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圈欲破西北困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7日 02:04 中華工商時報 | |||||||||
□本報記者 趙民望 西部的問題許許多多,西部開發的種種命題,都是在催動西部快速發展,但差距卻越來越大。在中國成堆的發展中的問題里,東西部發展失衡,無疑是一塊硬骨頭 當西部地區成為中國走向富裕的最大籌碼時,核心的難題就是到目前為止,政府給予
對西部進行拆分看似簡單,實際上是一種戰略思路的轉向。現在,有一種模式成功地印證了它的優勢所在:區域內的經濟圈 西北經濟雖然落后,但是幾個中心城市的活力,尤其是各個省會城市的壯大,卻給西北地區畫出了另一條路線:形不成一個經濟圈,但可以冒出若干大“都市圈” 西部不是“一個”問題 西部的問題許許多多,西部開發的種種命題,都是在催動西部快速發展,但是差距卻越來越大。在中國成堆的發展中的問題里,東西部發展失衡,無疑是一塊硬骨頭。“西部大開發”熱過了一陣,漸漸地回歸到尋找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軌道。“熱起來”是應該的,如何走下去卻是不能不知道的。 當西部地區成為中國走向富裕的最大籌碼時,核心的難題就是到目前為止,政府給予這個地區一系列的扶持,都不足以推動中國這塊面積最大的區域經濟的發展。不論怎么評價西部開發方略,可以肯定,沒人敢樂觀地給出西部經濟騰飛之日的時間表。 區域發展的不均衡由來已久,不可能企望西部地區在若干個10年就趕上東部發達地區。現在的一個誤區是,我們更多地把西部當作“一個”問題來處置,總是試圖在政策上通過種種的優惠來扶持,地方政府為此也患上了引資饑渴癥。此時背景下的西部大開發,資本的本性、市場規律已經變成主導力量,僅靠優惠政策發展西部是不現實的。之所以認為西部不是“一個”問題,而是西南、西北兩個區域的發展問題,關鍵在于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本身,急需區域經濟形成規律的導引。事實上,今天西部地區的西南和西北本來就是兩個相對孤立、缺乏密切聯系的區域。如果把西部地區拆開,再看西部問題可能就會大不一樣。 由此,記者以為籠統地提出西部問題,是難以解決西部發展動力不足的難題的。因而把西部當做一個“概念”,讓它在代表不發達地區的同時,應當以不同的方式來分別改變西南、西北的處境。對西部進行拆分看似簡單,實際上是一種戰略思路的轉向。現在,有一種模式成功地印證了它的優勢所在:區域內的經濟圈。 去年,就有經濟界權威人士展望: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出“東部地區一馬當先、西部地區積極推進、中部地區加快發展、東北地區重振雄風”的全新格局。并且由此推斷:我國東、中、西部經濟互聯互動、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將促進中國走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之路。目前,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已經展示了它的活力,這三大經濟圈正在進入新一輪發展機遇期,它們對中國總體經濟實力的貢獻將會進一步增大。晚于“西部大開發”而提出的“振興東北”,將打造為中國經濟的“第四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李善同提出“8大經濟區”的設想,其分析認為,我國“十一五”區域發展的思路脈絡將很快明朗,可能改變以往太粗的東中西劃分方法,而以8大經濟區取代。在這8大經濟區內,沒有“西部”一說,而有西南、西北之分。 在全國,現實的發展不均衡是存在的,但是若干經濟區域內的經濟圈卻非常活躍。在西部,整體上的發展依然緩慢,但是同樣的情況是,“不發達”并不是西部的全部,至少在西部的西南、西北兩個經濟區域里,差別就非常明顯。西南地區因為重慶直轄、因為向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靠攏,更因為西南沿邊、沿江、靠海的“地利”,將出現不同的結局:西南肯定先于西北解決“西部問題”。 基于這樣的觀察,記者以為,在面對西部整個地區時,政府的推動應當從兩個地區的差異性入手,即:全力催動西南、西北兩個獨立經濟圈的形成、壯大、再融合;而不是就西部說西部、就西部設計西部的發展藍圖。西南正在走向一個經濟圈的初級模樣,惟有“西北經濟圈”還是一個找不到圓心點的地理位置存在。 西部之北能否畫出一個“圈” 數年前,有專家預言:西北地區要逐步縮小與東南沿海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就必須實行趕超戰略,力爭在經濟上有一個大突破、大跨越。