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期貨之父梅拉梅德的中國傳教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0日 06:22 第一財經日報 | |||||||||
本報記者 羅文輝 發自上海 曾在30年前推動美國期貨市場發生根本性變革的“金融期貨之父”利奧·梅拉梅德,不僅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國股災余震中挺身而出,成為堅決捍衛期貨市場利益的“斗士”,還扮演著“傳教士”角色,不遺余力地在全球各地推進期貨市場國際化。
如今,這位被梅拉梅德自傳《逃向期貨》的中文翻譯陳晗博士親切稱為“膽識過人、富于雄辯、作風強悍、面容慈祥的猶太老爺子”,正把推廣金融期貨的傳教熱情傾注于中國期貨市場上。 開展全球范圍內期貨市場的國際化合作,是梅拉梅德在多個場合表達出來的終極追求。也正是1987年美國股災時以梅拉梅德為首的CME與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的同舟共濟,才使得當時的金融期貨市場避免了一場沒頂之災。 幼年即因逃避納粹迫害而遠離故國波蘭漫游成為“國際人”,并始終信奉自由市場經濟的梅拉梅德,執著于期貨市場國際化的“傳教”工作。 CME在梅拉梅德全球經營戰略思想指導下,領先各大交易所在世界各地進行金融衍生品的教育和推廣,早期即幫助組建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LIFFE)和歐洲期貨交易所(EUREX),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進入亞洲。CME先通過與新加坡金融交易所(SIMEX)合作設計兩地隔夜盤“雙向對沖系統”(MOS)而進入新加坡市場,后進入日本,現來到中國。在梅拉梅德2002年訪問上期所的次年,CME即與上期所簽署合作備忘錄。目前,CME與國內三大期貨交易所都已建立戰略合作關系。 不過,梅拉梅德的助手周元(CME亞洲業務總監)9月30日在鄭州告訴《第一財經日報》,CME在近期開發中國國內市場業務方面尚無總體安排,其各項教育、培訓計劃僅限于政府部門(包括證監會、銀監會等)高層,尚未涉及與國內期貨經紀公司合作層面,且近期有可能在內地設立辦事處。 誠然,天下無免費的午餐。上期所以高價購買了CME首創而如今在全球各大期貨交易所風行的市場風險控制系統SPAN,不過該系統至今未能被推廣應用。而在日前由CME發起舉辦的上海“中國金融衍生品論壇”上,已有媒體認為以“夢幻組合”高調亮相的CME高管層難免自我推銷之嫌。 其實梅拉梅德已在上海“中國金融衍生品論壇”上坦承,目前以教育者身份進入中國市場,前期投入的智力、人力成本,未來將以資金回報。 由此不難理解,為何這位年屆七旬的老人不顧一周來在中國各地連續奔波的辛苦,在中國期貨市場的發源地——鄭商所15周年慶前夕,如約專程趕赴鄭州參加《利奧·梅拉梅德論市場》一書中文版首發式。該書譯者王學勤博士事后告訴本報記者,雖然梅拉梅德近期常來國內推廣其期貨市場國際化理念,但以前從未在國內連續呆上5天之多。 而且,場內交易員出身并長年堅持親自交易的梅拉梅德在穿上鄭商所特意贈送的“紅馬甲”時,其喜悅之情不禁溢于言表:“不知該說什么,很榮幸成為鄭商所一員。” 然而,在9月30日,匆匆由機場趕到鄭商所國際會議廳的梅拉梅德,也許還沒有搞清楚飛機晚點到達的準確時間,竟然向等待已久的人們張口誤稱“下午好”。 急切盼望金融期貨早日問世的中國期貨業內人士,應該能夠理解梅拉梅德提前問候的心情。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