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人曝光京城造林公司內幕 說難聽點就是傳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11日 08:13 新京報 | |||||||||
內部人士曝光京城部分造林公司運作內幕,一些被“洗腦”的群眾成為牟利工具至今執迷不悟 看到自己的辦公桌被安排了新人,陽林知道,自己已被公司巧妙地解雇了。陽林想說點什么,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他靜靜地收拾好自己的物品,轉身從辦公室出來,輕輕地把門帶上。 他的上司,一位項目經理正站在門口,親切地稱呼他“陽哥”。陽林禮貌地報以微笑,平靜地向電梯走去。 這一幕發生在北京阜成門外大街某造林公司,時間為2004年11月3日。陽林并非第一個遭遇此般處理的員工,而更多知情者向記者透露,京城許多造林公司中,類似場景幾乎每天都會上演。 結束造林公司兩個月的職業生涯之后,陽林用“解脫”、“釋然”來形容現在的心情。他已確信,對于造林公司而言,自己這樣的員工只能是個匆匆過客,是個被利用的角色。 招聘還是招商? 2004年11月3日下午,一份本地報紙的第62版上,陽林剛剛離開的那家公司又刊出了招聘廣告。廣告稱:本公司是一家房地產開發及綠色產業建設的集團企業,為開拓北京市場,需要招聘項目經理、商務代表若干名,待遇為3000-5000元不等。 陽林用筆把報紙上造林公司的招聘廣告一一勾出,數目不下10家。令記者意外的是,十幾家公司中,沒有一家直接冠名造林公司,所謂××科技公司、××金融集團或者××實業者卻比比皆是;有的公司甚至不留名,直言“中老年直聘”,只留下公司的地址。 一位曾在4家造林公司工作過的人士肯定了陽林的指認,他告訴記者,鑒于媒體對造林公司的質疑,一些造林公司每次招聘都會更換稱號。以北京東方森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就曾以“東方森茂”、“東科”、“東方實業”為名進行過招聘。另一些造林公司由于兼營期貨交易,打出金融公司的名號。 “招聘名稱常換,一般不留咨詢電話,態度稍好的公司留個問路電話。為何?”指著廣告,陽林給記者分析道:一方面,公司故意制造一種神秘感,吸引人直接到公司來一趟。另一方面,公司在保護自己。 用陽林的話來講,只有應聘者來到公司后,公司才能對他們每個人作出準確“估價”。另一位業內人士則透露,公司對應聘者初步估價的標準是:有沒有京籍戶口,是不是積累了廣泛的社會關系,是不是屬于特殊人群,如退休人員、教師等。 初步估價之后,公司會有選擇地向一部分應聘者發出培訓通知,培訓后參加簡單的考試即可成為公司員工。“這個時候,造林公司招聘的真正目的就表現出來了,”陽林狡黠地笑道,“公司招你為員工,就是希望你成為托管林地的投資者。” 記者此前對北京4家造林公司進行調查,證實陽林所言不虛。對于這些公司來說,每一個應聘者都是潛在的投資者。而對所謂的“員工”,一些公司既不給底薪,也不簽訂勞動合同。惟一的證明標志是,公司給新人配發了“胸卡”,胸卡上標示“××公司編號××”。 一位業內人士戲稱,造林公司打出招聘廣告,相當于向人們發出投資“要約”,而面試的過程,相當于挑選客戶的過程。 查閱有關本地媒體不難發現,幾乎每家在京造林公司招聘廣告的頻次,每月至少在1次以上。而公司到一些人才市場和社區的招聘,頻率之高更無法統計。 “玩的就是人海戰術,沒有源源不斷的招聘,公司就失去了財源。”一位曾長期從事造林招商的人士說,能這樣做主要由于公司不向基層員工支付底薪。而下崗失業者人數眾多,也為這種“人海戰術”提供了充分的施展空間。 相關專題: 《新京報》系列深度調查:
  [1]  [2]  [3]  [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