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列入城市人口 成為城鎮化進程主流群體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17日 07:40 人民網-人民日報 | |||||||||
時下,正值民工返城高峰。面對同樣洶涌澎湃的民工潮,人們的看法和理解在無形中一點點地轉變——— 人民網記者 張毅 內容提要
農民工逐漸成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體部分。當前,在我國城鎮化加速的背景下,我們應當怎樣看待和解決農村勞動力流動中存在的矛盾?農民工群體的就業和生存趨向如何?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李鐵和副研究員竇紅。他們認為:大規模流動人口進城就業并逐步遷徙定居,是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短期內靠發展大中城市轉移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并不現實;經濟增長要確立就業優先的目標,拓寬城鄉就業空間。 農民工已是“城里人” 在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各地把農民工列入城市人口范疇 記者:記得上個世紀80年代每到春運,人們為“盲流”所困擾,而現在,各級政府和運輸部門都積極解決農民工回家過年和返城事宜,比如專門設有民工專列,等等。 李鐵:這得說黨中央、國務院對待農民工的政策有了積極的、很大的改變。2004年的中央1號文件中第一次把農民工作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提出。近幾年國務院有關文件更是從農民工的基本權益入手,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政策要點,直接解決農民工在城市中生產和生活面臨的迫切問題。這是非常可喜的變化,也很難得。 記者:我理解,現階段大規模農民工群體的出現,應該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李鐵:這代表著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如果說在上個世紀90年代,城鄉的壁壘還沒有完全被打破,到本世紀,農民工已經成為城市社會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最重要的標志是,在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各地已把農民工列入城市人口的范疇。目前,在建筑、紡織、采掘、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和一般服務業中,農民工已成為城市勞動者的主體。 竇紅:農村人口進城務工就業彌補了城鎮勞動力供給的結構性不足,有效地抑制了勞動成本的上升速度,為發揮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優勢,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與此同時,農村勞動力和人口在城鄉之間的流動,打破了農村和一些不發達地區相對封閉的經濟社會環境,加快了城鄉間的信息交流。大規模流動人口進城就業,并逐步遷徙定居,是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 農民工進城成本太高 低收入享不了城里的福;城市服務和管理不完善 記者:現在不是農民想不想進城的問題,而是農民有沒有能力進城或者城市是不是真心歡迎農民的問題。廠子招不到人了,或者到了春節才念到農民工的好,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早在一個月之前,各路媒體就開始大呼小叫“如何留住農民工”,倒也更增添了一些“年”味兒。 李鐵:這與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是相輔相成的。農民工的低收入無法支撐他們在就業城鎮定居。據統計,2002年,全國外出農民工的年平均收入約為5444元人民幣,而當年全國城鎮居民年平均消費支出為6030元。農民工當前的收入水平還無力承擔城鎮住房、子女教育和其他消費支出,更談不上在大中城市定居。在短期內要靠發展大中城市轉移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不現實。 記者:這只是表面的,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醫療等社會保險,農民工是不敢想的。 竇紅:城市管理面上對農民進城就業,仍然有很多限制。用工歧視性、拖欠工錢、超時工作、勞保水平低、生產安全條件差等現象比較普遍。另外,當前龐大的農民工群體,由于沒有被納入戶籍管理范圍,城市管理力不從心,一方面在流動人群中,普遍存在犯案率高、受傷害率高的現象;另一方面,計劃生育、義務教育、衛生防病等關系國家長期發展的社會政策,很難覆蓋所有流動人口。 李鐵:農民外出進城就業缺乏信息引導。據統計,90%以上的人口流動具有自發性特征。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中,有組織的僅占3.3%。農村勞動力普遍素質偏低,缺少在城鎮就業或向二、三產業轉移的職業技能。據農業部的調查,80%的農民工僅受過初中以上的教育。 農民工徘徊在城鎮邊緣 平等分享公共紅利,降低就業遷徙門檻 記者:“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兩個趨向的論斷為社會廣為認同。給人的感覺,這兩年農民工問題、城鎮化問題在具體政策的深度和廣度上都得到很大突破。那我們當前要突出解決哪些問題? 李鐵:切實保護流動人口的基本權益,取消歧視性規定,使農民工與當地居民平等分享公共服務的紅利,包括教育、衛生、文化各個方面。加強對用人單位落實《勞動法》、《安全生產法》等法規的監管。積極開展人口流出、流入地政府之間的合作,及時溝通勞動供求信息,探索建立適應流動人口特點的綜合協調服務和管理機構。同時,創造條件,鼓勵由流動轉為遷徙。今后遷徙政策措施的重點,應逐步由投資、人才、投親靠友遷徙轉向就業遷徙,降低流入地的遷徙門檻,創造就業遷徙的環境條件。 竇紅:農民工是城鎮化的主流群體。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必須加強城鎮化的科學規劃和產業引導。在制定國家中長期規劃時,要合理規劃各類城鎮的布局,引導重點項目及產業合理布局和積聚,避免人口流動過于集中。 李鐵:農民要進城,核心是就業。在引導經濟增長的過程中,要確立就業優先的目標,積極拓寬城鄉就業空間。支持中小企業,鼓勵第三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勞動密集的優勢長久之計。 鏈接 六成流動人口流向大中城市 我國農村勞動力約4.8億人,農林牧漁業實際需要的勞動力只有1.7億人。目前約有1.6億—2億農村勞動力轉向非農產業和城鎮就業。據國家統計局農調總隊調查,2003年我國有1.139億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進城務工農民中,60%的流動人口流向地級以上大中城市。 各方協力改善務工環境 中央出了不少政策、地方干了不少實事、農民得了不少實惠。200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文,在小城鎮和縣城所在地,第一次放開農村人口進城定居和就業的限制。2001年第十個“五年計劃”明確提出改革城鎮戶籍制度,形成城鄉人口有序流動的機制。目前,各地已全面實施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 就業結構性矛盾亟須化解 根據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最新統計數據,2005年,預計北京全市城鎮登記失業人員總量為28.45萬人,比2004年增加1.45萬人,但勞動力市場人、職匹配成功率卻在降低,約有34%的就業崗位因無合適人員匹配而浪費;而有25%的求職者找不到合適的就業崗位。專家認為這是很多城市面臨的共性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