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馮青
北京報道
11月1日,《2004世界能源展望》研究報告中國首發儀式在京舉行。該報告由IEA負責編寫,其中中國能源部分,由IEA和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共同完成。
國際能源署(IEA)長期合作和政策分析主任歐努.溫和斯特說:“這份報告主要描述了到2030年以前,全球能源體系的發展趨勢。其中在一次性能源結構中,石油仍然占最大的比重,而且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馬六甲海峽是中國能源生命線
報告指出,如果各國政府繼續奉行2004年中的政策,世界2030年的能源需求將比目前上升近60%,中國的一次能源需求占全球一次能源需求的比例將從12%增加到16%。從目前到2030年全球石油需求預計將年均增長1.6%,達到每天1.21億桶。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將從每天200萬桶增加到2030年的每天1000萬桶的進口量,到2030年中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度將達到74%。
對于IEA的分析,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戴彥德認為:“受資源等條件的制約,從80年代以來,中國的石油生產增長就比較緩慢。今年中國的石油產量比去年增加了幾千萬噸,目前的生產量最高只有2億噸。根據我們預測,到2020年國內對石油的需求量大約為4.5億噸,所以74%的依賴度并不是很高。”
報告認為,未來油價走勢是導致不確定性因素的原因之一。2004年中,原油和成品油的票面價格達到了歷史最高點。假定到2030年國際能源署成員國進口原油價格為每桶35美元,在高油價情況下,非歐佩克成員國的常規和非常規石油生產將顯著增長,導致歐佩克成員國市場份額大幅下降,全球石油需求將降低15%。該報告認為,從長期來看,歐佩克將不會從高油價中獲利。
該報告指出,能源安全將在短期內有更大的風險。中國、印度以及多數OECD國家等油氣進口大國將越來越依賴中東成員國和俄羅斯等石油儲量大的國家。隨著國家貿易的擴大,石油物流關鍵點發生中斷的風險將會不斷增加。
報告稱,現在每天有2600萬桶石油經過亞洲的馬六甲海峽和波斯灣的霍爾木茲海峽。通過以上和其它關鍵通道運輸的石油數量將在預測期內翻番。不論任何一個關鍵點出現供應中斷,就會對油市產生嚴重影響。因此維護國際航道和管線安全的問題日益緊迫。
基于這種風險,溫和斯特特別強調:“重要的石油結點對于地緣政治方面將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石油安全出現問題的話,對市場的供應影響很大。我們對國際航道和管線的安全性要更加關注,中國等發展總國家要積極對付石油供應可能產生中斷的風險。”
而現實情況是,中國百分之六十的石油進口必須通過馬六甲海峽。由于日本和中國的石油都通過這里運輸,該區域航道異常擁堵,而且該區域向來海盜猖獗,加之國際恐怖勢力有向該區域滲透的趨勢,隨時會造成運輸線路中斷。所以能源專家稱之為“脆弱的”和“危險的”能源生命線。而霍爾木茲海峽,則更在中方的控制能力之外。
中國能源投資風險趨高
該份報告列舉了其它能源的增長需求。其中天然氣在今后十年消費增長將超過煤炭消費量。到2030年,供氣基礎設施需要累計投資27000億美元,其中一半投向于氣田的勘探和開發。在跨地區天然氣貿易中,以液化天然氣形式進行的比例將從目前的30%提高到50%。
到2030年,發電將占全球天然氣消耗量的近一半,并吸收能源供應基礎設施累計投資的60%以上。全球電力行業將需要新裝機4800GW,才能滿足預期的電力需求增長。
報告認為,煤炭在能源中所占的比例將略有下降,到2030年,煤炭將滿足能源總需求的22%,其中新增煤炭需求全部來自發電。中國和印度兩國將占去2002年到2030年煤炭需求增量的68%。
針對能源需求增長帶來的投資增長,該報告預測,從2003年到2030年,全球在能源領域累計投資16萬億美元,年均投資5680億美元。其中僅中國一國的能源投資需要2.4萬億美元,占全球能源投資的15%,年均投資大約為960億美元。溫和斯特認為:“相對于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總量來說,其投資需求比較大,因而投資風險高,他們面臨的融資挑戰更嚴峻。”
針對IEA的報告及建議,戴彥德認為:“目前對于中國來說,解決能源危機的重要措施是節能,過去我們提出的是節能和開發并重。例如在全民消耗的17億噸標準煤中,有4億噸標準煤是白白浪費掉了的。”
他表示,中國政府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今年6月,溫家寶總理主持討論通過的《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040~2020年)》(草案),其中第一條提出了“堅持把節約能源放在首位,實行全面、嚴格的節約能源制度和措施,顯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他還透露,上周,國家發改委又通過了一個關于節能的中長期能源發展規劃,把節能作為專門的規則也是第一次。(來源:新浪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