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期貨 > 國內期貨評論 > 正文
 

油荒兩地追蹤 遲到的一個月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4日 10:24 中國經營報

  

油荒兩地追蹤遲到的一個月

曾經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燃油期貨,在高油價的今天,不得不面對它尷尬的首演式。photocome/供圖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作者:張鵬 陳亮

  曾經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燃料油期貨,如今在國際油價的漲跌中艱難沉浮。“從8月底以來的成交情況看,國內燃油期貨并不能真實地反映出國際原油的金融屬性。”10月21日,一位期貨業資深人士向記者分析道。

  然而,等待包括原油在內的新期貨品種陸續上市,目前似乎還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 國家體改辦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宏觀研究室主任宦國渝認為,現行的石油流通體制決定“近年內不可能有新的品種推出”。

  國家石油戰略中這項代表著“軟儲備”構想的方案,此刻不得不面對它尷尬的首演式。“國內原油期貨將無法超脫于現貨市場的價格壟斷困局,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上述期貨業人士表示。

  燃油期貨“虛假”繁榮的背后

  自8月25日在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以來,燃油期貨就一直保持著傲人的成交量記錄。然而,在前期原油一路走強時,國內燃油期貨卻明顯跟漲不足,尤其是10月19日原油自55美元回落到53美元時,國內燃油期貨應聲全線下跌,跌幅之大令業界矚目。

  “市場這兩個月來的活躍,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交易機構存在做市商的嫌疑!”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司分析師李磊表示,近期成交量與控盤量非常不成比例,這實際上反映了燃油期貨參與者的結構失衡。

  此前本報曾報道(見本報1571期2004年9月6日文章《燃油期貨交易尷尬支撐》),在8月24日上海燃油期貨交易上市的前一天,盡管中石油等國內三大石油巨頭從上海期貨交易所拿了多張燃油期貨自營會員牌照,但沒有一個是以集團公司的名義拿的。而在交易當天,幾家成為燃油期貨自營會員的國營公司在上期所的邀請之下去了現場,但有的“應邀”做完幾十手就走了,有的則連交易手續都沒有人去辦。

  “商業機構的缺失使得投機者短線交易成為市場的主要力量,顯然這并不是國家重啟燃油期貨市場的初衷。”李磊介紹說,國家每年進口約9000萬噸原油,90%以上是現貨采購,其中約有34%無法拿到國際期貨市場上進行套期保值;而對于做慣國際期貨市場的中石油、中石化等國內石油巨頭,每年有將近百億的資金入賬,已足以使它們對國內不到250億的期貨市場根本提不起興趣來。 “這種供需結構決定了入場交易的大多是規模很小的民營貿易商,這無疑提高了市場的風險性。”李磊表示。

  與此同時,由于燃料油自身的市場容量和它在整個石油產品中所處的地位,業內人士估計燃料油期貨推出后,其交易的活躍程度不會超過上期所現在的銅期貨,甚至預言它只有5年左右的風光時間。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燃料油消費市場幾乎處于停滯狀態。10年間的平均增長率僅為0.1%。即使能穩定在2001年3600萬噸的消費量,與近年來每年不低于2.1億噸的原油、9000多萬噸的汽油消費量相比,燃料油仍然相去甚遠。

  北京異構石油工程咨詢公司副總經理、國內知名的石油市場專家陳薇告訴記者,國家選擇燃料油作為期貨品種是考慮到了中國的國情:目前在國內,原油、成品油、燃料油三個品種中,燃料油的市場化程度最高。

  “但是,燃料油市場過于狹小,更重要的是,這個市場正處在它的衰退期。”陳薇表示。

  石油定價權下的無奈選擇

  明年9月,隨著鎮海基地項目的啟動,國家戰略石油儲備計劃將進入正式實施階段,然而,保障石油安全僅有物資儲備是不能很好達到效果的。

  據了解,中國燃料油每年進口量高達1800萬噸,石油消費量已占全球的2%,但在國際定價機制里連0.1%的權重都沒有,基本上是被動接受國際石油基準價,在國際貿易中損失很大。

  “在石油期貨中,燃料油并不是特別理想的品種。”上海期貨交易所副總經理胡政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不過,在當前的石油流通體制下,燃料油是上期所繼上海石油交易所之后重新楔入石油期貨的惟一選擇。

  1993年,中國曾相繼開辦了上海石油期貨交易所、北京石油期貨交易所,并在廣州聯交所掛牌交易石油期貨。然而,由于當時國內石油價格的雙軌制和上下游、產供銷、內外貿的嚴重脫節,導致了國內石油市場流通秩序的混亂局面。為此,1994年國務院下發了《關于改革石油、成品油流通體制的通知》,實行“統一政策、統一價格、統一調撥、統一質量標準”的石油流通政策。失去現貨市場依托的石油期貨交易逐漸萎縮直至停止。

  2001年10月,中國石油市場定價機制再度發生了轉變。成品油從緊跟新加坡市場每月調整的定價方式,改為以紐約、鹿特丹、新加坡三地市場一籃子價格的加權平均值為定價基礎(即中準價)、兩大石油集團有上下8%浮動權力的定價機制。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專家指出,這種與國際油價變化相適應,在政府調控下以市場形成價格為主的石油價格形成機制存在著一些弊端:跟蹤國際市場油價使得國內存在一個價格滯后期,因此,對價格管理者來說是“事后價格”的中準價,對成品油交易者來說則是個“事前價格”,即使信息及時,企業管理完善,成品油價格實際上也是個不由企業決定的“計劃價格”。

  在這種流通機制下,國內石油貿易基本是受控制的,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兩大集團壟斷經營,其他企業無法染指。一旦重新推出除燃料油之外的石油期貨交易品種,市場也很容易被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操縱。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中超俱樂部醞釀大變革
阿里漢下課幾成定局
北京新交法聽證報告
考研大講堂 報考指南
2004中華小姐環球大賽
京城劣質樓盤備忘錄
調查:南方周末創富榜
安妮寶貝筆記連載
全國萬家餐館網友熱評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