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球以及國內大豆市場風云迭起,價格在短短的一年時間里經歷了牛市的癲狂和熊市的輪回。在全球大豆定價體系中處于被動地位的中國壓榨企業,經受了一場殘酷的價格洗禮,一些企業開始嘗到了套保的甜頭,一些企業也因為規避風險意識的淡薄而落鞍下馬。2004年的大豆行情可圈可點的確實太多,筆者從行情演繹的角度對2004年進行總結,同時對2005年上半年市場的總體發展格局進行預測。
2004:盡情演繹牛市的癲狂和熊市的輪回
2004年全球商品期貨的走勢演繹是在中國加強經濟宏觀調控以及美元持續貶值的背景下進行的。如果不考慮美元貶值因素對工業品的支持,則所有的商品在2004年都發生了牛熊的轉換。而大豆市場由于全球供應量在2004/2005年度的陡增,價格逆轉的速度和力度快于其它商品。
CBOT大豆連續合約的走勢最能夠反映全球大豆價格變化走勢。2004年初,CBOT大豆連續合約開盤價格為792美分,年末收盤價格為547美分,全年下跌245美分,下跌幅度為30.9%。年內日收盤價高點為1056美分,出現在3月22日,這一高點為近16年來的高點,年內日收盤低點為505.5美分,出現在11月5日。(下圖:CBOT黃豆全年走勢圖)。 國內大豆期貨1號合約綜合價格2004年12月31日收報在2666元/噸,比年初的開盤價格3353元,下跌687元,下跌幅度為26%。年內價格高點為3894元,出現在4月5日;年內最低價為2563元,出現在10月18日。(下圖:DCE綜合合約2004年走勢圖)2004年關鍵詞之一:“逼倉中國”
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在美國投機基金的推動下,美國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黃豆期貨價格從600美分/普氏耳上漲到2004年3月份的1060美分/普氏耳。當價格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時,中國油廠們不得不采購了大量的國際大豆。而在中國完成定購后,CBOT大豆價格從4月份開始卻一路狂瀉,到9月份已經下跌到550美分的水平。有的油廠以4000元/噸以上的價格訂貨,還沒有來得及把貨物從大洋彼岸運回來,價格已經暴跌跌了1000余元。一時間,國內油廠普遍損失慘重,部分中小油廠因此而倒閉破產,一批油廠在進口貿易中不得不違約。
這一事件被業內喻為“逼倉中國壓榨企業”事件,在2004年里對中國企業震動極大。就國內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宗商品來說,大豆的進出口是最早放開的,因此,大豆市場的表現也是對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后的一個縮影。總結這次“逼倉中國壓榨企業”事件的教訓,將原因歸結于逼倉,只能認為是業內的一種抱怨,因為沒有誰能夠舉證美國基金應對中國壓榨企業的損失負責,他們的一切操作都是符合CBOT市場運作原則。
國際市場中,企業大多參與期貨市場對自己原料或產品進行套期保值,也就是說,通過在期貨市場上的提前買或賣來鎖定自己的生產成本。中國油廠在采購的同時如果能夠在大豆市場上進行賣出期貨保值,則完全可以避免這一損失的出現。中糧集團在這一點上就做的比較好,在大連期貨價格高位上進行了大量的賣出套保,從而有效規避了大豆現貨價格暴跌的風險。這次事件過后,國內大豆部分壓榨企業認識到了參與期貨套保的好處,大連期貨市場的企業參與量也出現激增。
“逼倉中國壓榨企業”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是在爭奪世界商品定價權的過程中,我們仍處于劣勢地位。首先,中國過于集中的采購行為完全暴露在國際投機基金面前。目前國內眾多的農產品進口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僅通過有限的幾家經紀商在國際期貨市場上進行買盤,頭寸完全暴露在國外投機者面前,常常成為國際炒家狩獵的對象。其次,中國企業在大豆進出口方面缺少有效的行業自律,缺乏為企業有效提供信息的權威機構,而政府對進口的調控常常弄巧成拙,被國際投機基金所利用。最后,中國壓榨企業缺少對進口產品價格進行有效保值的工具或者渠道。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加快,世界資源大家共享的現實正在實現,但是,共享的關鍵在于價格。誰都希望自己進口的商品越便宜越好,自己出口的商品價格越高越好。因此,在中國的未來,建立一個能夠影響進出口定價的國際化的期貨市場頗為關鍵。
