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定價機制凸顯弊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24日 07:10 京華時報 | |||||||||
本報記者 史寶華 實習生 李玲 專家指出,在國內成品油流通體制不做出改革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做到成品油定價市場化。成品油定價離市場化太遠,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聯動的反應滯后,高油價時代迫近,而我國40%左右的原油仍依靠進口,此種情況下,五大弊端日益凸顯。
弊端 1油價“只漲不落” 3月23日,國內成品油零售價格再次上調。這是自2004年3月31日以來,國內成品油零售價格第四次上調。此次國內成品油零售價格上調,更加深了消費者對國內油價走勢的判斷:只漲不落。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于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的質疑:為什么國際油價無論上漲還是下跌,國內油價都只會上漲? 去年國內成品油零售價格有3次上調。3月31日汽油漲價;5月18日柴油漲價;到了8月25日汽油柴油雙雙漲價。這3次調價的直接原因都是國際油價上漲。而從2004年10月份開始,國際油價曾有一段時間的下跌,但國內油價并沒有隨之下降。有人認為,這與國家發改委制定的隨國際油價走勢做出相應調整的定價機制相悖。 弊端 2誤導消費行為 中石油集團石油經濟與信息研究中心的專家劉克雨認為,“只漲不落”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更多的時候,國際油價上漲,考慮到高油價對國內經濟的沖擊和人們的承受能力,國內油價并不會上漲。去年第四季度,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上漲至每桶55美元,國際成品油價格也大幅上漲之時,國內成品油零售價格并沒有隨之上調。劉克雨說,有時候,國際油價下跌時,國內油價的確沒有隨著下跌,但多數時間內仍然是前一種情況。 對此,中石化一位管理層人士表示,從長遠來看,政府為了緩沖國際高油價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同時考慮到人們的承受能力,執行相對較低的成品油價格,并不利于我國長期的能源供應。一個最顯著的例子是,相對較低的油價助長了一些大排量、高耗能轎車的使用,同時導致了部分地區、部分產業出現經濟過熱。在我國石油需求不斷增長的情況下,這種消費習慣不利于能源安全。 弊端 3零售企業叫苦 目前,我國的成品油零售價格具體的制定方式是:國家發改委分別選取紐約、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成品油價格再加權平均后制定。如果三地加權平均價格每個月上漲幅度超過8%,發改委就可能在三地加權平均價格的基礎上,再加運費,制定出相應的國內成品油零售中準價。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以中準價為基礎,在上下8%的幅度內制定具體價格。 但是,國際油價上漲傳遞到國內,一般會滯后一個月左右。而且,發改委會根據當前的社會總體物價水平,考慮人們的承受能力,最終綜合國內宏觀經濟形勢做出選擇。多數情況下的選擇是不上漲,或者少上漲。這個定價機制首先受到相關企業越來越多的詬病——— 中石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層人士對目前的定價機制頗有微詞:“為什么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導致的成本上升,不能傳導至零售環節,而要由兩大集團內部消化呢?” 而一些民營企業更是叫苦。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秘書長王勇告訴記者,由于不能與國際油價完全接軌,國際原油、成品油價格不斷上漲,國內成品油批發價格也隨著上漲,但是零售價格卻遲遲不上調,批零價差越來越小,眾多民營企業日子難過。 弊端 4助長投機行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一位研究成品油定價和流通體制的專家則指出了目前定價機制的最大問題———滯后助長了流通體制中的投機現象。 這位專家說,根據國際油價的走勢,國內銷售者很容易就能夠判斷國內油價的基本走勢,即上調還是下調,在做出價格預期后,就能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囤積,從而造成油品資源的緊張。比如,現在市場上出現了囤積油票的現象,還有些企業也有囤積油品的現象,這也是導致部分社會加油站出現“油荒”的原因之一。 弊端 5與現實開始脫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的一位專家分析認為,之所以目前的成品油定價機制越來越受到詬病,根本原因在于這個機制的前提已經發生了變化。