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雜志:國有資產賤賣解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3日 11:36 《環球》雜志 | |||||||||
為了解決國有不良資產處置問題,中國政府在1999年成立了四家資產管理公司(AMC)。2005年初,日子本來還算平靜的四家AMC卻惹來了麻煩,他們被國家審計署審計出700多億元人民幣違規資金的消息見諸媒體,同時將資產賣給外國投資銀行被指有“賤賣”之嫌。那么,事實真相究竟如何?《環球》雜志組織了對AMC公司員工和相關專家的專訪,以期解答社會各界對國有資產處置事務中的諸多疑問。
“國資賤賣說”背后的不平之聲 ——《環球》雜志專訪AMC員工 -《環球》雜志記者/李曉明 目前,在國有不良資產處置問題上,一邊是對四家AMC很不利的輿論聲勢,另一邊卻是AMC的緘默。不過,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為此,《環球》雜志記者采訪了一位東方資產管理公司的從業人士,聽到了原來并不愿保持沉默的不平之音。 《環球》雜志:這次審計署的審計結果你怎么看? 東方AMC人士(以下簡稱“AMC人士”):四家資產管理公司查出38個涉案線索,67億涉案資金,違規700億,這個結果我也感到吃驚。我們公司也已經查出三人有問題,其中一個被“雙開”。在東方工作這么多年,一直覺得運轉很正常。我個人認為,這次審計也能幫助我客觀看待自己的公司,了解公司的經營現狀,對于公司的未來發展是有益處的。 《環球》雜志:那你是認同這次審計的結果了? AMC人士:我覺得結果已經出來了,是不能評論的,但審計的角度似乎值得商榷。因為其中一些問題可以說是國家處置不良資產政策的產物,是無法避免的。當初剝離銀行不良資產用的是賬面價值,即它賬面上是多少錢,那么認為它的價值也是這么多。可是實際上,這個賬面數字并沒有多大意義。打個比方說,你有一塊手表原來1萬塊錢買的,這就是賬面原值,你戴了十年后要處理掉。這時候有一個比我們兩人權力都大的中間人要求我還得花1萬塊從你那買過來。我當然必須得這樣做,但當我再將手表處置給別的買家時(比如實際當中的外國投資銀行),手表肯定不能按一萬塊賣了,可能連1000塊都不值。因為我沒有權力要求買家接受原價,我就得按照市場價格來交易。背景 1999年中國將1.4萬億的銀行不良資產剝離給四家AMC是按照賬面價值1:1進行的。華融、長城、東方和信達等4家資產管理公司,分別承接了由工行、農行、中行和建行剝離出的不良資產,當時限定10年處置完畢。專家指出,菲律賓、芬蘭、加納等國都是也是采用這種方式的。優點是簡單便捷,AMC與銀行之間不必為價格發生爭執。但由于按照明顯高于實際價值的賬面價值收購,AMC每處理一筆資產就會不可避免地發生一筆實際的損失,多處理就多損失,財務報表永遠處于虧損狀態。這樣造成監管機構無法客觀判斷AMC的成效,也就無法實施有針對性的激勵。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的老總楊凱生曾談到,人們往往認為賬面上的數字就是資產,數字的完整就是資產的完整,數字沒有變化就是資產沒有流失。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環球》雜志:既然剝離資產用的是賬面價值,處置資產又不得不依照市場價格,也就是談判價格,那這中間拿什么來衡量你們AMC的工作成績呢? AMC人士:沒有明確的標準,也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如果說有標準,那就是國家要求我們實現資產處置的價值“最大化”。可是,站在不同的位置上對“最大化”其實理解是不同的,這實際上是一個帶有主觀色彩的指導標準,而評價工作成績的標準一定要是客觀的。比如像韓國處理不良資產時政府就給了一個明確的比例,即只要你能將剝離出的不良資產按一定比例收回,那你的工作就算合格。而在我們這里缺乏這樣的客觀準繩。由于沒有標準,就容易造成眾說紛紜的局面。我相信審計部門了解當時剝離資產時采用的賬面價值肯定不能反映真實價值,但問題是在沒有客觀標準時,審計部門的采信的標準與AMC的可能不同,這就會造成一些偏差。 背景:專家指出這里面產生出一個“收益最大化和責任最小化”取舍的難題。AMC作為一個國有非銀行金融機構,即一個企業,在努力實現不良資產處置收益最大化的同時必然要追求成本最小化,也就是責任最小化。