因為如果今后全國經濟增長速度能夠維持在7%左右,而西北地區又能比全國平均水平大約高5%-10%的話,那么,西北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相對指數,要從目前的68.7逐步提高到75.0(以全國平均水平為100),將至少需要14-27年;若要提高到80.0,則至少需要23-47年。 這位專家的結論是:西北地區要想實現大的突破、大的跨越,就必須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舉措。但是,直至今天,西北地區的經濟現狀與全國的差距不是在縮小,仍然在擴大。記者無意抹殺西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進程,盡管西北5省區的經濟發展在全面提速,一些省份的速度甚至可以排到全國平均速度之上,但是總量、效益等硬指標,都把西北地區中的多數省區排在了全國的末位。有統計表明,西北地區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工業產值占全國的比重一直趨于下降。目前西北5省工業產值僅占全國的3.0%,而其國土面積占全國的32.1%,人口占全國的7.1%。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由于東部具有領先優勢,中西部的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力要素不斷涌向東部,擴散效應遠遠大于回流效應,加劇了地區間利益的不均等。 正是在這樣一種極為不利的形勢下,西北地區各省區利用國家有限的政策、資金扶持,通過多種方式,努力地改變著落后的處境。看得出,無論中央還是地方,對于西北地區的整體發展是有許多安排的,遺憾的是,這種安排只停留在了一般意義的號召上,并非制度上有什么創新。 上世紀90年代,西北地區有過一些動作。其間,西北5省區曾經組織起了一個“西北5省區黨政領導聯席會議”,于1993年在烏魯木齊首次召開后,以輪流坐莊的形式已在西寧、銀川召開過3次。每年舉辦一次、輪流坐莊的聯席會議,期望能夠通過這種協調機制,促進西北地區間的經濟協作以及產業聯動。記者采訪過1996年9月在蘭州舉辦的第四次聯席會議。當時,來自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5省區的黨政主要領導,以及新疆建設兵團、中央、國務院11個部委單位的代表和負責同志,就推動西北地區的聯合開發的主題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與會人士認為,西北地區加強聯合協作,共謀經濟振興具有良好的基礎和條件。西北地區只有加強聯合協作,實行優勢互補、揚長避短,才能集中力量辦成一個地方想辦而又難以辦到的事,才可以加快開發步伐,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以形成區域經濟的整體優勢,早日實現縮小東西部差距的目標。加強西北地區的聯合協作,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按照“揚長避短、優勢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從共同特點和利益出發。只有從一些易于辦得到、見效快的事情入手,才能多領域、多形式、多層次的逐步推進。會議討論通過了《關于請求國家“九五”期間對西北地區給予更有力政策支持的建議》,重點研究了需要國家布局的西北地區聯合開發項目,并協商了西北5省區六方之間的協作和聯合開發項目。各省區承諾在信息、信貸等具體政策上,為企業的戰略性改組改造、跨省區的兼并聯合、組建企業集團給予優惠和支持。 就西北區域的經濟發展來說,這個“黨政領導聯席會議”的努力是積極的,它的實際作用就是在促成一個經濟圈的形成。可惜的是,這個制度后來流于形式,慢慢地沒有了聲響。代之而起的是陜西的“西洽會”、甘肅的“蘭洽會”、新疆的“烏洽會”以及青海的“青洽會”…… 就西北地區的經濟而言,產業構成的雷同化、或者同質化本來就很嚴重,設想中的經濟圈內各個關聯方已經存在相同產業的競爭。再加上先天不足:幾個中心城市相距遙遠,除蘭州距西寧只有200多公里外,其他幾個城市相距幾乎千里。當這個區域內的5個省區都爭相以優惠的政策對外招商引資的時候,西北地區的外資存量還不到全國總存量的4%,而12個沿海省、市的外資存量要占全國總存量的90%左右;當西北區域內各省區在資源或初級加工產品上的競爭愈演愈烈的時候,區域內的產業同質化更加嚴重、效益更低,大量東部輕工產品一波又一波的西進浪潮,淹沒了西北各省區僅有的一點優勢產品,占據了區域內的絕對市場份額;當各個省區都在盤算著誰來領導西北區域經濟的時候,區域內的幾個大城市間尚不能全部通航、通高速公路,鐵路運量總是難出難進。 