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期貨滾動新聞 > 正文
 

黃金非貨幣的理論是非 歐洲拋售對壘美國增持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7日 09:29 第一財經日報

  本報見習記者 李琦 發自上海

  近日,比利時中央銀行宣布,今年7月、8月總共在市場上沽售了大約30噸的黃金儲備。經過這次拋售后,該央行大約只剩下227噸黃金儲備。事實上,較早前葡萄牙、西班牙都在不同程度地沽金。而在新歐洲沽金協議生效的一年內,市場估計歐洲各國的沽金數量達到430噸,十分接近協議內的500噸的上限。

  如何看待這些央行的拋售黃金行為?對此,《第一財經日報》專訪了《中國黃金市場研究》的作者、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周潔卿女士。

  周潔卿對記者表示,各國央行拋售黃金的原因很復雜,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為進口緊缺物資而動用黃金儲備。比如在上世紀70年代期間,前蘇聯每年都出售約400噸左右黃金,換取西方硬通貨以支付進口物資費用。2001年俄羅斯為應對突發性災害,也出售了部分黃金救助西伯利亞水災。

  其次,為取得收支平衡,把黃金作為融資手段。1983~1984年拉丁美洲發生債務危機,巴西、哥斯達黎加、烏拉圭等國用出售黃金儲備的方法,緩解各自長期債務壓力。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韓國政府為了獲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發動民眾,收集民間藏金250噸,并兌換外匯支付貿易缺口,緩解金融危機。用黃金作抵押或用黃金兌換外匯,解決國際收支中的問題,這正體現了黃金的貨幣作用。

  “為平抑金價上揚,央行拋售黃金也是常見的。”周潔卿稱,國際金價從1971年的150美元/盎司左右扶搖直上猛升到1979年底的300美元/盎司,為了抑制金價上漲,美國政府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采取了多種措施平抑金價。如1975年1月,美國財政部公開拍賣黃金75.3萬盎司(約合23.42噸),1978~1979年又出售了491噸黃金。1976~1980年IMF通過拍賣方式,共拍賣778噸黃金,獲得46億美元。當時這些舉動使黃金價格大跌20%。

  美國聯合IMF共同拋售黃金,一方面是為了平抑黃金市價,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彌補美國的貿易逆差。而美國的這一舉措正好說明了黃金的信用與償付能力超過美元資產,黃金是最可靠的儲備資產。

  周潔卿說,也有一些機構為設立各種基金而減持黃金儲備的。例如IMF為了資助41個貧窮國家舒緩外債,準備通過售金方式,建立人道主義基金。IMF擁有黃金儲備3000多噸,準備變現10%的儲備約312噸,用于勾銷“極度貧窮債務國家”所欠的債務,以便緩解債務困境。為設立特殊基金而減持黃金儲備,既有減持黃金儲備的目的,又有利用黃金貨幣職能的意圖。

  “受黃金非貨幣化影響而降低黃金儲備是各國央行售金的一個重要因素。”周潔卿認為,根據2004年國際金融統計年鑒數據,加拿大原來持有近700噸黃金,現在僅剩13噸;比利時黃金儲備減少1000多噸;南非的黃金儲備比1972年減少了三分之二;英國、瑞士、荷蘭和奧地利等國黃金儲備也減少了50%左右。

  周潔卿認為,各國央行不斷出售黃金對黃金貨幣作用的發揮會有影響,至少在人們的心理留下黃金貨幣作用弱化的印象。但是,目前國際上還沒有更權威的國際貨幣可以替代黃金。因此,黃金的貨幣地位仍然存在,這與黃金內在價值的穩定性、它的信用與償付能力密切相關。

  另外,從全球黃金的整體儲備規模來看,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呈上升趨勢。黃金儲備實際上就是在國家之間換手,不外乎個別國家注重短期收益或支付外債需要變現而已。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一些西方工業強國(如美國)黃金儲備基本上沒有減少,反而在不斷增加。黃金儲備的規模還是要和國家的地位相匹配的。

  愛問(iAsk.com)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