當缺少明確的客觀認定標準時,AMC肯定要側重于壓低成本,使責任最小化(少擔損失國有資產的責任)。這樣一來,肯定會降低處置不良資產的速度。要知道,不良資產呆滯的時間越長,它的價值就流失得越快。比之處置過程中流失資產的道德風險,不處置或者慢處置不良資產的道德風險更大。 《環球》雜志:這次審計署的結果一公布出來,你們的壓力是不是比較大? AMC人士:那是肯定的。我覺得這幾年幾次審計風暴使得審計署獲得了一種輿論上的“話語權”,而我們資產管理公司沒有同等說話的分量。 《環球》雜志:有人認為你們AMC負責處理不良國有資產,權力比較大,操作比較獨立,可能會缺少監督。 AMC人士:我不這樣認為。其實監管我們的機構不是少,而是太多樣化。有權監管AMC的政府部門很多,主要包括財政部、銀監會、人民銀行等,還有國務院直接派駐的監事會。另外,我們內部也有審計部門。2004年一年中,就有來自審計署、監事會和銀監會的三次專門審查。另外,我們的資產處置都要經過相關政府部門的審批,不能自由裁量。事物都有兩面性,有時監管線路長、法定程序長也有不利的一面。對我們AMC來說,合規地處置不良資產必須要通過招標方式。有一次一家企業想用400萬收購一筆1000萬的資產,但由于買方只有一家,我們沒有立刻同意。當別的買家到來可以進行拍賣時,這家企業卻由于時間拖得太久中途撤標了。現在,這筆資產由于再沒碰到合適的買主仍然滯留在賬上。 背景 在我國,財政部對AMC財務運行進行監管,下達資產處理計劃和人員費用計劃;銀監會、證監會分別對AMC的金融業務實施監管,銀監會任命AMC高層管理人員;債轉股由國資委會同銀監會、財政部管理;對外業務由銀監會、財政部、外匯管理局、商務部和發展改革委員會管理;監事會對財務活動和主要領導的經營管理進行監管。監管主體明顯偏多,內部協調復雜,重復多,效率不高。 《環球》雜志:盡管有這么多“看門人”,還是出了問題。 AMC人士:問題是有,但瑕不掩瑜。中國的4家AMC平均不良資產現金回收率達到20%左右,這在國際上也是一個比較好的水平。5年來AMC已經處置了6750億元,現金回收了1370億元,這次涉案資金只占到4%,不能否定AMC的貢獻。但這次審計結果肯定會對AMC今后的工作產生影響,但我覺得由AMC處理不良資產的大路線不會改變,包括將資產打包出售給國際國內投資人的策略也不會轉變。另外,雖然審計署審查出了一些問題,但審計署報告最開始的總體評價中對資產管理公司的工作評價其實是正面和積極的。 背景 專家認為衡量AMC運作成功的標準并非僅僅是現金回收率,因為AMC接受的資產因質量不同回收率肯定也不同。一把尺子衡量難免有失公允。但不能否認的是,處置不良資產的速度和現金回收率仍將是重要標準。 根據普華永道會計事務所的統計,到目前為止中國僅向外國投資者出售了面值近500億人民幣的不良資產,占總處置量的7%。海外流失資產說和“賤賣”資產說有夸大之嫌。 另外,以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為代表,AMC開始以不良資產作股本出資與外國投行成立公司,以回收收益從事金融等經營,對最大化回收資產構成正向激勵。在這種新模式下,并非簡單地向外賣出資產,也有利于防止資產賤價流失。 引進外國投資人收購不良資產已經是國際通例,在亞洲,韓國、日本、泰國和中國臺灣都已開放不良資產海外招標。應該說這是大勢所趨,不能因噎廢食。 《環球》雜志:距離中國銀行業開放只有兩年了,AMC在10年內清理不良資產的路也走了一半,是不是會逐漸成熟起來? AMC人士:經過5年的摸索,AMC總結出了很多經驗,也培養了不少專才。我覺得以后要改變現在這種標準模糊的評價體系,轉而實行清晰的目標責任制。另外,監管部門的政策要保持連貫,既重視過程監管也重視目標監管。2004年3月時,財政部跟我們簽了兩份協議,給我們一定的自主權,然而10月份又緊急出臺政策對公司員工的工資增長率進行控制。這種政策的不可預知和“給事不給權”的觀念還需轉變。 在此輪審計風暴過后,信達資產管理公司1月31日又開始了新的215億資產的拍賣,AMC們的車輪又旋轉了起來。對于“國有資產流失”問題應當有億萬雙眼睛的關注,也當有有效的方法來監督。現在,我們有了國家審計這件利器,但當我們將全部的希望近乎偏執地寄托于審計之上時,不僅審計難負其重,我們也會失掉安靜地坐下來認真審視問題的沉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