由此,在西北遲遲不能出現經濟圈便很正常了。數年前,本報西北世紀行報道組推出過一組報道,從中就可以明顯感受到一種競爭:西安、蘭州都認為自己是西北的中心城市。不過,就現實來看,其中的任何一個城市都不足以帶動并輻射整個西北經濟圈的脫穎而出。很顯然,經濟圈不是人為的功力就能畫圓的,其關鍵在于經濟區域內的生產要素能否實現組合,以及產業間相互協作的實現。在西北,如果沒有經濟模式、經濟形態、經濟戰略上的大轉變,發展西北經濟圈的一切不過是紙上畫圓。 省會城市在突圍 那么,西北地區在形不成經濟圈的情況下,就沒有戰略突破方向嗎? 有專家預測:未來15-20年,區域將成為我國產業技術的主要支撐,成為整合各種資源促進發展的主戰場。而中心城市在區域經濟中的主導作用日益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將成為我國知識和技術創新中心、先進制造中心,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火車頭。為此,首先應該加速省會城市的發展,在省會城市形成“經濟集聚中心”。其次,必須統籌省會城市與其外圍地區的協調、均衡發展,通過省會城市“集聚中心”的技術擴散作用帶動外圍地區的經濟發展。 西北經濟雖然落后,但是幾個中心城市的活力,尤其是各個省會城市的壯大,卻給西北地區畫出了另一條路線:形不成一個經濟圈,但可以冒出若干大“都市圈”。假以時日,如果能夠在西北地區制造出4個大都市圈,在其輻射效應之下,廣泛意義上的西北經濟圈的夢想或許就不遙遠。 2002年12月28日,《西安———咸陽經濟一體化》協議簽字,西北地區的第一個大都市輻射圈正式形成。 這個都市圈里的兩座城市西安、咸陽共轄11區14縣1個縣級市,面積20102平方公里,人口1205.1萬。近在咫尺的咸陽與西安產業布局和發展方向相似,相互競爭的態勢不僅限制了西安,也限制了咸陽的發展。西安咸陽連體后,兩市將逐步實現規劃銜接,交通同環、通訊同網、環境同治、金融同城、信息同享。 隨著西安———咸陽地鐵的籌建、世紀大道的開通,兩市之間20分鐘就可到達;兩市將共同編制旅游發展規劃,更多的景點都納入了“西咸一、二、三日游”范圍;兩市的公用通訊、局域信息、廣播電視等網絡將駛上快車道,兩市的計算機網絡將互通,實現咸陽電話用西安區號,移 動電話同市、固定電話升至8位;共同治理渭河、灃河流域的水污染和大氣污染、工業污染、固體廢氣污染。 咸陽將原來的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的思路進行了調整,把原來沿西寶高速公路北側向西和向北拓寬的思路,改為向東南發展,與西安銜接。咸陽的世紀大道也修到了西安的西大門灃河東岸并打算在此籌建一片經濟開發區,與西安北郊的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鄰,并冠之以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咸陽園之名。現在,西安西北部和咸陽灃河新區建設已經啟動,此舉將兩市市區聯結為一體。 西安市已經將西郊確定為工業發展的軸線,咸陽的制造業已初具規模。而西安則定位在發展成信息中心、金融中心、商貿中心、高科技中心,與咸陽錯位。 西安與咸陽的大“都市圈”行動,肯定刺激了西北的其他幾個城市,于是,寧夏很快推出了“大銀川”計劃。 2002年11月,“大銀川”概念出現在寧夏高層的有關決策中:首府銀川作為推動寧夏經濟發展的首位中心城市,是培育和提升全區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競爭力的主要載體,是最活躍也是最具潛質的經濟增長因素,是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突破口,是帶動全區社會經濟以及周邊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與繁榮的龍頭城市。應當發揮銀川中心城市在寧夏區域100公里以內的核心經濟圈、周邊方圓300公里內的內經濟圈、300-500公里范圍的外經濟圈的集聚力、輻射力和帶動力作用,發揮大銀川的城市綜合優勢,努力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構建符合寧夏未來經濟發展需要的大、中、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結構體系,形成重點產業的合理布局與超前發展,實現全區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銀川所處的區位條件、個性特點決定了銀川這個中心城市的功能與現代化建設的職能定位和未來發展戰略目標。