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期貨或可化解高油價風險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6日 11:50 金時網·金融時報 | |||||||||
記者 宋海蛟 回首1973年的石油價格———3美元,再看看今年油價的最高點———70.90美元,國際油價的走勢如“懸崖峭壁”般一路飆升,而石油的戰略屬性和供需剛性使油價未來的走勢顯得更加撲朔迷離。
目前油價居高不下的導火索便是“卡特里娜”颶風。然而,發生災難的美國并沒有對油價持續高位運行作出任何回應,直至印尼、泰國等國受到巨大沖擊,全球范圍內出現了石油短缺現象后,美國政府才跟隨國際能源署宣布啟動戰略石油儲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馮飛認為,美國對高油價“無動于衷”表明,目前的油價是在其經濟風險的承受范圍內的。 曾遭到1973年和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打擊的美國經濟,是什么原因使其對高油價有了免疫力,我國從中又可以得到什么啟示呢?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美國是全球第一大石油進口國和消費國,其年石油消費量和進口量都占到全球市場份額的25%以上。還有專家曾尖銳的指出,美國消費者是最沒有能源意識的人。那么,美國民眾如此之高的石油依賴度和如此之低的節約意識,高油價對美國消費者本應巨大的沖擊力,是如何被化于無形? 首先,隨著美國人均收入的提高,石油消費開支的比重在降低;其次,美國民眾的儲蓄率幾乎為零,人們大多投資于房地產,以及基金等金融投資領域,這也正是常常現身于各個市場進行投機的“熱錢”。這樣,房地產和熱錢為美國投資者帶來了高額回報,在一定程度上又抵減了石油價格上漲的影響。 更需要指出的是,自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后,美國建立了發達的石油期貨市場,這也成為美國管理石油市場價格風險、利用市場無形之手應對油價變動的“利器”。正是依靠著發達的期貨市場,美國逐步獲得了原本握于歐佩克手中的石油定價主導權。目前,美國輕質原油(WTI)和英國布倫特原油(BRENT)的期價并稱為全球兩大原油價格基準。 未雨綢繆 積極應對 作為一個快速發展且潛力巨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在經濟建設中對能源的需求不斷上升,這也成為西方眾多專家和分析機構不斷拋出的“中國因素”。可是在石油價格上,“中國因素”真的如此關鍵嗎? 2003年,中國2.67億噸的石油消費總量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004年,我國石油消費總量達到2.92億噸。所以有西方學者認為,油價的高速增長,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強勁需求是很重要的拉升因素。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我國進口原油增幅僅為3.9%,遠遠低于去年同期的34.8%;原油進口占世界貿易量的6.31%,也遠低于美國26.9%的比例。馮飛認為,今年我國的需求實際上對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的影響非常小。但是,油價還是“一如既往”地升至天價。所以石油問題的“中國因素”論無法站得住腳。 但是,面對著石油價格的大幅變動,我國經濟發展受到的負面影響愈發突出。2004年,我國進口原油的平均價格從2003年的217.4美元上升到276.34美元,全年多支付外匯高達70.68億美元。面對居高不下的國際油價,今年的形勢更加不容樂觀。 另外,石油價格中的“亞洲溢價”問題也被國內學者不斷提及。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汪壽陽教授向本報記者指出,在1996~2003年,亞洲與美國之間的中東原油進口價差由每桶1美元左右擴大到2美元。這樣,2003年僅僅因為這種價格歧視,我國就多支付了5.4億美元。 面對這些問題,9月13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在發布會上已擲地有聲地表示:“我們必須現在來認真地研究如何應對高油價的問題。” 期貨市場 破題之匙 美國金融學家羅伯特·希勒日前表示,從長遠來看,能源問題早已在全球凸現,原因就是中、印等國在高速經濟建設中產生的需求,這種論調不勝枚舉。我國在被動接受著國際油價和歧視性溢價的同時,還要飽受拉動全球價格、導致供需不均的指責;而美國等西方國家,通過企業有效的風險管理,基金、投行等機構投機者大量聚斂財富,降低了國家的經濟風險,然后堂而皇之的一句“中國因素”便如愿地全身而退。面對這種“啞巴虧”,我國真的需要認真思考對策了。 尤尼科并購戰中鎩羽而歸的中海油董事長在反思時指出,世界市場的貴賓席早已經被西方國家坐滿,所以想要獲得一席之地難度可想而知,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一定要“爭”。 我國雖是僅次于美國的石油進口及消費大國,但面對高油價,能做的只有被動接受。目前,由于我國沒有自己的原油期貨市場,原油價格只能以新加坡、鹿特丹、紐約三地期貨交易市場加權平均數作為中準價,而成品油價格要根據此進行調整,這種定價機制使我國石油市場價格具有被動性和滯后性。因此,我國急需利用期貨市場“爭”取石油定價權。 目前,我國原油價格與國際接軌,成品油受到價格管制,這直接導致了“價格倒掛”。很多專家已表達了對現有定價機制造成的“風險積累”的擔憂。國家推出的限制出口、交叉補貼,以及已提上議事日程的開征燃油稅等手段,只可解眼前油荒、煉油企業虧損等問題,但這些并不是長久之計。根據加入世貿組織的協議,我國將于明年12月11日全面放開成品油市場,價格放開是一種趨勢。到那時,在國家政策保護下生存的眾多涉油企業將面臨著巨大沖擊。因此,企業需要石油期貨來規避風險,利用期貨提供的價格信號來了解供需狀況,這樣在和國外企業競“爭”時才會不落下風。 可見,無論從爭奪石油定價權、完善石油市場體系、保障國民經濟的安全運行的意義出發,還是從幫助企業管理風險、適應國際市場游戲規則的角度考慮,我國都亟待發展自己的石油期貨市場。 石油期貨 還有多遠 上海期交所的燃料油期貨上市已經一年有余,但原油等石油期貨品種為何遲遲沒有推出呢?我 國涉油企業大多是國有體制,在風險管理上由于沒有明確的獎懲措施,加之期貨在我國尚屬新生事物,企業領導還缺少期貨方面的理念,這些造成了管理層運用期貨避險的動力不足。 所以,從管理層到涉油企業,都急需建立起期貨避險的理念,成為未來期貨市場上穩定的套期保值者;還要加強對交易主體的內控機制及監管水平,保證企業參與期貨交易的目的是套期保值而非投機;建立石油期貨市場時,要按照國際通行的規則來運行。 隨著市場行為主體數量的不斷增加,靈活機制的不斷推出,我國將逐步建立和完善石油期貨市場,通過其價格信號準確地反映出我國市場的供求狀況,為我國建立起科學的石油價格形成機制和流通體制,在國際市場上爭得話語權和定價權奠定基礎。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