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礦有色澄清期銅交易巨虧2億美元不實傳聞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4日 08:45 中國證券報 | |||||||||
記者 趙彤剛 有關中國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期銅交易巨虧的市場傳聞由來已久,昨日長城偉業期貨公司在一份報告中披露,中國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已表示,市場上有關其在期銅市場上蒙受巨額損失的傳言嚴重失實。
傳聞沽銅巨虧2億美元 今年以來國際銅價“牛氣沖天”,一路飆升,不斷刷新歷史紀錄高點。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三個月銅本周一度創下3987.5美元歷史新高,逼近4000美元大關。面對漲勢驚人的銅價,一些在期貨市場上進行賣期套保和跨市套利的交易商均遭受不小損失。江西銅業、特變電工等上市公司,相繼在2005年中報中披露了期貨套保虧損詳情。而之前市場也有傳聞稱,作為國家核準的有資格從事境外期貨套保的26家大型企業之一的五礦有色,因沽空期銅共損失約2億美元。 中國五礦有色金屬公司日前對此表示,在金屬套期保值交易中,即使在期貨交易中有一點損失,也是可以用現貨貿易利潤來彌補的。五礦有色公司總經理張壽連稱,這方面不會對五礦整體盈利造成實質影響。他表示,五礦有色的套期保值業務規模從未超過現貨交易規模,并指出公司1至9月凈利潤同比增長超過10%,但他未提及具體數字。 記者昨日就此致電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詢問時,公司有關人員以領導出差為由,婉拒了記者的采訪。記者從其網站獲悉,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國五礦集團公司、上海工業投資(集團)公司、金城江成源冶煉廠、宜興新威集團公司、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集團)公司、自貢硬制合金有限責任公司等六家企業共同創立的股份制企業,注冊資本5.31億元。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經營范圍包括有色金屬產品及相關產品銷售,并可以從事經核準的境外期貨業務。公司銅部主營銅精礦、粗銅、廢雜銅以及電解銅進出口業務,年經營總額約5.6億美元。其中,電解銅進口量約占全國進口總量的30%。記者在其既定戰略目標中發現,公司把實現貿易與產業結合、現貨和期貨結合作為發展目標。 套保還是套利? 一般情況下,企業進行賣期套保時,若遇牛市虧損是難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正如五礦有色解釋的那樣,即使在期貨交易中有一點損失,但是可以用現貨貿易利潤來彌補。這樣仍然可以達到鎖定利潤、規避風險的目標,期貨套期保值仍然有效。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同是經營有色金屬業務的江西銅業公司,面對極為罕見的期銅超級大牛市,雖然其期銅套保同樣出現虧損,但今年上半年業績仍然出現大幅增長。江銅在中報中稱,由于全球銅供需狀況并未出現市場原先預期的供應略有過剩、庫存將逐步回升局面,銅價不斷走強。這為進一步提高本公司盈利水平帶來機遇,但對本公司早期為鎖定年初制定的盈利目標而作出的適量套期保值價格產生一定壓力。為此,公司對部分套期保值頭寸進行了對沖,由此而釋放的陰極銅現貨資源,公司擇機在現貨市場出售,從而獲取現貨價格升水。因此,盡管因對沖使公司產生損失24828萬元,但由于陰極銅累計平均銷售價格獲得相對提高,公司依然實現了報告期內的盈利目標,上半年凈利潤增長超過了56%。 五礦有色與江西銅業雖然分別側重于貿易與生產,但主營業務均是經營銅等有色金屬,還是有一定可比性的。五礦有色10%的利潤增長率,與江西銅業56%的增長率差距是明顯的。據市場人士分析,五礦有色在這輪極為罕見的期銅超級大牛市中表現欠佳,并不能完全歸因于期貨套保,可能與其從事期銅跨市套利失利有關。 近年來,“買滬銅、拋倫銅”的所謂反向跨市套利交易極為盛行。這一操作手法在去年市場環境下,交易者倒也屢有斬獲。但今年以來,基金借全球銅庫存處于極低水平之機,在LME市場與COMEX市場展開兇狠的擠倉行為,國際銅價不斷刷新紀錄高點。滬銅在國內現貨銅市場低迷情況下被動跟漲,滬銅與倫銅價差越拉越大。去年年底時滬銅與倫銅比價一般在9.8至10左右,但目前滬銅現貨月合約510價格為37700元,LME三個月銅為3900美元,加上現貨升水160美元為4060美元,兩者比價已降至不到9.3。因此,在兩者比價為9.8附近時介入的反向跨市套利盤,其虧損是可想而知的。而且其間滬銅隔月價差不斷縮小,由去年最高時的1000至2000元,大幅降低至現在僅300元左右;同時,LME現貨升水卻在不斷升高,這也大大增加了跨市套利盤遷倉成本,加劇了其虧損程度。 據市場人士介紹,在今年七八月份,以COMEX市場為首掀起的那波兇悍擠倉行情中,據稱五礦有色當時在7月合約上持有近5萬噸套利頭寸,處境極為不妙,被迫向9月等遠月合約遷倉。但擠倉行情愈演愈烈,公司套利盤損失慘重。不過,公司至今未對此作出任何評議。但是據了解,公司前不久一名分管金融業務的老總被解職,不知是否與此有關。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