的龍頭才更顯現出她誘人的魅力! (記者 楊又華 周勇軍 朱本召 通訊員 曹光紅 李秋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