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慶幸,這次圓明園鋪設防滲膜,被無意中發現了,這才給了公眾質疑和聽證的機會。但事實上,這并不是圓明園第一次鋪設防滲膜,早在2003年的時候,它就在公眾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鋪在了圓明園的湖岸里。如果不是我們的記者偶然發現的話,這個秘密直到現在還不會被外人所知。
相信聽到這個消息,每個人都會大吃一驚,按理說,圓明園應該是我們所有人的圓明園。那些關系它命運的重大工程,理應讓公眾知道,并參與意見。可現在看來,圓明園里發生了很多我們都不知道的事情。似乎圓明園僅僅只是它的行政管理者的圓明園,和我們無關。當我們的記者在調查,圓明園工程中的種種疑點的時候,很多相關的政府部門和企業,都采取了回避的態度。那么,這次防滲工程和砍伐灌木事件,能夠讓圓明園回到公眾的視線之內嗎?
明天國家環保總局將舉行圓明園湖底防滲工程聽證會。這次聽證會,無疑會給大家一次監督圓明園工程的機會。今天,國家環保總局公布了聽證會代表名單,我們根據這份名單,找到了幾位代表,來看看他們是如何準備聽證會的?
點擊開國家環保總局的官方網站,可以看到“關注圓明園湖底防滲工程“已經作為一個專題放在了首頁最顯著的位置。今天上午,環保總局在網上公布了參加圓明園整治工程環境影響聽證會的代表名單,從這份名單可以看出,73名代表分別來自環保、文物、規劃、水務等各個相關行業,絕大部分是專業學者和高等院校師生。
北京地球縱觀環境科普研究中心負責人李皓,今天通過上網得知自己已經被列入聽證會的代表名單中,記者見到她時,她正忙著為明天的聽證會準備發言材料。身為中國生態學會常務理事的李皓告訴記者,從她個人的學術經驗以及翻閱的大量歷史圖片資料來看,圓明園整治工程對生態環境的毀壞是無庸置疑的。
李皓說,現在濕地所有的植物全部被鏟光了,下面再鋪一層膜,說要恢復清朝盛世圓明園的景觀,清朝盛世圓明園的景觀有大量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里面古人放了大量的自然原生態的東西,現在鋪了一個塑料膜以后,這些都毀掉了,怎么叫恢復呢!
李皓告訴記者,她對圓明園的關注完全出自從小對這一古跡的熱愛。從3月25日到今天,她已經6次到工地現場進行察看。并且發動中心的4名同事一起,拍下了數百張照片。隨著調查的深入,發現的問題也讓她越來越感到不安。
李皓說,古代的設計是叫水隨山轉,人工造了250個小土山,這250個小土山的灌溉系統全靠圓明園人工修建的溪流,現在人工修的溪流改成了硬化河道,行船以后,這個山的灌溉系統就沒有了生態系統,這樣它要死掉的,實際上古人設計的東西都沒了。
為了在明天的聽證會上舉出更有說服力的證據,李皓專門準備了一套幻燈片,這套幻燈片記錄著圓明園的昨天和今天。
李皓說,古人設計的東西都沒了。
正當李皓為聽證會忙著準備材料的時候,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生態學系助理教授李迪華也在起草一份名為《圓明園整治工程對文物和生態的破壞與整改建議》的發言稿。李迪華告訴記者,早在2003年圓明園西區恢復工程還在進行當中時,他和幾位同事就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這次聽證會,他也是最早報名的代表之一。說起明天的聽證會的主題,李迪華表示,目前整治工程對圓明園生態和文物的破壞已經是無須爭辯的事實。
李迪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滿目瘡痍。
李迪華向記者展示了大量在施工現場拍到的照片,這些都是他先后三次到圓明園實地拍攝的。他呼吁,除了對防滲工程的環境影響進行聽證,有關部門還應當組織文物方面的影響評價。
在我們的印象里,圓明園是一段民族歷史的記錄。那段歷史是屬于我們每個人的,不能竄改,而圓明園也絕不應該被隨意涂改。希望明天的聽證會,能夠讓這一切變得透明起來。
記者:王亞丹 孫嶺 編輯:向華
CCTV—2《經濟半小時》首播時間:21:30重播時間:(次日)00:3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