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俊懷曾稱調查越早越好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2日 14:49 新京報 | |||||||||
伊利風波大事記 3月9日首次公告從2002年11月起累計匯款3億元至閩發證券北京營業部購入國債。 5月22日公告稱未委托閩發證券理財,自主在金通證券進行國債投資。
6月17日提請股東大會免去俞伯偉獨立董事職務;此前,公司三名獨立董事俞伯偉、郭曉川、王斌擬聘請審計公司對公司資金流動、國債買賣交易和華世商貿公司等問題進行專題審計,稱:“據了解,呼市華世商貿有限公司是公司高管及其家屬注冊的公司”,公司MBO浮出水面。 6月18日發布澄清公告,稱公司高管家屬將所持有呼和浩特市華世商貿有限公司股權近期已轉讓他人。 6月19日披露控股子公司內蒙古牧泉元興飼料有限公司國債投資情況。 6月26日回應媒體質疑,辯解國債投資與公司國有股轉讓無任何關聯關系,并再次對呼和浩特市華世商貿有限公司作出說明,中國證監會內蒙古監管局進入公司進行專項核查。 6月28日獨立董事俞伯偉表示獨立董事應接受中小股東的委托,對相關國債投資決策人提起訴訟和索賠。 6月29日監事會決定,不將免去俞伯偉獨立董事職務的議案提請同日召開的股東大會審議,同時提議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審議該提案并獲股東大會通過。獨立董事俞伯偉和王斌發表針鋒相對的獨立意見,表示將接受中小股東的委托,對造成國債投資損失的有關決策人員提起代表訴訟。 7月22日公告于2004年7月21日接到中國證監會通知書,證監會決定對公司立案調查。 8月3日臨時股東大會罷免俞伯偉獨董職務,俞伯偉表示將起訴公司侵權。同日,公司獨董王斌提出辭職。 8月11日公告董事會決定,將所持有的國債于2004年年底前出售完畢。 9月9日公告控股子公司內蒙古牧泉元興飼料有限公司已售出全部國債,累計虧損775萬元。 10月19日臨時股東大會通過王斌辭去公司獨立董事,補選王蔚松、吳邲光為獨立董事。 12月17日內蒙古自治區檢察院對伊利集團董事長鄭俊懷等11名高層管理人員進行了詢問,之后對鄭俊懷等高層管理人員采取了強制措施。 潘剛或重返核心舞臺 潘剛簡歷 ●1992年7月———1993年7月回民奶食品廠(原伊利集團前身)員工 ●1996年11月—1999年12月伊利集團礦泉飲料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兼黨總支書記 ●1999年8月———1999年12月伊利集團組織機構調整項目組組長(兼職) ●1999年12月—2002年7月伊利集團總裁助理伊利集團黨委委員液態奶事業部總經理、肇東市伊利乳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肇東市伊利乳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廊坊伊利乳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包頭、伊利乳品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2002年7月———現在伊利集團董事兼總裁伊利總裁潘剛于17日當天被召回呼和浩特協助調查,彼時他正在北京參加中國乳制品協會組織的一個行業會議,當天下午的會議原定由他主持。據乳制品工業協會的人士透露,潘剛在接到“突然來電”后緊急離開,主持人只好臨時更換。曾被業界謂為乳業少帥的潘剛重新回到公眾的視線當中。 雖然記者始終無法接通他的手機,但據內部員工透露,“近些天潘總一直在忙著開會,研究方案,爭取伊利渡過難關。”截至記者發稿前獲悉的最新消息稱,潘剛將再度主持伊利的棋局。但在獨董事件發生后的近半年時間里,“幾乎看不到潘總的影子,原本他的工作都交給其他人來操辦,實際上是處于被架空狀態。”伊利是業界公認的“黃埔軍校”,與靠創業坐上高管位置的人不同,潘剛是后起之秀。 在伊利風云迭起之時,鄭俊懷早前在接受南方某報記者采訪時曾潸然淚下,聲稱自己是清白的,證監會調查越早越好。 “親屬大股東” 鄭俊懷:任何一個自然人都可以購買一家公司的股份,我自己也可以買伊利的股份。自己人買自己公司的股份是對自己公司的發展有信心的表現。 MBO疑云 鄭俊懷: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是所有權與管理層分離,因此股東不一定要派經營者進入公司的,這很正常。 證監會調查 鄭俊懷:這很正常,惟有這樣才能把社會上對伊利的各種傳言搞清楚,一切由證監會說了算,這也是給企業一個說清楚的機會呀,我希望這個調查來得越早越好,調查結果出得越早越好。 此外,政府的支持也很重要。伊利這個企業聯系著太多的奶農、用戶、股民,穩定很重要。至于我什么時候退下來并不取決于我。 焦點人物 獨董:要為自己維權清譽 對于公司高管“涉嫌挪用公款”一事,多數人士認為,其基本事實還是圍繞今年以來伊利股份罷免獨董事件中所涉及的國債投資信息披露違規、華世商貿股權之謎等問題,隨著調查的深入,暴露出的疑點愈加突出,或者有關部門已掌握了可為事件定性的重要證據。經過一番程序上的波折,最終在8月3日伊利臨時股東大會上免去俞伯偉獨立董事的職務。另一位獨立董事王斌隨即提出辭職。俞伯偉當時表示,準備起訴公司高管,為自己維權清譽。 獨董6月發表的《聲名》摘要指出:“……質疑公司3億元國債投資的非常性與非理性,屬于獨董的責任和義務。自2002年11月以來,公司未經正常的審批決策程序卻存在巨額國債投資。為什么不投資乳業而投資國債?國債投資的目的是安全性與流動性,在國債投資不僅沒有保值反而造成巨大損失的情況下,為什么還要大量買入國債?國債投資中是否存在融券、回購的情況?為什么國債投資不履行必要的決策程序和信息披露程序?國債投資與公司管理層的收購有無關系?公司業已進行的巨額國債投資,已直接威脅到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的權益。同時它是否與公司高管層的收購或挪用公司資金,甚至與經濟犯罪有關,我認為獨立董事有理由表示質疑和關注,我在此再一次強調并且堅持應由獨立董事聘請專門的審計機構和律師事務所對公司國債投資進行專項審計和合法性調查。”現主持工作的伊利黨委副書記楊貴:公司目前調整董事會和法人代表還沒有具體的時間安排。今年伊利將會有一個很好的業績,前三季度已經實現銷售收入68.43億元。而且準備早請財務公司的人員進行年終報表審計,爭取來年早些時間拿出好的業績來給投資者。 機構投資者:績優股調研不能麻痹 有不愿意透露身份的伊利機構投資者表示,像伊利這樣大多數人眼中標準的價值藍籌股如果發生問題,往往帶有隱蔽性,投資者事先很難發覺,這就要求今后對績優公司的調研不能麻痹,要加強主動跟蹤。但這位人士堅持認為,無論此事結果如何,伊利的質地非常優良,只要是抱有正常心態的投資人,都希望伊利能早日渡過難關,繼續穩定發展。 流通股東:減少投資者損失 伊利股份最大流通股股東博時價值增長基金的管理方———博時基金管理公司新聞發言人肖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已經注意到這一事件,目前正關注事態的發展。此前該公司有關負責人在接受廣州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伊利早就存在的問題,越早處理越好。對投資者的影響應該是暫時的,希望各方妥善處理,盡可能減少投資者的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