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一季度非國有經濟發展分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5日 00:24 中華工商時報 | ||||||||
夏小林 ---二○○五年一季度非國有經濟發展分析 非國有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制度保障框架基本形成,但資源、環境約束力加強、內外市場競爭加劇,需要加快調整增長方式和提高企業素質的新階段。
警惕民間借貸形成的宏觀調控盲區。 貫徹《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關鍵是完善配套措施,落腳點是完善市場體制。好的市場體制是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工具。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之間是和諧發展關系。 一季度非國有部門固定資產投資、工業、進出口和短期貸款的指標,延續了去年的回落走勢。其中,投資和進出口的降幅比較大。非國有部門的投資依然領先。在各類投資主體中,私營企業的投資增速位居第一。這種投資態勢可能使非國有經濟在進一步控制投資規模時受到更多一些的影響。 國務院下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從七個重要方面提出了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意見。國家國資委負責人指出,主張國有資本只進不退,主張“國有資本從一切競爭性領域退出”,只講“退”不講“進”,都是不正確的。 增長與結構 非國有部門固定資產投資趨緩,私營企業投資增速位居第一。一季度非國有部門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6.2%,下降23.4個百分點,比上年末下降7.3個百分點(見圖1)。但仍然比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快3.4個百分點,并且高于2000-2002年的投資增速。其中,集體經濟增長12.3%,下降28.5個百分點;個體(包括私營)經濟增長33.7%,下降2個百分點;其他經濟增長28.3%,下降32.1個百分點。 分細類橫向比較,私營企業和有限責任公司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居第一、二位,外商投資企業居第三位。非國有部門內投資增速保持前五位的分別是:私營企業54%,有限責任公司37.8%,外商投資企業33.2%,其他企業32.2%,個體24.4%。國有企業的增速是14.5%;國有獨資企業的增速是25.2%(見圖2)。 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構成中,非國有部門的比重為71%,比上年末增加了6.8個百分點。其中,集體經濟占13.3%,其他經濟占40.2%。個體私營經濟比上年末增加了3.3個百分點。占17.5%。 面對2005年的宏觀調控,由于非國有部門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大、增速領先,在進一步壓縮投資規模中會受到更多的影響。其中,主要受地方利益影響,且投資活躍的有限責任公司和私營企業又有可能成為受影響的重點目標。 工業增速趨緩。一季度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5%,下降2.1個百分點,比上年末下降0.2個百分點(見圖3)。但比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的增速快0.3個百分點,比國有及控股企業快4.5個百分點。1-3月,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的增速是21.3%、17.2%、16.5%,逐月趨緩,但仍然處于近10年來形成的高速增長區間的上端。 各類企業的同比增長表現不一。集體企業增長12%,股份合作企業增長14.1%,分別增加0.5個和1.5個百分點;股份制企業增長17.1%,三資企業增長16.2%,分別下降1個和4.9個百分點。 一季度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增加值構成中,非國有企業(含國有控股企業)的比重達到80.7%,又創造了一個“新高”。2001年末-2005年初,3年多的時間中,非國有企業的比重由69.3%上升到80.7%,提高了11.4個百分點。牽動這種所有制構成變化的主要因素是股份制企業和外商、港澳臺企業的發展。但扣除國有控股企業的份額后,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的比重上升為42.3%,非國有企業的比重下降為57.7%,后者仍然比2001年末(43.6%)上升了14.1個百分點。 進出口總額增長回落。一季度非國有企業出口同比增長39.3%,進口同比增長16.5%,分別下降了11.1個和35.8個百分點。進口下降明顯。分類看出口情況,外商投資企業增長33.7%,下降11.4個百分點;集體企業增長22.9%,下降11.8個百分點;其他企業增長81.6%,下降28.2個百分點。 在出口和進口總值構成中,非國有企業的比重分別是76.2%和69.3%,均比上年末提高2.1個和0.7個百分點。在出口總值構成中,外商投資企業占57.9%,集體企業占5.1%,其他企業占13.2%。 短期貸款負增長。一季度非國有企業(鄉鎮、私營和三資企業)的短期貸款增長-11.5%,維持了去年二季度以來的負增長狀況。但其中三資企業的短期貸款仍然保持了21.4%的兩位數增長。近期,銀監會也指出,銀行貸款已經向大客戶、長期項目集中。如何理解鄉鎮企業(主要是個體私營企業)和私營企業貸款持續下滑與其投資高速增長形成的矛盾現象?