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期貨滾動新聞 > 正文
 

誰來管一管油價暴漲 美俄沙特自打算盤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2日 14:02 環球時報

  產油國家看重美元 美國政府別有打算

  最近,國際油價就像脫韁的烈馬,屢創新高。人們不禁驚呼,油價如此瘋漲,怎么得了?長此以往,高油價會不會成為國際危機的一個爆炸點?誰能出面管一管?國際社會怎么了?難道都沒招了嗎?

  超級颶風成導火索

  據最新消息,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29日飆升近5美元(1美元約合8元人民幣),達到創紀錄的每桶70.80美元。能源分析人士指出,按照目前的趨勢,石油價位恐怕還要繼續升高,有可能達到每桶80美元。

  這次漲價的直接原因是“卡特里娜”颶風對美國南部的襲擊。專家指出,這是有史以來狂掃墨西哥灣地區最猛烈的颶風。墨西哥灣生產的石油占全美石油產量的25%,天然氣產量占24%。

  受颶風影響,美國幾個大煉油廠如康菲、

雪佛龍等都宣布關閉墨西哥灣附近煉油廠,撤離員工。一天內原油產量就損失至少56萬桶。墨西哥灣附近1/3以上油田被迫關閉。7座煉油廠和1座美國重要原油出口設施也不得不暫時停工。美孚、殼牌和法國道達爾等大牌石油公司都關閉了他們在墨西哥灣的鉆油設備。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颶風“卡特里娜”的破壞能力不可低估,北美颶風季節還有3個月才會結束,變數很大。一位銀行經濟學家杰森·申克表示,“卡特里娜”颶風對墨西哥灣石油設施的破壞將比近年來任何一個颶風嚴重。其影響不只是未來幾天斷電而已,假如產油平臺受損,煉油廠關閉,將可能對未來幾年油價造成影響。

  節油措施被迫出臺

  盡管專家早就提醒人們要有心理準備,面對“高油價時代”,但對于普通百姓而言,超高的油價對他們日常生活造成的不便卻是始料不及的。

  目前美國

汽油價格,已經接近美國消費者能承受的心理極限,美國消費者抱怨之聲明顯增高,消費傾向也在醞釀新的變化。有經濟學家認為,高油價甚至對部分人的道德行為都開始產生影響。比如一些美國人開始偷油。美國的加油站大多采用自助方式加油,使用信用卡,通過人和加油泵上的小熒光屏人機對話就可加油。如果沒有信用卡,大多也是先加油再付款。大多數美國人加完油都能主動交款,但加完油不付賬就開車逃掉的也大有人在。僅此一項,美國加油站2004年就損失了2.37億美元。隨著汽油價格不斷攀升,這一現象呈加重趨勢。

  為了降低因汽油價格上漲造成的損失,美國企業已開始想各種招數。有的公司為減少雇員駕車出行,盡量通過電話或網絡會議來解決以前通過面對面開會才能解決的事情。在亞特蘭大,有機構為鼓勵少開車,專門為那些改騎自行車或與人合開車上班的人每天提供3美元的獎勵。在亞特蘭大一家金融機構工作的凱莉·安林,以前每月油費高達500多美元,現在和別人合開一輛車,汽油費每月降到170美元,且在搭別人車上班途中,還可用

筆記本電腦工作,節約了以前自駕車在路上耽誤的時間。

  石油價格的持續上漲也給歐盟各國政府和消費者帶來了新的憂慮。比利時電視臺幾天前報道說,由于油價的持續上漲,不少居民已開始同煤氣公司聯系,計劃將家里的取暖設備由燃油改為燃氣。有統計表明,油價達到60美元1桶時,歐洲的普通消費者每年就要為取暖和汽車用油多付出270歐元(1歐元約合10元人民幣)。另據報道,比利時首相伏思達和財長正醞釀年底給每個家庭75歐元的補貼,以緩解家庭因油價上升受到的影響。但這個正在策劃的議題不知何故被媒體披露,引起政府多數派的不滿,此事一時成為轟動性的消息。比利時《晚報》29日在頭版位置刊登了“石油價格飚升,政府多數派內訌”的文章。

  法國作為歐盟大國,其政府對當前油價上漲給予了更大關注。德維爾潘總理26日專門召開了20多個能源部門的企業領導人會議,研究應對油價上漲對策,包括國有及私營部門的投資戰略、節約能源措施及替代能源開發。法工業部長也呼吁消費者,要為節省能源“做些事情,不能一切都等著國家”。

  近年來,作為節約能源措施,歐盟國家汽車制造廠家不斷推出新款小型“節能車”。如今在歐洲公路上,這種“微型清潔車”越來越多,受到不少環保愛好者的喜愛。不過,法工業部長說,這還遠遠不夠,應該加大力度,研究推出使用替代能源或天然氣的汽車。這位工業部長指出,歐盟應在歐洲范圍考慮建立石油戰略儲備,法國將為推動此事做出必要的努力。因為在法國看來,高油價不是短期內就能下降的,必須有所準備。

