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部崛起系列報道之二:安徽潛龍在淵(4)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4日 17:30 中國經濟周刊 | |||||||||
“每年資助200名學術、技術帶頭人、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參加國家級繼續教育研修活動,同時積極開展出國培訓活動,每年選撥50名左右處級以上優秀年輕干部到國外學習培訓,每年重點資助100名35歲以下、獲碩士以上學位的優秀青年人才到國內外知名大學、科研
優良的投資環境和優質服務,還吸引了外來投資者。調查途中,記者在蕪湖市馬塘區政府發現,設在政府辦公樓6層的“安徽雙鶴藥業有限公司”的綠色大字分外搶眼。經了解才得知,一個偶然機會,馬塘區區長孫再平遇到了著急租房拓業的雙鶴公司老板李道月。為解雙鶴燃眉之急,區政府決定把政府辦公樓的其中一層臨時借給雙鶴,并同意雙鶴在樓頂上豎起了巨幅廣告牌。現在,雙鶴的一個新生產基地正在馬塘醞釀上馬。 “雙鶴效應”正成為當地招商引資的有效招牌。如浙江諸暨彈簧廠老板聽說“借房”的事后,也拍板在馬塘區投資建設一個汽車配件廠。據介紹,近一年多時間,馬塘區已進駐企業52家,引資5億多元。 正視自我軟肋—突圍“三低” 面對轉機出現、底氣醞足、執政能力加強等優勢,安徽現有的困難也不容回避。“四低三不平衡”便是最主要的“癥結”所在。 何謂“四低三不平衡”? “四低就是工業化水平低城鎮化水平低、外向度低、還有一個是民營經濟所占的比重低;三個不平衡,就是區域不平衡、城鄉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安徽省省長王金山在接受采訪時作如此解釋。 經濟專家認為,“四低”問題,尤其是工業化、城鎮化、外向度的“三低”癥結,是安徽經濟加快發展、奮力崛起的最大障礙。為此,他們為安徽省的決策者提供了如下“智囊”:探索發展的突破口,從呼應浦東、迎接輻射,到借江出海、搶占先機,通過思想解放大討論,激活創造性思維。 這一高度概括的總體指導原則下,不同地區應該有不同的發展思路。如素有“金山藥嶺名茶地、竹海桑園水電鄉”之譽的霍山縣,走的是以工業企業發展為主的模式。現在,已經由原來的大別山革命老區貧困縣,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工業強縣。 據介紹,30多萬人口的霍山縣擁有30多家規模工業企業,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超過55%,工業對縣財政的貢獻率超過60%,全縣財力和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霍山的變化只是安徽工業化進程中的一個縮影。近5年來,全省工業總產值以年均16.7%的高速度攀升,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已達43%以上。截止到2004年底,安徽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有4158家,擁有資產3700多億元,實現產品銷售收入近3000億元,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增長25%,實現利潤180億元。 對此,安徽省發展計劃委員會主任朱先發感受頗深,他認為當前安徽經濟呈現出的活力,就在于“全力鍛造工業化這一發展的脊梁!” 據《中國經濟周刊》調查,目前,安徽大中型工業企業有547家,只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的13.2%,但其資產規模和產品銷售收入卻占規模以上工業的81.8%和76.6%,實現利潤超過150億元,接近全部的89%。其中,安徽馬鋼、安徽電力實現銷售收入200億元以上,海螺集團、江淮汽車、銅陵有色、安慶石化、徽商集團、安徽中煙在2004年都實現銷售收入都超過100億元。 目前,依托馬鋼、蕪湖奇瑞汽車等500多家現有骨干企業而形成的企業“群落”,已成為安徽工業經濟的重要依托。但2004年,緊縮的宏觀調控背景下,數家骨干企業成為宏觀調控的“首選”目標,企業境況如被冰雪。 以海螺水泥、奇瑞、馬鋼等為代表的安徽省重點企業,受控制建設用地、清理各類開發園區和產業政策的影響,一方面擴建項目得不到批復,企業不得不暫停項目。如馬鋼原計劃上的500萬噸鋼生產線和第二條H型鋼生產線項目因得不到及時批復,不得不推遲計劃;另一方面,企業為避免資金緊缺的問題,主動削減了投資幅度,其中鋼鐵投資一項全省從一季度增長360%,回落至6月份的10%。 海螺水泥公布的今年上半年財務報告中顯示,該公司在二季度盈利3.49億元,較一季度的4.43億元大幅減少0.94億元。對于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少賺近億元的直接原因,南方證券的分析師指出,主要是因為今年初國家加大了對鋼鐵、水泥、房地產等行業的調控力度;但也有專家指出,這其實從側面考驗了安徽布局工業的抗風險能力。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