有調查顯示,民間借貸的規模約8000億元左右,已經成為個體私營經濟獲取資金的重要來源。2004年私營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為5817.9億元,今年一季度投資為1114.4億元。如果這些資金主要來自非正規金融,這意味著宏觀調控存在盲區。但是,這種情況還有待政府職能部門的調查核實。要警惕民間借貸形成的宏觀調控盲區,正確規范和引導民間借貸。 短期貸款中,非國有企業占比為14.8%,與去年同期持平,比上年末上升0.5個百分點。 一季度主要政策取向 全國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05年經濟體制改革將在一些重大領 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其中,包括采取措施進一步促進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國務院下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提出,對于非公有制經濟要放寬市場準入;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完善社會服務;維護企業和職工的合法權益;引導企業提高自身素質;改進政府對企業的監管;加強指導和政策協調。 國家工商總局下發通知,鼓勵、支持有條件的私營企業參與法律法規未禁止的電力、電信、鐵路、民航、石油、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壟斷行業、領域的投資與經營,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依法及時予以登記。根據修改后的有關法律法規規定,降低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允許注冊資本分期到位。在組織形式、經營范圍及經營方式等方面,除法律法規禁止的以外,允許個體私營企業自主選擇。工商總局在通知中還提出,切實為港澳居民在內地申辦個體工商戶提供登記服務,無需經過外資審批所有的原則。同時我國將進一步加強對個體私營企業從事的重點行業和領域的市場監管。特別將抓好食品、藥品、保健品等涉及群眾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業,對旅游、娛樂、餐飲、洗浴、美容、攝影、修理等涉及群眾生活的一些行業,對會計、審計、勞務、留學、婚介等中介組織行業也將進行重點監管,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公共航空運輸企業經營許可規定》1月15日施行。非公有制企業和外企可以申辦公共航空運輸企業。 商務部頒布《外商投資租賃業管理辦法》,允許外商以獨資形式設立從事租賃業務、融資租賃業務的外商投資企業,并降低了準入門檻。 商務部的一份報告提出,目前內地零售企業與國外相比,在快速擴張能力、成本擴張能力、營銷技術能力、財務運作能力、品牌價值能力和人才聚集能力等方面存在明顯差距。急需采取加快培育大企業、金融支持、引導企業制定發展戰略和重視人才培養和品牌建設的措施。另外,繼2004年底對外資放開成品油零售市場后,2006年將放開成品油批發市場。跨國公司已經開始搶占高端市場。 央行一位負責人表示,允許不吸收存款的貸款組織的存在,將有利于引導民間金融的規范化。應該用疏導的辦法解決民間借貸問題,引導商業銀行設立小額信貸部和批準一些小額信貸組織專門做小額信貸業務,推動小額信貸市場的發展。 央行一位官員表示,金融部門要研究總結有關措施和經驗,以防范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中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做好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和小企業發展的金融服務工作,努力為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創造平等競爭的金融政策環境。在信貸準入門檻、信貸審查程序、信貸審批決策、信貸責任追究等方面,金融部門要全面貫徹落實公平待遇的原則,從制度上、機制上消除對非公有制企業的歧視。要健全考核機制,通過靈活、合理運用貸款利率浮動政策,覆蓋中小企業風險,通過風險溢價來彌補貸款損失。 銀監會負責人指出,將分別選擇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共3家在東、中、西部有代表性的地區開展中小企業信貸試點,以促進各銀行機構進一步改善對中小企業和縣域經濟的信貸服務。 全國人大今年計劃安排審議的立法項目中,與非公有制企業密切相關的包括物權法、企業破產法、反壟斷法、勞動合同法;將修改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個人所得稅法、婦女權益保障法。證券法也進入立法程序。 全國人大繼2004年進行《工會法》執法情況檢查之后,安排2005年進行《勞動法》執法情況檢查。 政府表示要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但國企在競爭性領域不會完全退出,而是“有進有退”。國家國資委負責人指出,我國國有企業大幅減少,5年內減少了40%,但利潤增加了222%,資產總額增加了32.2%,凈資產增加了63.3%。現在,國有經濟分布仍然較寬,布局不盡合理,必須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完善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主張國有資本只進不退,主張“國有資本從一切競爭性領域退出”,只講“退”不講“進”,都是不正確的。 簡短的評論 1.非國有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制度保障框架基本形成,但資源、環境約束力加強、內外市場競爭加劇,需要加快調整增長方式和提高企業素質的新階段。