這位表示不代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觀點的專家說,2001年,政府確定目前的定價機制的目的就是為了穩定國內油價。而穩定國內油價的前提是國際油價波動較小。當時國際油價確實保持了相對平穩,中國從國際上進口原油也并不多,因此,國內油價受國際油價的影響比較小,整體價格走勢保持了相對穩定。在執行成品油定價機制時,如果國際油價變動不大,國內就不做變動。如果國際油價上漲,國內就不上漲,或者是少上漲。如果國際油價下降,國內也不下降,或者是少下降。 但是,我國由于國內資源和產量不足,不可避免地需要從國際上進口,雖然通過政府的調控,能夠保持國內價格較小地受國際價格影響,但從根本上來說無法回避國際油價的波動。而近兩年,國際油價波動劇烈而且頻繁,穩定國內油價的前提已經不復存在。再加上國內需求不斷增長,進口量逐步攀升,國際油價對國內油價的影響作用越來越明顯,政府通過主觀調控,施加過多影響也不現實。 成品油定價機制如何改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專家:完全放開國內成品油價格,完全與國際接軌,目前來看尚不具備這種條件。因為油品流通體制改革,不能光從定價機制著手,還要與流通體制的配套改革比如市場結構、競爭主體、油源、批發環節的諸多環節同時進行。不過,縮短與國際油價接軌的滯后期,應是改革目前的定價機制的重要方面。 中石油集團石油經濟與信息研究中心專家劉克雨:完全按照國際油價變動來調整國內價格變動是不可能的。油品價格的波動會對國內經濟發展造成影響,頻繁的價格變動并不是好事。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戴彥德:當前石油產品的定價,應該兼顧兩個方面:首先是市場,因為我國目前有40%左右的原油依靠進口。其次要考慮到政府對整體物價水平的控制。他同樣強調我國經濟仍處于轉型時期,市場發育不成熟,收入水平不高的制約因素。 原油成品油定價機制三次改革 1998年6月3日,原國家計委出臺《原油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規定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個集團公司之間原油交易結算價格由雙方協商確定,價格由原油基準價和貼水兩部分構成。其中原油基準價由原國家計委根據國際市場相近品質原油上月平均價格確定,貼水由購銷雙方協商確定。汽、柴油實行政府指導價,由原國家計委按進口完稅成本為基礎加國內合理流通費用確定零售中準價,中石油、中石化集團公司在此基礎上在上下浮動5%的幅度內確定具體零售價。 -2000年6月份起,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階段,即國內成品油價格參考國際市場價格變化相應調整,當時參考的是新加坡市場油價。 2001年11月份起,國內成品油價格接軌機制進一步完善階段,主要內容是由單純依照新加坡市場油價確定國內成品油價格改為參照新加坡、鹿特丹、紐約三地市場價格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 相關新聞 高油價時代臨近 盡管國內成品油零售價格再次上調了,但是此次調價相比國際成品油價格來說,還差得很遠。專家認為,成品油零售價格還有很大的上調空間。 “目前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成品油價格每噸仍相差1000元左右,如果完全與國際接軌,國內的成品油零售價每升還要上漲1元左右,也就是說,北京地區93號汽油的價格將接近每升5元”。中石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說。 這個說法從另外一個渠道得到了印證。根據記者了解,上周,紐約、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成品油加權平均價格漲幅達到了60%,是2001年確定新的定價機制以來,三地加權平均價格的最大漲幅。而此次國內成品油價格上調相比最近一次的價格上調(2004年8月25日),漲幅只有8%左右。 顯然,如果國內油價真正地與國際接軌,那么國內消費者的反應可想而知。昨天,新浪網針對此次調價所做的調查顯示,91.17%的被調查者已經表示,目前國內油價水平“高”(昨天下午7時的數據,被調查者共有34482人)。 很多分析機構判斷,長期來看,國際油價仍將保持在較高的水平運行。由于全球經濟依然看好,以及一些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世界石油需求將呈現增加趨勢。國際能源署已經調高了2005年世界石油需求。在供應方面,由于普遍擔心歐佩克組織的剩余生產能力有限,伊拉克、伊朗等主要產油國不明朗的局勢,再加上一些突發的因素,國際油價維持高位的可能很大。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歐佩克宣布增加的每天50萬桶的生產配額,這不但沒有抑制國際油價突破每桶56美元,油價反而一度攀升至每桶57美元。有些專家表示,國際油價達到每桶60美元只是個時間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