只有立足自身優勢,突出自身特色,發揮獨特的城市功能,才能加快城市現代化進程,才能使銀川這個區域中心城市在西北大地上快速崛起。寧夏給“大銀川”的定位是:集特色工業與商貿旅游于一體的經濟型中心城市。以賀蘭、永寧、青銅峽、吳忠、靈武、平羅、石嘴山、大武口、鹽池、同心等市縣為內經濟輻射圈,以周邊地區為外經濟輻射圈的區域經濟中心城市。應當考慮把銀川建設成為高新經濟中心、信息技術中心、對外開放中心、貿易交流中心、旅游文化中心,將寧夏北部地區的市縣發展成為制造加工中心和特色工業產業配套基地,將寧夏南部地區的市縣發展成為與銀川高新技術結合的特色農業產業化基地、綠色食品加工基地和特色醫藥生產基地。 日前,《蘭州都市經濟圈研究》課題通過專家初審。從2003年5月開始,甘肅有關方面籌備該規劃,2005年底前將拿出規劃方案。此舉意味著甘肅省將在未來50年分階段建設蘭州都市經濟圈:首先以蘭州、榆中兩大盆地為依托,建設人口規模可達400萬-500 萬人的城市核心;其次,建成包括蘭州、白銀、定西、臨夏等地的部分地區在內的蘭州都市經濟圈,總人口約800萬人;最后有望在蘭州都市經濟圈發展的基礎上,建設形成以蘭州為核心,西寧、天水為次級中心,人口規模1500萬人左右,各城鎮職能合理分工、有機協作,沿亞歐大陸橋展開的黃河上游城市群。都市圈未來交通體系將是以鐵路、公路為主骨架的大交通運輸網。規劃建設環蘭州的兩條快速干道網絡;規劃建設以蘭州為中心的“十”字形兩條輕軌快速干道。 在這個規劃里對于如何利用旅游資源,已有詳盡的規劃:以蘭州百里黃河風情線為龍頭,建設貫穿永靖———蘭州、白銀的數百里乃至千里的黃河風情線,構建榆中興隆山旅游休閑文化、白銀企業旅游休閑、吐魯溝風景、臨洮歷史文化觀賞農業風景、定西安定區風景、臨夏少數民族旅游文化風景區等。 2003年6月24日,烏魯木齊市、昌吉市、阜康市、米泉市、石河子市、吐魯番市等7城市的黨政官員,在加快構建烏魯木齊城市經濟圈的主題下,就7城市經濟合作相關事宜進行了深入探討和磋商。會議通過的《烏魯木齊城市經濟圈協作委員會章程》、《烏魯木齊城市經濟圈經濟合作協議》、《烏魯木齊城市經濟圈旅游合作協議》,無不意味著烏魯木齊和她周邊的6城市在宣告西北地區有一個城市經濟圈找到了圓心點。 據悉,“大烏魯木齊”建成后,烏昌都市區遠期到2020年的城鎮人口將增加一倍多。烏魯木齊市將增加250萬-280萬人,昌吉市將增加60萬-80萬人,米泉市將增加25萬-40萬人。烏昌都市區基本形成后,烏昌都市區被規劃為南北區和昌吉、米泉兩個新城區。現在的烏魯木齊老城區為南區,其目標是全面提升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具有強大區域組織功能的生產性服務業,提高區域的核心競爭力。 正在發展中的烏魯木齊北部幾個區為都市北區,省級行政中心牽到北區,結合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形成新的城市構架;通過快速交通網絡,溝通都市區的多個發展單元。 昌吉新城正在積極建設,準備承接烏魯木齊科技教育產業、住宅業、會展業等功能的外溢和轉移;充分利用烏魯木齊區域性航空樞紐港,建設航空物流中心。 米泉新城區將建成大型的現代物流中心和制造業基地。同時發展成城市旅游度假基地。為適應烏魯木齊機場作為區域性樞紐機場的戰略地位政變,機場遠期搬遷到昌吉和呼圖壁之間,距離烏魯木齊45公里左右,同時服務于石河子。通過城市快速軌道干線,將機場、新城區和都市區連接,建立以常規線路為基礎,市郊鐵路、城際軌道交通為輔助的運輸網。 幾乎西北地區的省會城市都相繼開始了“都市圈”行動,對于西北地區的區域經濟來說,這些“都市圈”的雛形是值得期待的,其成型更需要相當的努力。 對此,專家們提出:綜合性經濟中心城市必須堅持經濟、社會、文化全方位的開放性。堅持發展以市場為主導的外向型經濟,使自身早日成為全球經濟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時,綜合性經濟中心城市必須以具有一定規模的城市群為依托形成有效的經濟區。因為,缺乏城市群為依托的中心城市或與周邊腹地缺乏密切的經濟聯系的中心城市不是真正的綜合性經濟中心城市。對于經濟區域內中心性等級較低的城市,盡管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和競爭力,但由于城市總體規模、經濟總量較小、城市功能單一,因此該城市在做發展定位時決不能盲目地求大求全。另外,“都市圈”內應堅持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努力成為專業性經濟中心。(17E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