2005年,一方面由于經濟體制改革將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 市場開放度進一步提高,政府改善宏觀調控,非國有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和體制環境將更加具有規范性和激勵性。其中,我國進入W TO后過渡期、貫徹國務院《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以及國企改革,都具有促使其發展提速的明顯效應。 另一方面,政府加強宏觀調控,實行穩健的貨幣、財政政策和嚴格保護土地的制度,資源和環境約束日益顯著,特別是因此而強化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整結構的壓力,以及內需不足,貿易摩擦快速增多,世界經濟增長可能比上年降低,外資對于各產業的沖擊逐步加大等,都將成為非國有經濟,特別是其內資企業發展的約束條件。在這些意義上說,由于宏觀政策、體制、市場環境等的明顯變化,非國有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需要調整發展方式的新階段。 在這種情況下,民間投資機構和個人,非國有企業管理層要認清形勢,制定相應的對策。例如,進入高耗能和重污染行業的企業,要注意轉變生產方式和產品結構。再如,在資質以上房地產開發企業中,已經在企業數量、房地產投資完成額和利潤方面“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非公企業,在2005年更需要改弦易轍。政府也要加快中小企業社會服務體系的建設,積極引導其健康發展。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的大省———浙江省在這方面已經總結經驗,做出規劃,官、企同步開始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2.貫徹《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關鍵是完善配套措施,落腳點是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這份文件的內容比較全面,但涉及的有些內容難度比較高,有的是“世界性難題”。例如:比較容易解決的有放開市場準入政策的問題,因為文件指出的開放領域基本都已有開放的先例或者是中央政府部門的正式許可,也有新修改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和W TO的規則可借鑒。2000年9月,國際金融公司在《中國新興的私營企業:新世紀的前景》報告中,曾經列舉了中國市場開放性不足的若干典型現象,但它們在2001-2005年期間已經徹底消除或正在消除。私營企業和個人直接出口的限制已經徹底廢除。銀行、鐵路、高速公路、電信、軍工、汽車制造以及商品批發網絡等領域,都已經存在私人資本或私營企業的活動。2004年,城鎮的公用事業、民航、石油、國防科技、廣播電視、新聞出版、醫療領域等,已經對非公有資本實行了進一步的市場開放。作為“公共產品”的公立醫院(和其他一些事業單位)也對私人資本開放了。在廣東已經有私人資本收購大型公立醫院的案例出現。市場開放中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而在實際進入市場時,非公有資本還要面對規模經濟壁壘、必要資本壁壘、 產品差別壁壘、絕對費用壁壘、技術壁壘等問題。另外,產業是區分為高、比較高、中等、低壁壘類型的,新資本進入這些產業的難易難程度肯定會在時間長短上表現出來。在市場競爭中,原有企業(如國有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其它非公有制企業等)也會采取阻止政策、行為以維護自身的利益,新進入者會受到既有市場結構的制約。這些市場經濟中客觀存在的因素,中、外同然,都是影響市場進入和私人新投資的重要因素。 另外,完善社會服務、維護企業合法權益、改進財稅制度等也是相對容易解決的問題,雖然落實的時間會因為解決問題的程序等因素不同而有長短的區別。 相對難度比較大的問題是市場開放和監管配套問題。由于中國存在政府治理機制和市場不完備、農村工業“點多面廣等特點,解決監管問題會比較復雜。而這又直接影響到市場開放水平和市場開放的目的能否實現。這方面的問題案例已經不少,食品、勞動市場、醫療領域都是典型。在一個缺乏法制和信用約束的環境中,“和尚打傘,無法無天”,私有產權并不能保證企業能夠履行“社會責任”。在金融市場的開放方面,銀監會的資料顯示,對照巴賽爾有效銀行監管核心原則25條標準,我國銀行監管有相當大部分屬于不符合或基本不符合。在2012年才能基本達到其標準。在這種制度缺失的條件下,由于金融風險大,大銀行的問題都層出不窮,基本不具備廣泛發展民間中小銀行的條件。當前部分農村信用社的產權改革,可以視為發展民間中小銀行的一種有限實驗。 但是,廣泛發展民間中小銀行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還是一個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美國的銀行業監管制度相對完善,銀行數量特別是小銀行數量全球第一,全部 銀行數量一度達到1.4萬家,而在歐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上百家稱得上是商業銀行的機構。但是從美國的發展趨勢看,在商業銀行獲得貸款的小企業比重并不高,而且是下降的。1993-1997年,其比重從49%下降到38%。同時,由于銀行業的競爭導致兼并,美國中小銀行的數量也在減少。近幾年,銀行數量已經下降到9000家左右。在美國,年收入不到100萬美元的小企業正在越來越多地向信用卡發行者和其他便利的金融機構求助。