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期貨一類新聞 > 正文
 

期貨巨虧猛襲豆油業 中盛糧油套保失足芝加哥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4日 10:58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羅捷 上海報道

  7月15日,對廉華來說必定是個糟糕的日子,因為他的資產一日之間縮水了近2.5億港元。

  廉是香港上市公司中盛糧油(資訊 行情 論壇)工業控股有限公司的董事會主席。中盛
糧油(1194.HK)于7月15日股價暴跌,公司總值縮水近半,而持有公司63.03%股權的廉華因此遭受重創。

  中盛巨虧

  中盛糧油股價暴跌的原因,用廉華的話說就是“除公司于2005年7月14日發出的公告所披露外,本公司董事會并不知悉導致該等變動的任何原因”。

  在廉提到的公告中,中盛糧油董事會宣布,2005年上半年該公司“之業績將錄得虧損”。而這家2004年毛利2.53億港元的公司出現虧損的原因,則是由于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投資的豆油期貨產生巨大虧損。

  中盛糧油公司公關陳練與目前正在東莞集中開會的公司高層聯系后表示,除公告內容外,目前不愿意進一步提供更多的信息。

  對于如何產生的虧損,中盛糧油在公告中表示,該公司在國際市場采購大豆(資訊 論壇)毛油作為原材料,在中國內地進行精煉加工后出售。為了“抑止原材料價格波動之風險”,在CBOT進行大豆和大豆油的期貨交易。

  但是在公告中中盛糧油并沒有宣布進行了多大規模的期貨交易。

  CBOT大豆豆油價格走勢為,從2月份的最低點的19.3美分(報價為每磅價格,每手期貨合約含60000磅,合27.2噸,交割物為大豆毛油),上漲到4月份的22.3美分左右。可以簡單判斷,中盛糧油在CBOT拋空了大豆毛油,所以才會產生虧損。根據公告顯示,中盛糧油在4月份對所持合約進行了平倉,初步可以判斷為每手虧損1500~1800美元。

  如果按照2004年中盛糧油的盈利水平來計算,在期貨上的虧損當超過1.3億港幣才能造成公司整體業績的虧損。按此計算,中盛糧油在CBOT大概拋空了1萬手左右的豆油期貨。

  香港聯交所公布的中盛糧油2004年的年報顯示,去年該公司的大豆加工能力為140萬噸,實際的銷售規模是53萬噸,而且自2001年其每年的經營規模增長都不低于50%。因此,中盛糧油實際交易的期貨合約可能比按照2004年水平估算的更高。

  遺憾的是,中盛糧油公司表示只能在9月份以后才能公布公司上半年的業績,并且對于上述判斷并沒有進行肯定或者否定。

  投機?套保?

  矛盾的是,在中盛糧油7月14日的公告中,始終表示參與CBOT豆油期貨的目的是為了“抑止原材料價格波動之風險”,而且過去的經驗表明這種維持是“有效的”;但是簡單的期貨基礎是,為了穩定原材料的成本,應該在目標價位買進期貨合約,這樣一旦現貨價格出現波動,那么可以通過期貨市場平衡這種波動。

  比如大豆毛油價格上漲,中盛糧油的原材料現貨采購成本上升,如果在CBOT有相應的多頭持倉,那么可以通過期貨合約的獲利來彌補成本的上升。

  國內一位大豆壓榨企業負責人說,簡單的分析,中盛糧油在CBOT的交易不應該是賣出,而應該是買進。目前在期貨上產生了虧損,就不能說中盛糧油在CBOT進行的是“抑止原材料價格波動之風險”,而是一種投機行為。

  該人士又分析認為,中盛糧油前幾年證明了這種投機能夠“有效地”解決成本波動問題的原因,也在該公司公告中有所表示。

  公告稱,“在過去,中國國內的成品大豆油之現貨價格,與CBOT大豆油期貨價格高度關聯。”所以,中盛糧油實際上是在CBOT對成品油進行了賣出“保值”。

  過去,是有意的利用這種關聯關系在做有效的“套期保值”,還是投機巧合的被掩蓋了下來,沒有辦法進行分析判斷。但是今年國內大豆成品油與國際大豆毛油價格的脫鉤解開了“套保”的面紗,中盛糧油受到了市場的“懲罰”。

  來自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的數據明顯地表示了國內成品油與國際大豆毛油脫鉤。信息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國內成品油從2月份的每噸5800元下跌到了6月份的每噸5000元左右,中心預測科人士表示“這一價格還在下跌”。

  造成國內成品油價格下跌的原因,東海糧油副總經理李宣生認為,是大量的大豆進口造成的豆油產量上升,和國內豆油需求下降聯合造成的。

  糧油信息中心數據表明,今年上半年大豆進口1200萬噸,比去年同比上升34%,而預測科人士也證明市場上豆油需求在下降。

  而國際市場上,由于主要產豆區南北美洲上半年的天氣不好,而且美國農業部連續6次下調今年的大豆產量預測,導致大豆和豆油價格節節攀升。

  正是國內國際市場的不同形勢,導致了國內大豆成品油和國際大豆、毛油價格的脫鉤,從而導致中盛糧油的“套期保值”失效,從而產生巨大虧損。

  行業巨虧

  中盛糧油公告顯示出了公司的巨虧,這種虧損實質上來源于原材料大豆價格上升,和成品油價格下跌的剪刀效應,而期貨交易只是放大了這種虧損的幅度。

  更大的問題是,業內人士認為,中盛糧油虧損只是冰山的一角,年壓榨能力超過6000萬噸,實際壓榨超過3000萬噸的國內壓榨企業都面臨著這樣的虧損風險;而且,更令人擔心的是,他們似乎并不知道怎么規避這種風險。

  從今年2月初到6月底,國際市場大豆每噸從2450元上漲到3050元,豆粕(資訊 論壇)每噸從2100元上漲到2600元,而國內豆油從每噸5800元下降到5000元。同樣壓榨一噸大豆,壓榨廠商的盈利在6月底要比2月初下降360元。(價格根據大連商品交易所期貨價格計算,平均每壓榨一噸大豆出產0.8噸豆粕和0.2噸豆油)

  李宣生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壓榨廠商都面臨著虧損。“但是又能怎么樣呢?還是要干啊。”

  李認為國內豆油價格的下跌是源于國際大豆的大量進口,而大量進口的原因,在李看來,就是目前一些投資者看到以前壓榨行業有利可圖,而不被控制地大量進入這個行業引起的。

  甚至有期貨分析師認為,國際市場價格的上升,相當程度上也是由于國內壓榨企業大規模上馬,而大量增加了對于國際大豆的需求造成的。

  國內沒有豆油期貨,沒有辦法對產品進行套期保值,而且國際市場又不被允許進入。至于大連商品交易所的大豆一號、二號,和豆粕期貨,李宣生認為限制倉位,以及套期保值程序的煩瑣導致了企業在期貨市場上保值很難。

  “目前還無計可施。”面對行業風險而缺少規避渠道,李無奈地表示。

  更深一步的是,國內的期貨市場不但在品種設置上缺乏足夠的配套性,而且在期貨品種的定價上沒有獨立的地位。天馬期貨研究員表示,沒有中國的大量壓榨企業,美國、巴西等大豆產地也將缺乏足夠的銷售市場,但是可惜的是,這種買方的力量沒有在國際,甚至國內的期貨市場上得到體現,大豆價格只是簡單的因為產地情況產生變動,而缺少中國這樣的大消費者的聲音。“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期貨市場的悲哀。”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期貨新聞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