  美俄沙特自打算盤

  油價日漸攀升,普通消費者怨聲載道,布什政府到現在才開始考慮開放戰略石油儲備救市。近一年多來,盡管國際油價“屢創新高”,世界最大的“油老虎”美國的態度卻相當“超然”,似乎根本就不在意令人咋舌的高油價。原因在于,高油價并不違背美國利益,相反它還是制約別國的工具。美國想借高油價抬高別國經濟的運轉成本。事實上,高油價對美國的影響是有限的。在經歷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的沖擊后,美國不但積累了一套成熟的應對此類風險的經驗,還及時調整了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美國經濟早已轉向以高技術、服務業為主。如今的美國經濟與幾十年前相比,對油價上漲的承受能力已大幅度提高。

  油價飆升,俄羅斯是直接受益者。據俄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俄2000年聯邦預算收入中有110億美元是來自石油業,2003年則高達250億美元。另據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俄石油出口收入同比增長68.8%,達到342億美元。今年前6個月,俄羅斯石油產量繼續增長,產油量同比增長2.7%,達2.3億噸。其中除1億噸用于國內外,其余1.3億噸都投入了國際市場。在其他經濟部門不景氣的情況下,石油工業是俄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俄國內專家認為,俄羅斯目前還沒有理由關閉這臺“發動機”。

  沙特的情況也和俄羅斯類似。沙特石油儲量達2500億桶,占世界石油總儲量的1/4。沙特的日產量約為950萬桶,占世界需求量的1/8。因此,沙特既是國際油價飆升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對平抑國際油價最有發言權的國家。目前,沙特穩居產油國老大的地位,至少還有1500億桶可開發的石油,集中在北部與伊拉克接壤的地區和南部地區。沙特可以說是穩坐釣魚臺,靜觀油價變。當然,如果沙特看到世界經濟受到了油價的切實損害,特別是如果美國向沙特施加壓力,要求沙特增產,沙特也可以大幅度增產以平抑油價。但在短期內還難以實現,一是美國并沒有公開指責沙特抬高油價,二是美沙在石油問題上有“內部價格”,美國還需要沙特在能源上的支持,不會輕易向沙特施壓。

  指望別國沒有出路

  專家指出,今天的國際石油市場,早已不再是簡單的貨物交易市場,而是全球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全球金融市場一直處于不穩定狀態,其核心問題是美元。美元不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儲備貨幣,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媒介。在國際金融和商品市場上,價值成千上萬億美元的貸款、抵押信貸,以及各種金融衍生物的利息,都釘在美元身上。這其中,很多實際都是為購買初級原料而交易的,如同各國中央銀行把大量資金投入金融系統一樣。

  國際上的一些大銀行、投機基金和其他金融投資者,通過遠期商品交易,以一種非常隱秘的方式來決定商品價格。目前世界上2/3的原油價格,是在倫敦國際石油交易市場,以投機下賭注方式決定的。那些被稱為現貨市場的交易活動,更是限定在一個很小的圈子里,局外人幾乎一無所知。世界原油市場也有一個現貨市場,即布倫特原油市場。布倫特原油是英國北海油田生產的石油,雖然只占全世界石油生產的很小一部分,而且產量日漸減少,但通過這個交易場,金融集團卻可以操控石油價格的起落。因為參與投機的各大金融資本主要來自西方國家,高油價對于石油出口國來說有利,但最大的受益者依舊是西方工業大國的石油寡頭和金融投機商。

  如果世界政治經濟局勢平穩,石油價格的變動原本會逐漸向前推進。但目前情況是,政治經濟的空氣過于燥熱,美國威脅要攻擊伊朗,中東地區醞釀著新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其他任何地方發生人們想象不到的事情,都可能會把油價抬高。只要各國經濟能夠承受,整個世界經濟不被拖入類似于上個世紀70年代那種全面的停滯,油價上漲的勢頭就不會被遏制住。

  世界石油價格的控制權,掌握在少數私人金融財團之手,對于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來說,無疑是一個嚴重阻礙。只要私人金融利益集團能夠操控石油價格,各國國民經濟的長期發展,就會在根本上受到威脅。對人口眾多的國家,如中國和印度來說,這一點尤為突出。我國目前的工業化尚處于初級階段,對能源的需求會不斷增加。解決這個問題應有兩手:一方面繼續謀求通過國際市場獲得所需資源;另一方面,也必須更多地從政治方面著手,謀求同其他新興大國共同制定一種平等、開放的資源貿易規則,以建立正常的貿易秩序,使世界各國都能通過正常機制和渠道從國際資源市場獲得所需原料,尤其是石油。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林登·拉魯什先生最近提出一項《世界未來五十年發展計劃》值得注意。他指出,各國政府必須果斷地采取行動,動用國家權力,以防止私人金融利益集團控制工業原料。他建議各國以整個世界利益的名義,簽署一項政府間的協定,闡明對世界自然資源的利用,人類整體利益高于私人利益。這樣的協議,將能夠確保每個國家都能夠獲得對于自己的人民和他們的發展所必需的原材料。對拉魯什先生的這項倡議,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本報駐沙特、美國、俄羅斯特約記者 齊水墨、晉詠、韓雨 ●本報駐比利時特派記者 姚立 ●宿景祥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