2004年關鍵詞之二:“宏觀調控”
2004年4月開始,國家連續通過行政的、經濟的、法律的手段對上半年出現的投資過熱進行宏觀調控。國家先后提高鋼鐵、電解鋁、水泥、房地產開發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對地方政府投資進行行政急剎車,控制貸款規模。到下半年,人民銀行先后動用了加息、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等多種貨幣工具,對投資過熱的經濟進行有效調控。
宏觀調控對國內大豆乃至世界大豆需求的減少都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四月份宏觀調控后,國內外大豆市場價格應聲而落,由于壓榨企業貸款受到限制,致使進口量在上半年迅速下滑,同時,為周轉資金,一些油廠將大豆庫存迅速釋放出來,這些直接構成了大豆價格的暴跌。
2004年關鍵詞之三:“全球豐產”2004年大豆市場大事記
2005年上半年展望:世界豆農主導大豆反彈力度
2005年,貫穿在大豆市場走勢之中的主要因素仍不外乎:宏觀經濟、貨幣匯率因素以及供需變化。我們一一列舉分析。
2005年的經濟宏觀面
對于中國的經濟來說,2004年上半年開始的宏觀調控對經濟的影響深度是最為關鍵的。目前市場對經濟由此產生硬著陸還是軟著陸的分歧非常大。但是,無論是硬著陸,還是軟著陸,都沒有那么立竿見影的效果。從中國過去10年間固定資產投資的時間序列看,投資增長率從峰值下降到谷底用了4-6年時間;而投資增速上升到2003-2004年過度擴張的水平也經歷了4-5年的時間。因此,經驗數據表明,從升溫到降溫,中國投資熱的發展曲線表現為多年的周期,而絕不是一兩個季度內就可演繹完成的周期。投資熱降溫的緩慢將預示著國內物價大的上漲趨勢仍有延續的可能,至少可能會出現較大的反彈。
2005年的匯率問題
首先我們需要看美元匯率,問題的關鍵是美元的下跌能否結束,或者在2005年能否出現像樣的反彈,這一點對全球商品價格變局的影響非常關鍵。而美元變化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相對于工業商品要滯后一點,一般的,美元漲跌對大豆等農作物的影響滯后3-5個月。
其次,對國內商品能夠產生顯著影響的倒是中國的人民幣變化的問題。如果人民幣升值,則中國商品的進口成本將會大大降低,對中國商品的價格約束作用加大。就目前看,人民幣浮動區間的調整在2005年只是時間和幅度的問題。
2005年的農業政策問題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8日至29在北京舉行,會議決定在上一年減免農業稅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減免力度,并大幅度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進一步加大各項支農政策的扶持力度,要繼續對主產區重要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格政策,穩定農民種糧收入預期,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顯然,中國政府在三農問題上的堅定的扶持態度,為農產品2005年的價格提供了較大的政策支持。
宏觀面和政策面仍然為2005年的大豆市場提供了反彈的支撐,但是,價格能否反彈以及反彈的力度取決于供求面的變化。
全球大豆的需求變化問題
對于2005年的全球大豆需求來說,由于世界經濟仍然保持強勁的上升勢頭,大豆需求的穩步增加仍是可以肯定的。價格下跌到500--600美分的歷史低價區域后,替代其它油料作物的消費也會增加。同時,美元大幅貶值后,相對于非美元掛鉤貨幣地區來說,美國大豆價格已經下跌到了歷史低點以下的水平,因此,可以期待的是:2005年上半年歐洲、日本等國家的需求會出現較大幅度的回升。
