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區創辦10年如1日 1天創造1個億GDP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28日 21:02 新華網 | ||||||||
專題報道:落實科學發展觀 新華網北京3月28日電 (記者 謝登科、李光茹) “一天創造1個億GDP,一天上繳1260萬元財政收入,一天引進4000萬美元外資”--這是蘇州工業園區創辦十年創造的發展速度。
作為國內發展速度最快的開發區,其實,更令蘇州工業園區引以為豪的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這里的成功實踐。對園區而言,其意義已遠遠超越了“高速度”。 大自然與園區一起成長 作為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最大的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是“工業”與“園林”的奇妙結合。諾基亞、三星等上千家跨國公司投資的企業,掩映在蘇州水鄉的樟園、楓林、桂叢、荷塘之間。 在園區招商最迫切的時候,境外曾有一個上億美元的項目有意遷來園區,然而,環保局在審查時發現,該項目的主打產品“鈦白粉”含有放射性物質。于是,園區從歡欣鼓舞一變而為忍痛割愛。10多年里,像這樣被“環保一票否決”的項目達200多個,投資額度超過10億美元。 園區致力于大自然與園區一起成長,從源頭上控制著污染項目的進入。園區成立以來制定各類法規性文件68個,其中第一個出臺的便是《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暫行辦法》。帶著項目到蘇州工業園區投資,第一個要過的坎,必須是環保局,如果通不過他們的技術審查,啟動了“環保一票否決制”,無論再賺錢的項目,只能與園區無緣。 建區十年,園區先后關停污染型企業80多家,并對區內300多家重點企業實施全方位、全過程環保監控,累計投入環保建設資金300多億元。目前,區內獲得綠色企業標志的企業數占蘇州全市的一半。在建設總量激增的情況下,園區空氣質量一直優于國家二級標準,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保持100%。 在蘇州工業園區,已初步形成了“一環、三湖、四園、六帶、十二苑”的生態園林新城區框架,建成綠地面積1300多萬平方米,綠地率接近50%。藍天、白云、芳草地、綠樹林和氣象萬千的湖泊,吸引著投資者,陶醉著創業者。 向有限的空間要效益 蘇州工業園區新近作出規定,對投資額低于500萬美元的外資項目,原則上不再供應土地。這是園區追求集約化經營的又一舉措。 扣除水域和生態保護帶等,蘇州工業園區的實際可規劃建設用地不到轄區面積的一半。面對有限的土地資源,園區努力在提高引進項目質量、單位投資強度和建筑容積率上下工夫,最大限度地向空間要效益。 園區成立之初,即對工業園區70平方公里土地實施一次性規劃,對工業、住宅、綠地、商務等用地按32%、22%、14%、2.4%的比例做出明確規定。10年來嚴格按照規劃進行建設,土地開發形成良性循環。2001年以來,園區通過湖底取土等方法,完成填土4000余萬立方米,相當于新增用地10平方公里。除了“清淤、治水、取土、擴地”等綜合開發手段,他們還開創了“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社區集中,住宅向鎮區集中”的土地管理模式,在全國率先停止審批宅基地,集約利用土地達14平方公里。 園區吸引了包括52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在內的1764個項目,累計投資總額169億美元,其中投資上億美元以上的項目55個,平均每平方公里投資密度約15億美元,平均每平方公里工業產值已達200億元。土地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益在全國開發區中一路領先。 構筑創新和人才高地 在不久前召開的蘇州工業園區2004年科技發展資金兌現會上,蘇州蘭鼎生物制藥有限公司成為引人注目的明星,這家公司的國家一類新生物制品重組人尿激酶原等4個項目,一下子捧回了270萬元科技發展資金,成為去年獲園區科技發展資金最多的科技企業。 園區管委會清楚地認識到:單有制造業優勢,顯然很難保持國際競爭力,園區的經濟活力與后勁勢必受到制約。近年來,園區不斷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平均每年科技投入增長超過20%,科技進步貢獻份額達到70%以上。2000年4月,管委會決定辟出一個以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為目的的國際科技園,目前,這個科技園集聚了200家企業的3500名研發人員。 目前,園區科技型企業已經超過400家,海外留學人員創辦企業200余家,跨國公司和國家級研發設計機構50余家,形成了IT、新材料以及精密機械等支柱產業,已成為國內最大的新一代液晶顯示器制造基地和重要的集成電路研發生產基地之一。 高科技企業的集聚,帶來了人才的集聚。區內已擁有各類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超過2萬名。園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大力引進和培訓人才,使專業技術人才在職工中的比例達到70%左右。(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