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DP緣何被低估(5)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2日 15:44 《新財經》 | |
低估的證據 在GDP統計中,在既定的產量下,GDP的統計結果取決于該國全部產品或者服務的價格。因此,一國價格體系的合理程度會直接影響該國GDP統計結果的真實性、可靠性。通常認為,在完全市場化條件下形成的價格體系才是最為合理、可信的價格體系,盡管我國1994年確立了市場經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最終目標,但是相對于美國、西歐的發達國家來說,我國的市場化程度還不高。鑒于此,我國在GDP統計過程中使用的價格體系就難免由于市場化程度不夠而造成的價格扭曲,中國GDP的統計數據存在失真也就不足為奇了。 另外,在GDP進行不同幣種的換算中需要使用匯率,而匯率的本質是購買力平價。除了資本、勞動等投入要素生產率的差異以外,市場化程度不同的國家之間產品定價模式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由于要素生產率的差異是各國在發展歷史中由于各種原因長期積淀下來的,而且它造成的差別是價格體系內在固有的,并不影響國家之間的相對價格;而市場化程度不一所帶來的各國定價模式的差別則會影響到整個價格體系的合理性,從而使國家之間的相對價格(購買力平價)水平失真。市場化程度較低的國家,行政干預、價格雙軌制等手段會使整個價格體系扭曲,使得購買力平價無法正常發揮作用,從而使得根據購買力平價進行衡量的GDP偏離真實水平。 因此,可以從各國市場化程度的角度來對世界銀行用購買力平價所作出的GDP的真實性進行剖析。 國際上的一些專業機構近年來都進行了關于經濟自由度的相關排名,排名的變量體系主要包括銀行與金融、資本流動與外國投資、政府財政負擔、政府規模、薪酬與價格、貿易自由度、政府對經濟干預程度、產權、監管及黑市活動等因素。我們可以拿經濟自由度的排名結果近似地衡量各國的市場化程度。由于各機構在排名中選取的方法不同,中國市場化程度的得分也各有不同。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 International, 2002)的“世界競爭力評分”評價2002年中國的競爭力為52分(以美國為100分),排在第31位(總共評價了49個國家和地區)。美國傳統基金會的“經濟自由度指數”(Heritage Foundation, 2003)將中國的經濟自由度排在世界第127位(總共評價了156個國家和地區)。美國的民間智囊機構卡托研究所在2003年發表的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名中中國位于90位(共評價了123個經濟體)。盡管國內的一些學者在對中國市場化程度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都對這些國際排名表示質疑,在這幾套排名中中國在自由度方面均處于較落后的位置。 市場化程度的低下所引起的價格體系的扭曲會導致以購買力平價所衡量的GDP水平的失真。如果我們以各國的市場化指數和購買力平價指數(世界銀行的購買力平價GDP與名義匯率GDP的比值)作一個回歸分析,就可以看出兩者之間有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通過以103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化指數和購買力平價指數作為樣本數據進行回歸(為了盡量減小中國市場化程度估計的偏差,采用了排名相對中庸的美國卡托研究所對我國市場化程度的評價結果),得到結果如圖1所示。 計量檢驗的結果表明,各國的市場化程度與購買力平價指數基本呈負相關關系。也就是說,市場化程度越高的國家,購買力平價指數就越低,按照名義匯率法計算出的GDP和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計算出的GDP就越接近,關于GDP的爭議就越小。而中國的市場化程度在123個國家和地區中僅居第90位,市場化指數較低,因此,按照名義匯率法計算的中國GDP確實是有所低估的,它沒有真實地反映中國的綜合國力和人們的生活水平。 2000年按匯率法中國的人均GDP為852美元,當年世界銀行按照名義匯率法的排名中比中國靠前的幾個國家,卻發現他們的人均壽命、人均用電量、人均電話、人均工業能源與GDP高度正相關指標卻落后于中國(見圖2-5),說明按照名義匯率法的排名確實低估了中國的GDP。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