就已經過去的2004年的下半年,中國占據了美國大豆出口量的半壁江山。截至2004年12月30日,中國購買美國新豆838萬噸,雖然略低于去年同期的871.97萬噸,但是去年的采購量是在市場大牛市的背景下產生的,同時去年國內減產。因此,在中國今年大豆增產160萬噸以上的背景下,中國采購量能夠維持與去年相當的水平,說明國內的需求比較旺盛。而從中國的大豆進口裝船量上看更能夠說明問題,截至12月30日,中國累計裝船美國新豆677.5萬噸,比去年同期的577萬噸,高出100萬噸。這足以說明中國大豆的需求仍然非常強勁。(附美國大豆出口銷售統計表) 從美國農業部全球大豆供需報告也可以看到,美國農業部在12月份報告中將全球大豆的需求量從2.0735億噸提高到2.0832億噸,提高100萬噸。2004/2005年度全球大豆的需求量比2003/2004年度的需求量1.9083億噸,增加1749萬噸,增加幅度為9.2%。
全球大豆的供應變化問題
如前所述,根據美國農業部的12月份全球大豆供需報告,全球大豆產量在04/05年度里將增加4121萬噸,其中美國增產1896萬噸,中國增產160萬噸,巴西預期增產1190萬噸,阿根廷預期增產500萬噸。
美國大豆以及中國大豆在2004年秋季已經收獲,增產已經基本成為事實,即使以后出現調整,也不會出現較大的變化。而南美地區大豆主要在05年3、4月份后收獲,產量的最終確定仍需要時間。因此,南美大豆主要生長階段的天氣變化以及亞銹菌病的實際影響,將成為05年第一季度市場關注的焦點。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2004年歲末,CBOT大豆價格再次回到2003年牛市的起點,世界大豆供應大幅增加的事實已經在市場中得到了大部分的消化。也可以認為市場較低的價格水平已經包含了中美增產的事實以及南美增產的預期,而一旦市場出現與預期不符的現象,也將直接導致價格反彈的出現。
農民惜售的問題
對于2005年上半年,農民惜售問題仍是一個關鍵的議題。對于大豆市場來說,農民惜售問題普遍存在于美國、中國和南美。在04年底,市場普遍預期2005年1月后,美國、中國、南美農民將加大拋售力度。但是,事實上,進入1月后三個國家的農民都沒有出現這樣明顯的動作。這說明一個問題:全球農民對2004年底大豆較低的價格并不認同。
自從2003年全球糧食大牛市出現后,全球糧食市場轉為賣方市場,賣糧者對糧食的定價作用加強。認識這一點,對我們解析2005年價格的變化會非常關鍵。在2005年1月初,已經大幅增產的美國市場卻出現了現貨非常緊張的狀況,關鍵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在2004年上半年的牛市氣氛中,新年度的產量已經得到了部分的提前消化。其二就是農民不賣。
2004年CBOT大豆綜合平均價格為680美分左右,結合美國豆農收入受到貸款保護以及考慮已經損耗的倉儲費用,美國農民能夠普遍認同的集中拋售的價格水準不應低于650美分。相對于國內市場東北收購價格而言,這一價格水準應為2700元。這些價格也將成為大豆市場未來反彈的重要阻力。
關注美國基金新動向
2005年初,美國新的指數基金進入美國農產品期貨大舉做多,介入的品種主要為棉花、小麥、大豆等。CBOT大豆市場的資金格局由此可能發生變化。到04年底,老投機基金們仍持有大豆空單4.8萬張,如果新基金加大購買力度,將逼迫老基金平倉。老基金們持有那么多的空頭,如果大家意識到有人進來戰略性做多,于是便會爭相買進補回,這會是一個熱鬧的局面。
就2005年上半年來說,雖然世界大豆的供應量非常龐大,但是世界大豆特別是中國大豆需求增長的步伐也比較強勁。2004年上半年,全球產量的劇增扭轉了世界大豆的牛市;2004年下半年價格以“完全回歸”的暴跌方式將產量的劇增基本消化;2005年上半年,需求的增長問題又會再次引起投資者的注意,價格的反彈也會因此而產生。同時,在農產品的定價市場中重新“當家做主”的豆農們,將對價格反彈的高度具有絕對的發言權——在價格反彈到04年的平均價格水平時,大量供應會蜂擁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