在小銀行比美國少得多的歐盟,2001年的文獻顯示,中小企業對銀行貸款的平均利用率為46%,而中國2001年中小企業貸款滿足率筆數為71.3%(其中私營企業貸款滿足率為60.4%)。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現代銀行制度發達的美國和歐洲都沒有完全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這個事實的政策含義是:第一,中國追求相對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的目標比較現實。應該在進行廣泛國際比較的基礎上,制定相關的數量標準來衡量。第二,在金融全球化、集中化趨勢加強的時期,主要靠新組建眾多的小銀行來緩解中小企業貸款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依靠金融服務多元化(包括適時、適當的發展小銀行)和放開利率等方法可能更為現實。 隨著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和資本在區域、國家間的流動性加強,完善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機制也是一道難題。這已經引起中央政府高度重視。《若干意見》36條中,有7條直接與《工會法》、《勞動法》的內容掛鉤。去年《工會法》執行情況檢查結果發現問題比較多,在非國有部門內中小企業工會組建率低,有些大企業公然抵制建工會,一些工會徒有其表。今年《勞動法》執行情況檢查估計問題也不小。近年來在合同、工資、勞動時間、安全生產、社會保障、童工等方面的突出問題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在執法方面軟弱無力,偏袒資方,已經成為構筑和諧社會必須面對的一項尖銳挑戰。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現在維護勞工權益也是一個在進行重新探索的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但是,目前可以看到的趨勢是,資本全球化在削弱一國內部勞工和工會維權機制的同時,已經培養了勞工維權機制的全球化趨勢。其表現之一就是地區化勞工維權機制已經在發展,如歐洲工 會就曾與歐洲雇主聯合會進行跨國集體談判。而在美國,勞聯/產聯也發表了關于中國工人階級狀況的報告。勞工問題已經跨越國界和大洋,與不同國家之間的經濟/政治問題以及區域一體化問題攪和在一起了。還是馬克思說得對,資本是在矛盾中發展,不斷制造自身的對立面。資本全球化和勞工維權全球化是一枚銀幣的兩面。資本無法回避善待勞工的問題。勞資關系,如影隨形。在這方面,歐、美的一些做法,還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如制定比較完備的法律法規、嚴格執法,重點發展企業外部的區域性/行業性集體談判,在中小企業多的地方實行集體談判合同的“擴展原則”等等。去年,國家勞動關系三方會議第六次會議《關于貫徹實施“集體合同規定”的通知》中,已經首次明確了要在非公有制企業和中小企業集中的地方,積極進行區域性/行業性集體談判的探索。高法制定規則推動各級法院進一步依法介入勞動爭議處理,深圳率先研究設立勞動爭議審判庭。國務院公布了《勞動監察保障條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采取措施落實最低工資制度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但是,有關法律法規不完善,全國勞動執法人員的數量近幾年來減少,基層政權機關財力不足,勞動執法力量相當薄弱。相當一部分企業工會軟弱。有些 地方政府偏袒企業主,忽視勞工的合法利益。這些因素構成了推進勞工維權和社會保障體制建設的障礙。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勞工維權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當務之急。在經濟學界,有的文章主張取消政府對勞動市場的干預(包括取消最低工資制度),重拾哈耶克和在英國促成保守黨凄慘下臺的新自由主義勞工政策,更是失之偏頗。 需要注意的是,貫徹《若干意見》,其制度意義是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其中包括正確發揮政府作用。因為,良好的市場體制是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工具。政府的公共政策是市場體制正常運行的有機組成部分。當前,政府通過改善公共管理政策,激發制度潛力,優化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環境,是能夠進一步促進其健康發展的。但政府一系列舉措的最終落腳點是建設和完善適合中國國情的市場經濟體制。只有在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其中有政府的一席之地),中國的非公有制經濟才能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 3.正確處理發展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關系,實現二者和諧發展。2004年體制內再次有官員和經濟學人發出聲音,要求國有資本從競爭性領域完全退出,從能夠賺錢的領域退出(這就包括壟斷領域了)。2005年初,國家國資委主任的回答是,主張“國有資本從一切競爭性領域退出”,只講“退”不講“進”,是不正確的。國有經濟要在重要的領域保持控制力,———這就包括競爭和壟斷兩個基本領域了。全國工商聯主席的一句話道出了處理公、私關系上遠離偏執的“不二法門”: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之間是和諧發展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